《月圆曲》
教材分析:
???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歌词描绘了皓月当空、群星闪耀、大地洒满银色月光的美妙夜晚。全曲为四三拍子。宫调式。歌曲旋律舒展优美,在长音处配以简单的填充式二声部,使歌曲在宁静柔美的意境中,又增添了活泼流动的美,使歌曲更加生动,富有情趣。结尾句最后一个音停在属音上,令人感觉意境深远,意味深长。
教学目标:
1.能用抒情、自然、和谐的声音学会演唱《月圆曲》,体会歌曲意境,并能在教师的手势指挥下,准确、和谐的进行二声部演唱。
2.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 本课是在一个宁静的月夜下展开教学的,借助温柔的月亮姐姐和俏皮的小星星的童话形象,展开的两个声部的学习。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发声,帮助两个声部和谐统一。达到以境动情,以情带声的效果。教学设计亮点:根据歌曲的特点结合小朋友的兴趣,整堂课都是在童话色彩的意境中进行,简洁易懂的解决情绪与声音问题。拓展部分加入小纸杯的运用,创造特殊声音效果结合歌曲展开音乐会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 学唱二声部合唱《月圆曲》,能用抒情、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月圆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纸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激趣。
二、学习《月圆曲》低声部
三、学习歌曲二声部:
四、拓展
1、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根香蕉。
2、课件中出示月夜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月圆曲》旋律。
3、师随《月圆曲》的旋律板书画图谱。
?‐‐‐?‐‐‐
??‐‐‐ ‐‐‐
???‐‐‐
??‐‐‐‐‐‐
‐‐‐‐‐‐‐‐‐‐
4、组织音乐游戏: 用纸杯做“好朋友、碰碰杯”的游戏。
模仿风的歌声,用U哼唱《月圆曲》低声部的旋律。
为学生弹琴伴奏
3、模仿月亮姐姐的歌声,填词演唱《月圆曲》低声部旋律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引导学生填词唱歌。
1、引导学生完整听赏《月圆曲》,寻找“小星星”(高声部)的歌声。
2、出示课件,教唱“星星”(高声部)的歌,并加入身势动作。
3、引导学生随录音跟唱“星星”的歌。
4、邀请学生演唱高声部,跟随伴奏和老师共同完成《月圆曲》的二声部合唱。
5、引导学生分组演唱二声部。
1、提问导入:夜晚,月亮姐姐低声浅唱,小星星快活的眨着眼睛。还有谁的歌声会在夜晚出现?
2.播放夜晚的音效。
3、引导学生用小纸杯创造夜晚的声音。
4、用故事组织学生创造的音效,并结合《月圆曲》开一场“月夜音乐会”。
1、猜谜语
2、初次倾听《月圆曲》。
3、通过观看老师画图谱,了解《月圆曲》的旋律结构。
4、参与音乐游戏
1、聆听老师范唱
2、 模仿老师用u哼唱旋律。
3、倾听老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意境
4、像小诗人一样有感情的读歌词
填词唱歌
倾听《月圆曲》二声部,捕捉高声部旋律。
学习高声部旋律,用愉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高声部。
跟随录音演唱“星星”的歌。
演唱《月圆曲》高声部旋律。
5、男女生分别扮演“月亮姐姐”(低声部)和“小星星”(高声部)。
1、回答问题
2、聆听老师准备的音效材料。
3、拿小纸杯进行尝试。
4、分工合作,完成“月夜音乐会”。
1、创设情景,引导教学。
2、以景激情,感受夜空的美丽和宁静,进入静谧的月夜氛围。
3、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4、通过音乐游戏,帮助学生感受四三拍强弱规律。
1、引导学习低声部旋律。
2、为学习低声部进行铺垫。
3、通过“月亮姐姐”这一形象的引入,引导学生熟悉低声部旋律,同时感受音乐的形象。
4、为唱歌做好情感铺垫。
5、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低声部旋律。
初步感受二声部和声的美妙。
用“小星星”这一可爱形象来形容高声部。引导学生用愉快而跳跃的声音表现乐曲,与温和连贯的低声部(月亮姐姐)形成对比。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高声部。
4、在不断的练习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填充式二声部的节奏特点。
5、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的方式演唱歌曲,激发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
本环节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小纸杯制造夜晚的声音效果。把音乐和情景结合,共同演绎一场“月夜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