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5.1 雷雨(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的概念、种类、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关系,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体会本剧中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雷雨》不仅是戏剧,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难点:
挖掘戏剧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板书:《雷雨》
二、写作背景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曹禺创作《雷雨》的基础主要有:他自身曾经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在曹禺的内心埋下了反抗的种子;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许多揭露黑暗、追求人性解放的优秀话剧传入中囯,对曹禺的思想影响很大;“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的抗日热潮更加汹涌,曹禺在投身抗日活动时结识了一些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有了更加成熟的反抗思想。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这部经典力作。
三、作者介绍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雷雨》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四、题目解说
“雷雨”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都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破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革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鲁侍萍、周朴园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部分:鲁大海、周朴园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六、全文分析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明确:
①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惊愕)什么?”
②问是否想见:“不,不。”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
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
周朴园先是声色俱变地责问,接着试图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为由,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再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以支票试图平息旧恨新仇失败后,凶相毕露,想要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便再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给了他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习惯关窗说明什么?周朴园有无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
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鲁侍萍。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必须掩饰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蘩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课文塑造了怎样的鲁侍萍形象?
明确: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后来与周朴园恋爱,生了两个儿子。但第二个儿子刚生下三天,就被周家赶出了大门,投河遇救。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炼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课文中她出现时,先是冷静地回答周朴园的提问,观察他的变化,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悲愤地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并当场撕毁支票,保持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6.尽管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见面后却反目成仇,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7.作者塑造的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
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员,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猾的周朴园相比较,确实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又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鲁大海的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鲁大海这样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显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个形象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作用。
七、中心思想
《雷雨》(节选)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带有浓
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也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和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八、写作特点
1.构思精巧。
作者把三十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众多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浓缩在一个夏天午后的客厅里,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来龙去脉,既写了过去的事,又写了当时的事。可谓巧于安排,精于布局,而条理之清晰,又令人叹为观止。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抓主要矛盾冲突以带动其他内容;二是采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通过事后人们的侧面介绍,追溯以往的故事。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把三十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众多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浓缩在一个夏天午后的客厅里,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既写了过去的事,又写了当时的事。可谓巧于安排、精于布局,而笔墨之经济、条理之清晰,又令人叹为观止。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冲突以带动其他内容;二是采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通过事后人们的侧面介绍,追溯以往的故事。
3.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全文共分两场,第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除此之外,文中还交叉着鲁大海与周萍之间的兄弟冲突,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母子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忍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上场后就转到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随着剧情的发展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的冲突又搅和到一起,使这一幕的戏剧冲突更丰富更激烈,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4.个性化的、富有动作性的语言。
在课文中,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而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后的对话,更表现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另外,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两句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九、补充资料
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十、总结全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渍,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布置作业
一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资本家,一个是被人玩弄抛弃的用人,周朴园和鲁侍萍在《雷雨》中有着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训练
1.下列关于各句中画线部分属于何种戏剧语言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②鲁侍萍 (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③周朴园 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A.①舞台提示 ②旁白 ③独白
B.①舞台提示 ②独白 ③对话
C.①独白 ②旁白 ③对话
D.①独白 ②对话 ③旁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B
2.C
3.D
4.B
解析:
1.戏剧语言包括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舞台提示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心理提示等。人物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①是舞台提示,提示演出时周朴园扮演者的动作。②结合文意可知是鲁侍萍的独白。③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问话。
2.原文是“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并没有说“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3.结尾观点是“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4.原文说“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时”是指时态,而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