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热点专练
古诗词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
李群玉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注】回望肃沈沈。
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注】彤庭:亦作“彤廷”,泛指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在请求南归回乡时写给同僚的赠别诗,诗人主动要求离开京城。
B.颔联运用典故,含蓄典雅。“不胜”极言情之深,“遂作”一句借用《归去来兮辞》表明即将动身返乡。
C.“黯黯”“沈沈”运用双声叠韵手法,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颈联巧妙采用对比手法,突出诗歌主旨。
D.全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先写灯前静坐,再写赋诗留别,后写离开书阁回望彤庭,想象别后情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东园雨坐书怀
刘崧【注】
鸟自鸣春花自开,离人去住总兴哀。
荒村道路兼泥潦,故里田庐半草莱。
万姓疮痍谁复问,群雄爪角自相摧。
东南竟日愁昏黑,消息虚传首屡回。
【注】刘崧(1321—1381),字子高,泰和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才荐,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正面烘托的手法,鸟只是自己在春天里鸣叫,花只是自己在春天里开放,表达了美好的春景无人欣赏,透露了作者的寂寞与哀伤。
B."离人去住总兴哀",离别之人的去留总会让人产生悲哀,一个"哀"字点明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昏黑"一语双关,既是写天色,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动荡黑暗;"首屡回"这一细节动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不安。
D.诗歌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交代了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内容上与上下诗句有怎样的联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注】念归情。
【注】轸:伤痛、痛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岁暮时节,在冷寂的江边送别傅姓朋友回湘洲。
B.棠花干枯,红叶落尽,芦花冰冷,写景状物细腻逼真,烘托出离愁别绪。
C.末二句以湘水比兴,引出诗人思归的悲伤情绪,“空”字极言悲情的深重。
D.中间三联对仗工整,描写景物由远及近,由静而动,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2).诗人为什么说客行“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青楼①曲二首
王昌龄
(一)
白马金鞍随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
楼头少妇呜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
(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①青楼:指显贵之家豪华精致的楼房。②武皇:汉武帝刘彻。③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④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明写汉武帝实指唐玄宗,以西汉的历史建筑来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
B.白马金鞍的将军跟随皇帝出征建功边疆,只留下楼上少妇独守空闺,寂寞难耐。
C.大军经驰道回朝,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阳刚雄壮又体现一种华丽之美。
D.两首诗分别写了军队出征和凯旋,场面宏大雄壮,使人感受到盛唐的军盛国强。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较多相同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红蕉①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槭槭②无遗芳。
【注】①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其花“春夏开,至岁寒犹芳”。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②槭槭:拟声词,落叶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写其花,交代红蕉开花的时间和色彩,“穷节”指岁末时节,此时万花纷谢,百草凋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
B.颔联一个“凌”字,将红蕉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C.颈联“远物”指红蕉,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世”指浅薄的世俗之人。
D.“旅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旅人”的伤心和“远物”的被重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自认为被统治者遗忘的苦闷心情。
(2).这首诗的尾联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诗分析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练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练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2).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政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①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比较频繁。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②政使:纵使。③用:享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诗。诗的前六句是写景,于景中见情;后二句是言志抒情。
B.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C."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字字工切,层层加深,极富神韵,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D."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就是天地精灵。
(2).请从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①灯前独坐,孤独寂寞;②思念家乡,情不能已;③效仿陶潜,归隐田园;④告别同馆,依依不舍。
解析:(1).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项,“颈联巧妙采用对比手法”错误,颈联没有采用对比手法。
(2).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叙事、写景、直抒胸臆。诗歌首联“一点灯前独坐身”表明“孤独寂寞”的情感。颔联用“庾信乡关思”典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用“陶潜归去吟”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写景间接抒发了告别同馆的依依惜别深情,“万里单飞”用比拟的手法表现了孤独、伤感之情。
2.答案:(1).A;
(2).第二联写出了乡间破败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既交代了上一联作者“哀”的原因,也是下一联战乱造成的结果。
解析:“正面烘托的手法”错,应当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3.答案:(1).D
(2).①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友人行舟,当更小心;②扁舟独行,友人孤寂;③天寒地冻,远行不易。
解析:(1).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由“沙禽”句中的“迥”字可知,诗句写景是“由近及远”;“由静而动”说法错误,“征”“尽”“轻”是写事物的动态,而“不望”“未惊”是静态描写。
(2).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的能力。“辛苦”是这首诗的诗眼,在诗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辛苦”指“客”“行”“辛苦”。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二、四联,即“静犹浪”“独”“寒”。组织答案时,要联系具体诗句,结合生活经验适当诠释,如“静犹浪”可解释为“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这是在叮嘱友人舟行应当小心。
4.答案:(1).B;
(2).①都从楼上少妇视角来写军容之盛大:其一是写少妇登楼目送大军出征;其二是写少妇登楼迎接大军班师回朝。都从女子视角来反映整饬威武之军容和将军的英武帅气,角度新颖。②都使用了映衬的写法:其一将将军的英武帅气以及十万大军的整饬威武与少妇楼头鸣筝的端庄平静比照着来写;其二将受赏加封意气风发的将军及其得胜班师的军队与盛装打扮的少妇比照着写,相互映衬,极具张力。③都使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楼上少妇送君出征、迎君回朝,表面上好像都是不动声色的,但实际上却通过楼头弹筝、遥目送行、盛装迎接,来间接体现她内心激动的情感。④都使用了借代手法:其一中的“白马金鞍”,其二中的“金章紫绶”都是代指将军,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帅气和得胜回朝的意气风发;另外“旌旗”“飞尘”都是代指强大严整的军队。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楼上少妇独守空闺,寂寞难耐”分析有误,第一首诗中少妇形象是端庄平静的,是在送别自己的夫婿出征,为国效力。
(2).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本题还要比较两首诗手法上的相同点,可从观察视角、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来进行思考。
5.答案:(1).C
(2).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尾联描绘了冷清萧条的秋冬景色。尾联运用以景绪情、对比的手法,将百花的萧条与红蕉的“窈窕凌清霜”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红蕉顽强、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之情。
解析:(1).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世“指浅薄的世俗之人”表述错误,诗中“世”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结合前两联分析,如此赏识红蕉的只能是被贬到永州的诗人柳宗元了。
(2).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答题步骤:一是解释诗句,注意“回晖”是“夕阳”的意思;尾联着力写景,考生要分析景物的特点,如根据“槭槭”可体会到景致冷清萧条。二是指出写作技巧或写作手法,尾联以景结情,使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红蕉的形象。三是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里既有对红蕉的赞美,也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感伤。综合上述分析,即可组织答案。
6.答案:(1).D;
(2).第一问:前一句运用借喻(比喻),后一句用典。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
解析:(1).解答此类题目,准确理解诗歌是关键。此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方面,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比对,同时可以将各选项进行比对,比对选项中所隐含的情感倾向。D项“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和“高枕则无忧”有误,“愁时”是忧虑时代、国家,第七句“不可久留豺虎乱”中的“乱”字,已经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愁时”也就与天气无关;“高枕”用典,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自比庸夫,也是发牢骚而已,并不是真的“高枕”就可以“无忧”了。故选D。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此题题干有两问,第一问涉及表达技巧,前一句中有“豺虎乱”,显然是比喻说法;后一句中有“招魂”,考生应该可以联想到屈原的《招魂》,可知是用典。第二问是关于思想感情的,两句内容不同,情感应该也不大一样,结合诗句及诗人自身分析,答案就出来了,就看考生如何组织答案了。
7.答案:(1).CE;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1).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
E项“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2).略
8.答案:(1).D;
(2).①借景抒情。“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桃李用年华”,既写出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又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②卒章显志。一个“用”字,颇富深意,表明诗人要把自己的桃李年华,奉献给事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冷遇,还是热望,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③尾联既是慰友励友,也是自慰自勉,格调高昂明快,给人以豪放、进取的启迪。
解析:“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