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幻灯片1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幻灯片1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5:44: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4张PPT)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赏析前两句
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赏析最后五、六句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赏析最后两句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
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什么
由洞庭湖浩渺之水,联想到两个话题:欲济无舟、坐观垂钓。
作者用意何在?(联系诗题)
望洞庭湖是假,赠张丞相是真。表达了自己在清明之世,闲居则觉得羞耻,出仕而无人引荐,看到在位执政的人建功立业,只能徒然羡慕而已。
这首诗的情和景有何关系?
洞庭湖水其实是盛唐气象的象征。表面上是触景生情,其实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B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的引荐)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