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1.1 谏逐客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文言字词含义;分析段意、层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2.分析文本结构及说理方法,学习作者说理的艺术。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岀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学习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难点:
积累文言文知识。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学,两个朴素的字眼,但也是永远道不完、言不尽的窎远苍穹。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带我们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一个文字堆砌的世界,一个宁静淡泊的世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经典名篇——《谏逐客书》。
二、写作背景
椐《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費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岀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作者介绍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题目解说
谏——劝谏、劝告;逐——驱逐;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做官者的称呼;书——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归结全文:“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六、全文分析
1、文中为何选择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明确:
一是因为秦穆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二是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2、文章第1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
明确:
(1)选材典型。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论证论点。(2)用事高度概括。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而是高度概括,笔墨极为简练。(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点在“求士”八句,用士结果两句;写孝公用客一句,结果八句。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
3、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
明确:
(1)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2)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3)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4、第3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本段主要论述了驱逐客卿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本段不但运用了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并给出了两种做法的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国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5、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
明确:
(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2)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6、本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中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开头作者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两句话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起句便具有振聋发聩之效。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论证过程,作者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从时间上看,文章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文章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作者先论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论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危害,直指“统一天下”这个终极话题,使论说更加切中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进一步论说逐客对秦国的危害;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说明逐客的命令不仅不能使秦国统一天下,而且会使秦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上升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文章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使秦王难以接受,从而造成相反的结果。
七、中心思想
《谏逐客书》是一篇政论文,主要论述了逐客之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八、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作者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史实,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比、对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而且多用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文采。
九、补充资料?
合纵与连横
合纵: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此法为苏秦所提倡;但因六国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拨,合纵仅偶尔出现,随即瓦解。
连横: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
十、总结全文
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大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必导致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布置作业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奏章。有人把这篇文章称为“华夏千秋第一文”,也有人称它为“天下第一公文范本”。你怎样评论这篇文章呢?
课后训练
1.下列对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藉寇兵而赍盗粮 兵:武器
②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攻克、占领
③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佳冶:娇美妖冶
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过分
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珍宝
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付与、送给
①⑥ B.②⑦ C.③⑥ D.④⑤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B.西蜀丹青不为采
C.昔缪公求士 D.东据成皋之险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句中,“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4.《谏逐客书》实质是一篇精彩的人才论著,其所阐述的“五湖四海用人才”思想,至今对领导干部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今天,我们同样重视人才,积极探寻培养人才新模式。如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北京、江苏、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有人认为,这种制度能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各重点学府栽培的人才,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条件。请你针对此观点提出反驳观点及理由。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D
3.B
4.【写作示例】
推荐制的“弊”端在于不公平,太过片面化,犹如一块田地中,只在肥力丰富的一处耕作,而荒凉处则放置不理。这也映射出“人情味”太浓的现象,体现了“推荐制”的不公平性!而且这种制度选出来的学生真的是各个重点中学的最顶尖学生吗?这些学生真的比其他学生都优秀吗?他们的入选是不是会影响一些偏才、怪才进入北大这个中国最高学府的机会呢?
解析:
1.④“过”,错误。⑤“宝”,珍视。
2.A项,“傅”同“附”,附着、加上。B项,“釆”同“彩”,彩饰。C项,“缪”同“穆”。
3.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
4.【写作指导】本题考查驳论。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写作本题,要回答以下问题:“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否透明?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标准是什么?这都会引起人们的担忧。期待北大能出台一套评价优秀学生的机制,让大家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