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是( )
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②气候复杂多样 ③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④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直接损失年际变化图”,回答2~5题。
2.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重的两次是( )
A.1954年、1999年 B.1989年、1999年
C.1954年、1983年 D.1967年、1971年
3.这两次水灾都是( )
A.集中性暴雨所致 B.下游排水不畅所致
C.上游水土流失所致 D.中游围湖造田所致
4.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 )
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②围湖造田 ③位于季风气候区 ④东部临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我国的东部沿海一带除了洪涝灾害外,还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有( )
①台风 ②风暴潮 ③寒潮 ④地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表是1971~1995年全球受自然灾害的年均人数(单位:万人)。读图和表,回答6~8题。
地震 洪涝 干旱 火山
死亡 1.91 1.27 7.36 0.10
受伤 2.63 2.07 0 0.03
影响 168.83 6 004.13 6 069.26 9.43
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
合计 197.13 6 331.61 6 078.89 11.07
6.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
A.干旱、地震 B.洪涝、火山
C.洪涝、地震 D.火山、地震
7.能给人类带来一定资源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 C.洪涝 D.干旱
8.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
①影响范围较小 ②能及时预报 ③位于山区,人口稀少 ④持续时间短 ⑤渐发性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洪灾的防治措施中属于工程措施的是( )
A.兴建水库 B.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C.设置防洪保险 D.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8日20时到9日20时,我国贵州东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和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各项应急响应,并分别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
材料二 我国暴雨日数和暴雨洪水分区图
(1)我国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2)我国洪涝灾害产生的气候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所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过分集中在夏秋两季,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且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一些地区在不同季节交替出现较大范围的水旱灾害。此时,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也使沿海某些地区发生水灾。]
2.C 3.A 4.A 5.A [第2题,读图找出最严重的两次,即1954年和1983年。第3题,暴雨是洪涝的主要成因。第4题,强调人为原因。第5题,地震属地质灾害。]
6.A 7.B 8.D [该题题目新颖,利用坐标图的形式,结合图表数据,以定量的数据去说明定性的理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利弊,树立正确的抗灾防灾意识。解答时要正确阅读坐标图和表格提供的数据,做出正确判断。]
9.A [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A项兴建水库为工程措施,其余三项均为非工程措施。]
10.(1)东部 南部
(2)季风气候显著,夏季受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的影响,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3)①加强气象监测,提高预报的准确率;②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兴建水库,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植树造林,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等)。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以材料、地图为切入点,考查暴雨、洪涝灾害等知识。解题时,应先从地图上读出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南方和东部地区。我国是典型的季风区,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易形成暴雨。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1课时 自然资源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物质和能量
B.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由自然资源组成的
C.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D.除矿产资源外,其他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
2.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煤炭、铜矿 B.雷电、沙漠
C.化肥、焦炭 D.森林、水电
3.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4.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规律,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金、银、铜等内生矿——沉积岩地区
B.煤——岩浆岩地区
C.天然气——变质岩地区
D.石油——沉积岩地区
5.赤道地区水资源比副热带地区丰富,说明了自然资源( )
A.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数量是有限的
D.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上、中游过量截留用水,下游可能会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______的基础上(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和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8.下图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 )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9.关于自然资源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规律性,不可再生资源分布无规律性 ②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③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与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系 ④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天然林面积①不足国土面积的10%,全国木材产量的②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是全国的林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的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 200万公顷减少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③减少了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灾害频频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护和营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④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分析材料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反映出的自然资源共性特征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①
②
③
④
11.读以下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区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
(2)根据“中国各省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归纳我国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各省区中降水量稀少,但地下水资源极丰富的是____________。请举一例说明当地人民是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的?
(4)我国东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严重缺乏的是________________,请联系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C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转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2.A [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雷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缺乏经济属性,化肥、焦炭、水电不直接存在于自然界,不具有自然属性。]
3.C [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属于矿产资源。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4.D [金、银、铜等内生矿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则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
5.A [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但又具有地带性规律。赤道地区多雨,副热带地区少雨,导致水资源分布差异。]
6.A 7.B [第6题,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种资源被破坏会影响其他资源,也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资源。如山地中森林被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涵养水源减少,地下水(泉水)量会减少;河流上、中游过量截水,下游水量减少,可能出现断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之间不存在相互联系。动植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植树种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第7题,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种类增加,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它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
8.B [读图可知,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仍占绝对优势;水电消费略有增加;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与2005年的增比均为正值,说明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9.B [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质规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有关,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
10.反映出的自然资源共性特征自上而下依次:数量的有限性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利用的发展性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自上而下依次: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因地制宜,合理调配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其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做题时,先通读材料,把握住标注横线部分材料的特点,结合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要求,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回答。回答问题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11.(1)黄河 海河
(2)东少西多 南多北少
(3)新疆 坎儿井是当地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由竖井和暗渠组成,当地气候干旱,为减少蒸发,通过暗渠输送地下水。
(4)京津 降水量少,年际变化大;地表水补给地下水量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调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图示中可直接读出黄河、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缺乏。第(2)题,结合图示可总结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新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坎儿井是新疆因地制宜利用地下水的重要形式。第(4)题,京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2课时 自然资源对人类影响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主要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 )
A.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 B.开发利用水平的限制
C.资源地域性分布规律 D.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
2.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3.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相比,正确的说法是( )
A.前者是不可再生资源,后者是可再生资源
B.前者分布无规律,后者分布有规律
C.前者数量无限,后者数量有限
D.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土地资源极其丰富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据此回答4~5题。
4.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四月、五月 B.四月
C.六月、七月 D.十一月
5.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分解者
B.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2008年国庆节期间,山东青岛奥帆中心在成功举办了奥运赛事之后,对游人完全开放,奥帆中心主干道两旁的太阳能景观灯及主防波堤上的风能路灯(如下图)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着前来游览的游客。据此完成6~7题。
6.奥运帆船项目比赛时,比赛选手驾驭帆船所借助的动力来源是( )
A.潮汐能 B.风能
C.生物能 D.太阳辐射能
7.青岛奥帆中心的主干道两旁安装了许多的太阳能景观灯,说明该市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青岛市所处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故太阳能较丰富
B.青岛市地处半干旱地区,故太阳能丰富
C.青岛市一年中的日照时数相对较多,故太阳能丰富
D.从天气状况看,青岛市一年中的晴天较多,阴雨天较少,故太阳能丰富
8.人类与自然资源产生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做法中属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
A.在陡坡上开垦农田
B.黄土高原适当退耕还林还草
C.江南丘陵区广种水稻
D.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________,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
(2)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的储存状况,以及__________的便利程度。
(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______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________,利用深度逐步______。
11.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mm)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一般来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
2.B [农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需要更多肥沃的土地。]
3.A [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两者作为自然资源,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矿产资源按其属性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其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类型,又具有自然资源数量有限的特点,根据我国国情,矿产资源又存在形势严峻的问题。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它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我国土地资源人口平均占有量有限,加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因而我国的土地资源不仅不丰富,而且还相当紧缺。]
4.C 5.D [长江流域夏季多雨,茶园一般在坡地种植,锄草后大部分地表祼露,在雨水的冲刷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丘陵山坡土层浅薄,土壤贫瘠,一旦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就会迅速下降,造成茶园“消瘦”。]
6.B 7.B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的沿海地区,其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在奥运会期间所利用能源均属新能源以体现绿色奥运,故第6题选B,青岛属于半湿润地区,故7题选B。]
8.C [人类与自然资源产生不协调主要是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追求财富的积累、对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
9.B [陡坡开荒易造成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宜发展立体农业,防止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易加剧洪涝灾害。]
10.(1)大 冲积平原 三角洲 (2)矿产资源 交通运输 (3)后天性 (4)广泛 拓展
解析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提高。
11.(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及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题,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与各地地理位置及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有关。第(2)题,主要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回答。4.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冰河学家最新的测量结果表明,瑞士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瑞士冰河学家和地理学家自1881年起,就开始对本国最大的121个冰川开展测量,密切关注其变化。目前,瑞士的所有冰盖(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冰层)已分裂成1 800个小型冰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一、全长23千米的阿莱奇冰川已缩小到只有几米的冰层。据此回答4~5题。
4.导致全球变暖速度加快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包括( )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开发利用冰川 ③破坏热带雨林 ④空调的广泛使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农民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①杀菌消毒 ②促进光合作用 ③提高温室大棚的温度 ④吸收太阳紫外线和可见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根据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6℃±0.2℃
B.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C.近百年来气候变暖加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D.20世纪以来赤道地区冰川退缩明显,南极大气中甲烷浓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据图分析回答7~8题。
7.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8.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9.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小的趋势
B.CH4浓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C.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D.洋流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_____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_______℃和________℃。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要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2.C 3.C [树木的年轮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气候温暖的年份,树木生长快,树木年轮间距宽;气候寒冷,树木生长慢,树木年轮间距窄。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木年轮从里向外呈稀疏—密集—稀疏的变化,说明了气候呈温暖—寒冷—温暖的变化,这种气候冷暖的变化,是由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引起的。M时期,气候寒冷,会导致海平面下降。]
4.C 5.B [第4题,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指: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二是毁林。第5题,温室大棚原理:一方面是CO2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CO2吸收长波辐射,使之保温。]
6.D [20世纪以来,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下降到不足5平方千米,说明赤道地区冰川退缩明显;南极大气甲烷浓度应与气温有关,有明显季节变化。]
7.B 8.C [由图可知,该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结合野象的生活习性,可推知该时期气温下降,与目前气温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山地雪线上升,1月份0℃等温线向高纬推移,而变冷则恰好相反。]
9.A [CO2浓度从纬度上看,从低纬到高纬总体上是呈减小的趋势,特别是北极地区CO2浓度最低,而CH4则呈总体增加趋势,从图上看,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
10.(1)0.30℃~0.32 1.1℃~1.5 1.6℃~2
(2)见下图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统计图的分析能力。就A预案来看,自2000年至2010年气温升高3℃~3.2℃,因此每10年将升高0.30℃~0.32℃。同样读图可以看出,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1.1℃~1.5℃、1.6℃~2℃。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升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因极地增温,会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遵循共同性原则,必须进行国际合作。第四单元 单元活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除地表外,遥感能探测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层。微波遥感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据此回答1~3题。
1.以上材料说明遥感技术( )
A.探测范围大
B.用途广
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D.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2.为获取所需要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技术可用( )
A.不同的传感器
B.不同的运载工具
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
D.不同的电磁波
3.地物的光谱特征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地物对同一波段,电磁波反射率相同
B.相同的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相同
C.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电磁波反射光谱不同
D.相同类型土壤即使含水量不同,电磁波反射光谱也相同
遥感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地球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说,遥感是碧空中的慧眼,有了它,人类就可以看得更广、更深。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是人们利用肉眼在遥远的宇宙空间对地面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遥感技术能监测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便于人们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5.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
A.不同地物的海拔不同
B.不同地物的表面温度不同
C.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D.不同地物的化学特征不同
6.有关遥感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是目标物→传感器→成果
C.飞机遥感图像分辨率比卫星对地物的分辨率高
D.遥感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7.遥感探测的范围越大,则( )
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8.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其优点是( )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地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少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的范围广,可在客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A.①——第30天 B.②——第75天
C.③——第100天 D.④——第130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读“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技术所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的是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是较______(高或低)的。
(2)在A图中,航空摄影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其目的是__________。
(3)在B图中,传感器接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在这个遥感过程中,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对地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C [第1题,认真阅读分析材料不难得出遥感技术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的结论。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不同的信息。第3题,许多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反射光谱,包括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健康水平、季节和土壤条件等。所以,不同的植物类型、生长阶段、健康水平、季节和土壤条件,电磁波的反射光谱就不同。]
4.D 5.C [第4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遥感及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第5题,地物的判读,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的原理判读。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6.B [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是信息的获取→传输→接收与处理→分析和应用。]
7.C [一般来说,遥感平台离地面越远,探测范围越大,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8.D [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广、获取资料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优点。]
9.A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波段1”还是“波段2”,实线和虚线的反射率差异最大的日期都在第30天附近。]
10.(1)飞机 成像 高 (2)多次成像 增加监测的范围和信息量 (3)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 有太阳辐射 由于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观察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4.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2课时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1880~1900年 B.1920~1940年
C.1958~1978年 D.1978~1998年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增加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5.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B.西北地区河流的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小
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21世纪末世界将没有冬天。”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的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规模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据此完成8~9题。
8.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9.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21世纪将没有冬天。”据此完成10~11题。
1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11.怎样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最不可信的是( )
A.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
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
D.人工降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二、综合题
12.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支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下面是考查期间获得的材料。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而2008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2~-3℃;2007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二 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未来15~20年臭氧洞还将扩大。
材料三 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北极熊。
(1)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根据材料,考察队获取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应对全球变暖,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1年《波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量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读取数据的能力。1978~1998年气温差值均0.7℃,远大于其他几个时段的变化幅度。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及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3.A 4.B [第3题,根据题目条件,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则据图分析,农田地下水位会上升,加上海水盐度高,会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减少。从图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第4题,全球变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CO2增多是最重要的原因,导致CO2增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人类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能燃料,燃烧时排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导致吸收、固定CO2能力减弱。]
5.D [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1月0℃等温线将移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西北地区因蒸发旺盛,而变得比以前干旱,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因为升温融化而上移,台湾岛的面积会因海平面上升而比现在小。]
6.A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应该上升,故雪线下降是错误的。]
7.D [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规模是不符合实际的。]
8.A 9.B [第8题,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碳等能源,从而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限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第9题,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10.D 11.D [第10题,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生产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是发展的中心。第11题,削减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太阳辐射强度都可以减弱温室效应。人工降雨对温室效应减弱无影响。]
12.(1)D (2)气温升高 海冰减少 (3)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
解析 本题以我国首支大学生北极考察队的斯瓦尔巴群岛考察之旅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全球变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