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 《与妻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 《与妻书》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07: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11.2 与妻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疏通文本,把握文本内容;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
4.感悟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人格魅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水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难点:
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有一首诗《答客诮》是这样写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说的是爱孩子、爱家庭也是大丈夫,今天我们接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真豪杰、大丈夫。
二、写作背景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作者介绍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土之一。主要的思想(“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题目解说
“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这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这封信在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第2~5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第三部分(第6、7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
第四部分(第8段):理解“吾衷”。
六、全文分析
1.第2段的“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一句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这句话是全文的纲。作者在下面的内容中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和“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2.文章第3、4段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夫妻间的往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作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间的往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诉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未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2)这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无比深厚的爱。
3.作者挚爱着自己的妻子,又诀别妻子就义。其中的原因有几点?
明确: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何以有家。(2)作者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理想。(3)作者具有舍己为人、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和为革命捐躯、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而勇于就义。
4.文章的第3~6段写了哪三忆、三愿?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
三忆:一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二忆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三忆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灵魂常相依。
这三忆与三愿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的感情之深,为妻子着想周到,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5.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其中“司马春衫”“骨化石”“独善其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了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骨化石”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用“独善其身”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不忍心独善其身,表明心系国家,“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胸怀。
6.作者所表达的“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矛盾吗?
明确:
文章表现了林觉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往往正是最热爱生活的人。林觉民为了推翻黑暗的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子,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在遗书中,作者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的舍生取义能够理解,他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并由自己对妻子的爱推及到天下人的爱,使妻子明白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正因为“吾至爱汝”,也为了全天下人的幸福,所以作者才“忍舍汝而死”。
7.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明确:
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革命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的高尚情操。
《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七、中心思想
文章中表现了林觉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往往正是最热爱生活的人。林觉民为了推翻黑暗的满清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子,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遗书中,作者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舍生取义能够理解,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是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使妻子明白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革命烈士为了使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献身精神。
八、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以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议论、记叙。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势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昔,或借议论来抒情,使文章充满了感差。
2.语言通俗、浅近、平易。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虽然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勇于就死”的勇决。
3.大量使用典故。
文中的“骨化石”“司马春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语句都是用典。
九、补充资料?
书信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
1、称呼(收信人)2、问候3、正文4、祝辞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十、总结全文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布置作业
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映卿卿如晤 晤:见面
B.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死亡
C.又恐汝不察吾衷 衷:内心
D.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书:写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C.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D.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4.《与妻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谓“天下第一情书”,从中不难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我国古典诗词中亦不乏表现对妻子深爱之情的,诗人通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使得诗歌意蕴十足。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人们在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从所学古典诗词中再举一个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例子,要求引文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100字以内。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卒:副词,终于。
2.答案:B
解析:A项,“彀”同“够”,能够。C项,“旁”同“傍”,靠近。D项,“念”俗同“廿”,二十。
3.答案:B
解析:B项,固定句式,“奈……何”表疑问,把……怎么办;对……怎么样,拿……怎么办。A项,主谓倒装。C项,定语后置,“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作“天下人”的定语。D项,状语后置,“于啼泣之余”应放在“体吾此心”前面。
4.答案:【写作示例】
例一:白居易《琵琶行》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分别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例二:李煜国亡家破,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绪形象地表达出来。
例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写作指导】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