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第 2 课时活动设计 
科目版本 
小学数学 西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 
章 
节 
第六单元 
课 
名 
简单的统计活动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分段统计的必要性,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段统计。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内 容 
1. 教师上课 
1.1 情景导入 
1. 制造认知冲突,引出分段统计方法。 
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我们班第一大组同学的年龄情况。(课件出示第一大组年龄情况) 
三(1)班第 1 大组学生年龄情况: 
 刘莉 8 岁 叶小凤 9 岁 王茂程 9 岁 
 李星杭 8 岁 曹梦馨 8 岁 文皓阳 8 岁 
 赵晨博 7 岁 陈家业 8 岁 刘厶铭 9 岁 
 曹明桔 10 岁 李金膘 9 岁 廖文杞 8 岁你能根据以上信息制作统计表吗? 
学生可能回答:“用姓名作为项目,将相应的年龄写在下方……” 
教师引:这样可行吗?假如我们要统计的人数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都这样统计吗?(让学生体会到项目太多,不好统计) 
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引出分段统计的方法。 
1.2 探索新知 
1. 制作统计表。 
(1)尝试分段统计。 
学生讨论:怎样分段比较恰当? 师生共同制作空白统计表: 
第一大组同学年龄统计表 
年龄 
7 岁 
8 岁 
9 岁 
10 岁 
合计 
人数(人) 
各个项目的人数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比较好?(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一是一个一个地数,在这里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数全班同学、全年级同学、全校 
同学,就容易数重或数漏,所以人们通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具体数量。让学生体会正字刚好五画,数起来好数。) 
抽学生上台试一试,完成统计表。 
(2)小结分段统计。 
评价一下这种统计方法怎么样? 
小结:这就是统计学中著名的“分段统计法”。大家看统计表,8 岁和 9 岁这两段人数最多,7 岁及以下分布较少,如果还有 6 岁或其他的话,就没有必要单独列一项,就可以设定为“8 岁以下”一项就可以了,同样,如果还有10 岁及以上的话,就可设定为“9 岁以上”一项(教师改动统计表),而年龄则应该改为年龄段,这样,我们的统计表就更简单明了,利于制作了。 
 完成统计图。 
 引导制作方法。 
说一说,怎样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强调:一个格子代表一个人。 
 学生在书上完成统计图。 
 展示统计图,回答问题。 
观察统计图,你都看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你能介绍一下你们大组同学的年龄情况吗? 
1.3 课堂活动 
1. 统计全班同学龋齿情况。 
 三(1)班学生龋齿情况: 刘莉 2 柯名窑 
 叶小凤 1 周锦浩 
 王茂程 2 龚新浩 
 李星杭 3 王静粤 
 曹梦馨 0 刁天雄 
 文皓阳 4 李雨桐 
 赵晨博 0 胡懿 
 陈家业 2 何一 
 刘厶铭 2 冯议欧 
 曹明桔 1 王茂珍 
2 
4 
0 
5 
1 
3 
2 
4 
0 
2 
严鑫格张译尹郑琨子龚伊俐杨建豪熊俊烨周奕廷梁 婷 王飞扬韩坤廷 
0 
1 
2 
0 
3 
4 
1 
3 
1 
5 
韩沅臻王星月唐星宇崔宝丹牟芮杰周荷雅王妍心谢欣言朱美臻雷詹豪 
3 
2 
4 
3 
2 
5 
1 
6 
3 
0 
2. 统计全班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 
三(1)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情况(时): 
 刘莉 9 柯名窑 10 严鑫格 
 叶小凤 10 周锦浩 9 张译尹 
 王茂程 10 龚新浩 9 郑琨子 
 李星杭 9 王静粤 8 龚伊俐 
 曹梦馨 10 刁天雄 11 杨建豪 
 文皓阳 9 李雨桐 10 熊俊烨 
 赵晨博 9 胡懿 10 周奕廷 
 陈家业 9 何一 10 梁婷 
 刘厶铭 10 冯议欧 9 王飞扬 
 曹明桔 9 王茂珍 10 韩坤廷 
10 
9 
10 
10 
8 
9 
10 
11 
9 
9 
韩沅臻王星月唐星宇崔宝丹牟芮杰周荷雅王妍心谢欣言朱美臻雷詹豪 
9 
8 
9 
9 
9 
10 
7 
9 
10 
9 
1.4 拓展练习 
1. 
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看的少儿节目的人数。先涂色计数,再填表。 
2. 
观察统计表,并在格子里涂色记录。 
3. 
下面是长江家电商场某天上午家电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2. 学生自学 
2.1 跟我学 
学习目标: 
 体会分段统计的必要性,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段统计。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培养统计意识和能力。 
2.2 跟我练 
1. 观察统计表,并在格子里涂色记录。 
答案:空气质量为“良”的天数最多,“差”的天数最少。 
2. 下面是长江家电商场某天上午家电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答案:从图中看出,今天上午,长江家电商场一共卖出家电 22 台,其中, 
洗衣机 5 台,电视机 10 台,电冰箱 3 台,空调 4 台,电视机卖得最多,电冰箱卖得最少。 
3.常见问题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段统计”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分段统计”的合理性? 
答:本课在创设了良好的认知冲突的情境下展开学生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将每一个同学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统计,根本无法操作,进而引出“分组”——“分段”统计,让学生充分感知其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