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世说新语》二则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5: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课件
南朝刘义庆等撰写
世说新语

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前导读

七年级语文课件
字词学习

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课件
知识拓展
第壹章
课文导读
七年级语文课件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4. 本文分别是《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分别记述了谢道韫巧答谢太傅和陈元方巧辩陈太丘友人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行、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背景知识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
作者简介
刘义庆
(403年-444年)
第壹章
字词学习
七年级语文课件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谢太 傅 差 可 拟 柳 絮 雪 骤 无 奕 女


chà


zhòu
生字学习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课文原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文译文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迅速。
字词释义
(5)何所似:像什么。
(6)欣然:高兴的样子。
(7)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儿漫天飘起。未若:不如比作。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的妻子。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字词释义
古今异义
1、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
时间( ),地点( ),人( ),事件( )等要素。
寒雪日
内集
家里人(儿女)
讲论文义
课文解读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研读课文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两种理解: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没有具体的交代,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研读课文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研读课文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研读课文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研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文原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课文译文
尊君在不?
不通否(fǒu),表否定的含义。
通假字识记
(1)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达
(7)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字词释义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字词释义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拉
今义:引用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古义:丢 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古今异义
第壹章
知识拓展
七年级语文课件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曾经
许多
压断枝条
争着

字词释义
王戎,他7岁时和曾经几个小朋友(一道)游玩。他们看到路边(一棵)李树上长着许多果实,(几乎)把树的枝条都要压断了。几个小朋友争着跑去采摘李子,独独小王戎不去。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工戎回答说:“树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果子,(方便人采而人们却不去采·,看来这果子一定不好吃),这一定是苦李吧!”(有人拿个李子来尝一尝),果然是苦的。
课文译文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就知道这一定是苦果?
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完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
研读课文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戎是怎样的孩子?
聪颖,机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曾经
品尝

古义:
今义:

行走
南朝刘义庆等撰写
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