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课时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不能反映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交换的是( )
A.北赤道暖流的形成
B.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C.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
D.静风天气时瀑布附近有风存在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2~4题。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生物循环 D.地壳物质循环
下图是“CO2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使空气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 B.燃烧矿物燃料
C.生物尸体分解 D.生物呼吸作用
6.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CO2浓度增加 ②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7.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CO2+6H2OC6H12O6+6O2
A.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大气中CO2减少致使地球上的植被覆盖率减小
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和氮气
D.光合作用把有机物合成为无机物
下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8~9题。
8.该图的含义是(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9.若a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产生荒漠化
B.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易产生水土流失
D.易形成酸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字母与所代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名称连线。
A ①O2
B ②CO2
F ③游离氧
G ④CO2或重碳酸盐类
(2)图中A、B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H只有成为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
(3)从A~H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______过程。A、B与C、D、E转换的结果,改造了______圈。F、G作用的结果,改造了______圈。
11.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
(3)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发达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该题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北赤道暖流属于风海流,是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的海水的大规模运动;北大西洋暖流向沿岸地区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从而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静风天气时,瀑布附近水体运动产生风,这些都是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能量交换的体现。]
2.B 3.A 4.B [第2题,“山寺”的海拔较高,与同纬度相比,气温较低,故桃花开放的时间滞后。第3题,这表现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特点。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体现。第4题,从“百川东到海”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强调“主要”二字。]
5.B 6.A 7.A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再加上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空气中CO2含量与日俱增。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原因是制冷设备中的氟氯烃物质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而破坏了臭氧层,而不是CO2增加造成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8.C 9.C [第8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阳光的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是微生物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第9题,黄土高原黄土质地疏松,且夏季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
10.(1)A—② B—① F—④ G—③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溶液
(3)迁移 大气 水
解析 本题以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为例,考查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示意图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
11.(1)东北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因为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下有不透水层的存在,使土层积水不易下渗。
解析 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肥沃的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水的地区,形成原因是该地区水源多且不易流走或蒸发、下渗。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2.下列有关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半球分布着跨经度最广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B.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且大致南北对称
D.南美洲最南端和非洲最南端的自然带是同一个自然带
3.结合下图,爪哇岛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5.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湿”表示水分状况。读图,回答第6题。
6.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
A.①与⑤ B.①与⑥
C.③与⑤ D.③与⑥
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7~8题。
7.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8.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近年来,中非传统友谊不断取得新的发展。2010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喀麦隆、纳米比亚、南非正式友好访问,期间发表了题为《让中非友谊之花更加绚烂》的重要演讲。结合“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分布有______________特点。自然带的分布反映出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它的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受何因素影响?
10.下面两幅图为模拟的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
(2)图1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D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植被。]
2.C [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大致南北对称分布。]
3.A [由图中爪哇岛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控制下形成的热带雨林带。]
4.A 5.B [X方向大致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Y方向大致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
6.C
7.D 8.B [“滴水叶尖”现象反映了当地是湿热的环境,常年出现于热带雨林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
9.(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
(3)非地带性 此处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使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4)寒流(本格拉寒流)。
解析 本题以中非关系为背景,结合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原因。从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A为热带雨林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荒漠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各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且各自然带大体南北方向更替,明显地具有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中E为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对流运动减弱,形成了热带草原带,赤道以南的热带荒漠带受沿岸寒流影响,呈南北狭长分布。
10.(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 水分
(3)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中国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温带草原面积缩小。
(4)全球气候变暖。台湾岛面积变小,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 由图中自然带分布可确定A、B的类型,C→D植被变化是从沿海到内陆水分的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导致自然带整体向高纬度推进,在位置和范围分布上都发生了变化。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下列对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
C.桂林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地带河流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材料中说:“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全球气候变暖
4.有利于图中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 )
①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 ②断层构造带 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④褶皱起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桂林山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的产物
B.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各圈层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结果
C.桂林山水的形成与当地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有关
D.桂林山水的形成与当地流水侵蚀作用弱有关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在2007年唯一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项目,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读图,完成6~8题。
6.“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B.“U”形谷
C.峰林 D.风蚀蘑菇
7.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⑤为地下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
B.⑥和⑦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
C.①和④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侵蚀而成
D.②和③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8.下列与“喀斯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
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11.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气候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
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二、综合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__________的流水的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是由于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等省区分布比较广泛。
(4)写出两个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所属地貌类型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
参考答案
1.A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B [桂林“山水”的成因:(1)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好。(2)桂林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3)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桂林“山水”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故B不正确。]
3.C 4.A [瀑布是由于流水流经地区下游岩性较弱易受侵蚀造成,但随着流水下蚀及溯源侵蚀瀑布最终会消失,瀑布易发生在落差大且易受侵蚀河段。]
5.D [本题考查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的条件,以及桂林山水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因为此地具备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
6.C 7.C 8.C [第6题,角峰、“U”形谷为冰川侵蚀地貌,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第7题,由岩石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断层发生,A、D两项错。①为峰林、④为溶洞,由流水侵蚀形成;⑥为钟乳石、⑦为石柱,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第8题,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9.C [太湖石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它受到含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被水溶蚀,这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
10.B 11.C 第10题,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淡水来源。两河附近居民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是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第11题,咸海面积减小,蓄水量减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导致当地气温年较差增大,风力作用加剧;同时,大面积湖底出露后形成盐漠,盐漠中盐分含量高的尘土被风扬起,形成危害极大的盐尘暴。
12.(1)二氧化碳 溶蚀 CaCO3+CO2+H2O=Ca(HCO3)2
(2)淀积 Ca(HCO3)2=CaCO3↓+CO2↑+H2O
(3)黔 桂 滇
(4)云南路南石林 广西桂林山水
解析 图中所示景观为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溶洞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溶洞是由于流水的长期溶蚀作用所致,石笋、石柱、石钟乳是流水的淀积作用所致。该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及广西分布比较广泛。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课时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
A.沙漠地区的骆驼刺
B.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C.芬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
D.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
2.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
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
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
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最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读下图,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6.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结合图示完成7~9题。
7.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的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加 ②库区蒸发量增加 ③蒸腾加强 ④植物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9.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1)甲、乙、丙、丁四幅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运动图和相应的大气环流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请将下列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a.西 b.东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下降 e.升高 f.降低 g.干旱少雨 h.湿润多雨
(3)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选)(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影响海冰的分布范围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参考答案
1.A [地理环境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植被类型。B、C、D选项描述的仅是一种现象,并没有表明两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B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说明各个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整体,B选项表明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B 4.A [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③,地势不断升高,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迎风坡为森林,山顶为草地,背风坡为草地和荒漠,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这一系列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A 6.C [第5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6题,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7.C 8.A 9.D [根据所给逻辑图,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关键。此逻辑关系充分说明了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河水的水量减少,泥沙也减少,海水侵蚀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盐碱化、渔业产量下降。]
10.(1)甲 丙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b、d、f、g、c、e、h。
(3)BC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海面异常增温,导致原有的大气环流减弱或被打破,原秘鲁南太平洋西岸,由多雨转变为干旱少雨。②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洋流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面高低升降。③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太阳辐射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海面降温。第三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等高线示意图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下图是“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 )
A.a B.b C.c D.d
4.在剖面图①②③④四点中,属于MN、XY的交点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5~6题。
5.能正确反映图ab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的是( )
6.有关图中区域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季雨林为主 ②地处山区,多生产力低下的坡耕地 ③经济发展水平高 ④地形条件复杂,旅游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二、综合题
7.读“某地等高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乙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比例尺为1∶10 000 000,欲绘制甲乙连线剖面图,剖面基线定为5厘米。则其水平比例尺为__________。
(2)甲、乙连线经过的地区,最大相对高度约为____米,若剖面图纵坐标轴长4厘米,则其比较合理的比例尺应为________。
(3)绘制甲—乙剖面图,大约需描画________个点,图中A处是河流还是山脊?________。
(4)结合(1)、(2)题要求,试绘制甲、乙两地之间的地形剖面图。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D处是______(地形),其海拔高度在______米以上。
(2)若B点气温是20℃,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则C点的气温应是______。
(3)该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是__________。若在该地区修筑一水库,则水坝的位置应建在______处。若坝的海拔高度为100米,则坝的长度大约是____米。
(4)若从B地修建一条铁路到E地,BGE和BFE两条线路中哪一条较合理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有甲、乙两人分别从C、E两点向D处攀登,分析两条路线的利弊。
(6)若从海湾P和河口Q中选择一处修建港口,试分析各自的优劣条件。
参考答案
1.A [判断沙丘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基本形状,流动沙丘是新月形,固定沙丘接近半球形,根据这一标准,可排除③④两图;二是相对高度,沙丘由于是流沙堆积形成的,一般相对高度不会太大,大多沙丘的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据此可排除②。]
2.B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各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海拔较两侧高;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3.B [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图中c点、d点均为山脊,a、b两点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但b处山谷狭长最易发育河流。]
4.C [图中MN、XY交点处地貌为鞍部,沿XY线两边高,中间低,即图中④点,沿MN线两边低中间高即图中①点。]
5.B 6.B [第5题,判断剖面图是否正确,应注意观察起点、终点及转折点处的情况。由图可知,沿ab线有三处山谷(含a处),有三处山脊(含b处),且剖面线与1 000米等高线5处相交,据此即可判断。第6题,由经纬度可知,图中自然保护区为湖北神农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地区地形复杂,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7.(1)1∶4 000 000
(2)1 500 1∶37 500
(3)14 河流
(4)如下图: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解答该题可分以下几步:第一步,确定水平比例尺。图中甲、乙连线的实
际距离可利用比例尺求出为200千米,剖面基线为5厘米,剖面图水平比例尺应为1∶4 000 000。第二步,确定垂直比例尺。绘制剖面图对图中的最高和最低点必须定位准确。读图可知甲乙连线经过的地区,海拔最高的是靠近乙的山峰,海拔为1 200~1 500米之间,最低处即中间河谷处,海拔约在0~3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为900~1 500米。结合剖面图纵轴长可确定出垂直比例尺应为1∶37 500。第三步,描点连线。绘制剖面图的控制点一般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读图可知,甲、乙连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共有14个,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便得出剖面图。另外,图中A处为河流,在绘制剖面图时要必须注意。
8.(1)山峰 700 (2)17.6℃
(3)自西北向东南 A 150
(4)BFE 沿BFE修建,大致是沿100米等高线修筑,坡度较缓,可以省工省时,而沿BGE则要通过海拔300多米的山地,工程投资大
(5)CD线:相对高度小,距离近,但要越过河流,且坡度较陡。ED线:相对高度大,距离远,但不需要越过河流且坡度缓。
(6)优势:P处港阔水深,Q处可以河海联运。
劣势:P处不能实现河海联运,腹地较小。Q处:海水较浅,且容易泥沙淤积。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判读。第(1)题,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D处是山峰。第(2)题,B、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400米,根据气温递减规律,应降低2.4℃,C点气温为20℃-2.4℃=17.6℃。第(3)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可推知河流干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用直尺测量A两侧100米等高线之间的图中最短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可计算出所建坝长。第(4)~(6)题,都要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去分析。3.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读“2010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大 D.各地经度差异大
2.立冬日,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低纬,太阳高度小
B.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
C.临海比热容大,气温高
D.刚好有台风登陆,气温高
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分布图”,回答3~5题。
3.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4.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12℃,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 )
A.1 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 000米
5.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A.信风影响 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
读图,回答6~7题。
6.“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8.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是否有分布?
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约是__________。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地区。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推测该地区位于( )
A.欧洲西部 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西南沿海 D.南美西南沿海
P地同纬度大陆东岸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分布属于________地带性现象。
(2)若P地季节性受西风带影响,则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相应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在全球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第1题,我国南北所跨纬度大,冬半年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较短,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高。第2题,立冬日是冬季的开始,但北方冷空气还比较弱,南方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远,又有地形的重重阻挡,北方冷空气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小,所以此时我国出现了夏、秋、冬三季共存的情况。]
3.C 4.B 5.C [第3题,从图中自然带分布南低北高可知,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故同一自然带分布的下限要高于南坡。另外从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第4题,如果该山地山麓平均气温为12℃,而该山顶部并没有常年积雪,故顶部的平均气温不会低于0℃,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可知,该山的高度不会超过2 000米。第5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而南半球并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故可推断出该山地所在的地区是终年受西风影响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6.A 7.B [第6题,由图中城市位置可知,五原的纬度高于长安(现西安),所以五原的春天来的较长安迟,当五原河畔冰开,气温回升时,长安春天已近尾声。这说明两地热量的差异,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7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是说夏季风带来的水汽难以到达玉门关,这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8.C [沙漠中的绿洲和水源有关,而沙漠中水源的分布并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其分布是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9.(1)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无 该纬度内大部分是海洋 4 000米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解析 图1是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判断:①为寒带苔原带,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硬叶林带;结合纬度判断图2中A自然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地形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同纬度山脉东坡B处形成温带荒漠带。
10.(1)D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降水少 非
(2)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0°~40°大陆西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从题意得知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则推知此地纬度应在40°~60°之间,即P地纬度应大于40°,所以可判断P地应在南半球,所以(1)答案选D;P地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大陆东岸因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形成温带荒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