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一章打包4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一章打包4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4-08 10:28:00

文档简介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4月5日早上6点21分(北京时间18时21分),美国“发现号”宇宙飞船顺利发射升空。据此回答1~2题。
1.飞船发射时,地球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a、b、c、d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地球公转到a处时,下列有关美国昼夜长短及变化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 B.美国昼长夜短,并且夜渐长
C.美国昼短夜长,并且夜渐长 D.美国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地轴倾斜状况和公转方向判定各点所处的时间段。第2题,a为春分至夏至之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某日7时3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据此完成3~4题。
3.这一天可能是(  )
A.国庆节 B.劳动节 C.清明节 D.元旦
4.此时北京市可能是下列哪幅图中的点P位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是7:36,所以北京的昼长远小于春秋分时的12时,即该日离春分和秋分相差较远,而国庆节离秋分日很近,劳动节和清明节都在夏半年,昼长夜短,所以A、B、C三项均不对。元旦离冬至日较近,昼长远小于夜长,故D项正确。第4题,本题的解答要从判读晨昏线入手,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所以A、B两图所示为昏线,C、D两图所示为晨线,升旗时北京应在晨线上,且北京位于116°E,在120°E经线的西侧。
5.下图为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的地方时是12时
B.北京时间为当日18时
C.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C点
D.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答案 D
解析 图中晨昏线中的昏线与经线重合,由此可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图中还反映了此时0°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所以此时太阳直射B点,A点地方时为10:00,北京时间为20:00。
根据我国日历反映的信息简图,回答6~7题。
6.假设日历中立秋时北京时间为17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  )
A.60°E B.45°E C.60°W D.180°E
7.此时欧美国家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立秋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17时,根据时差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第7题,欧美国家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为开端,夏至到秋分为其夏季。
8.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A.上海(约31°N) B.北京(约40°N) C.海口(约20°N) D.厦门(约24°N)
答案 C
解析 热带是指有太阳直射的区域,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隆重举行。据此回答9~10题。
9.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最接近于(  )
A.12°N B.18°N C.23°N D.30°N
10.当日地球公转位置处在图中的(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答案 3.A 4.A
解析 在每年的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在这期间可以理解为太阳直射点移动是匀速的,在5月5日前后为北半球的立夏,太阳直射点位于11°43′N ,因此在5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最接近于12°N;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丁为近日点附近,乙为远日点附近,因此5月1日地球处于图中的甲乙之间。
二、综合题
11.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此时是日出还是日落:______,A点昼长______小时,这一天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月______日______时。
(3)图中从A到B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艘轮船从A驶向C,人们经历的昼夜更替周期比一个太阳日______(长、短)。
答案 (1)日落 4 90° (2)12 23 0(或12 22 24) (3)昼变长、夜变短 (4)短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五带名称。
(2)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寒带 C.南寒带 D.温带
(3)按气候统计标准,北温带许多国家划分的春季一般是指________月。
(4)________带既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1)略。 (2)D (3)3、4、5 (4)温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弧和夜弧;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更替 四季更替的原因;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我国节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清明节 B.元旦 C.中秋节 D.国庆节
答案 B
解析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是通过近日点时(1月初)。
2. 2011年的春节是2月3日,这天地球处于下图中哪一点的位置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位置的变化。1月初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1月26日已是1月底,已转过了近日点,但离近日点较近。
3.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太阳的运动
D.地球公转运动和不变的地轴倾角
答案 D
解析 因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地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4.2008年8月8日~24日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奥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答案 C
解析 8月8日~24日介于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和秋分日(9月23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赤道移动。
5.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
A.23°26′N~90°N B.0°~90°N
C.23°26′S~90°S D.0°~90°S
答案 A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北半球各地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增大的区段是(  )
A. a →c B. b→d C. d→e D. c→e
7.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8.当太阳直射点由a向b移动时,香港(22°15′N)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答案 6.C 7.D 8.A
二、综合题
9.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B点的节气是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____前后。
(2)地球公转到D点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这时堪培拉的季节是________,新加坡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
(3)在A、B、C、D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点,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________点附近。
(4)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极昼的日数和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极昼的日数是否相同?________。如不相同,则极昼日数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却是冬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冬至 12月22日 (2)昼最长夜最短 冬季 夏季 (3)B D  (4)不相同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在远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5)夏季和冬季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距离太阳远近而定的,是由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造成的。近日点为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小,昼长较短接受太阳辐射量小,气温低,故为冬季。
解析 解答地球公转运行图一类题目时,首先应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出地球运行过程中四个位置的节气或时间,北半球倾向于太阳一侧的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或远日点附近,然后根据地球公转逆时针方向推断出其余三个位置的节气和时间,在此基础上解答题目所提的问题。
10.当前城市里,不少楼盘为了“有效”利用土地,竟然擅自缩短了楼间距,降低了居室日照标准,关于居民呼吁“阳光权”的新闻屡见不鲜。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我国部分城市建筑日照间距
城市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理论 实际采用
① 24°45′ 2.17H 1.7H
② 40°28′ 1.17H 1.2H
③ 35°21′ 1.41H 1.1—1.2H
④ 26°36′ 2.00H 1.6—1.7H
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平地,且住宅为南北朝向)
(1)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中,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在满足采光要求的条件下,夏至日四个城市居住建筑日照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__。
(2)从理论上分析,为了使楼房获得较好的光照条件,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北京楼房间距应比上海________(宽或窄)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幅照片是在③城市某住户客厅拍摄的,时间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其中在冬至日正午拍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② (2)宽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 (3)甲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与“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搭载了3名航天员,并增加了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包括行走、操作等项目,其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建立太空站作准备。据此回答1~2题。
1.航天飞行的“神舟号”飞船属于(  )
A.天体 B.行星际物质 C.航空器 D.天体系统
2.根据天体系统的组成和层次,与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七号”飞船类似的是(  )
①小行星 ②卫星 ③星际物质 ④哈雷彗星 ⑤火星 ⑥土卫六 ⑦“风云2号”气象卫星
A.①②③ B.②⑥⑦ C.①③⑤ D.③④⑦
答案 1.A 2.B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太阳大气层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B.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
C.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4.太阳黑子和耀斑(  )
A.都发生在①层 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 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5.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其内部(  )
A.氢原子核的聚变反应 B.氦原子核的聚变反应
C.氢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D.氦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答案 3.A 4.B 5.A
2006年2月2日是“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第741个火星日。它在这一天里不停地行进,走了12~40米的路程。前一天,它距离科学家的新目标——本营(Home Plate)只有40米了。科学家希望它能尽快到达本营,因为那里有很多的科学考察工作正在等着它。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6~8题。
与日平均距离(×106km)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大气密度(地球为1) 大气主要成分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149.6 1.00 1.000 1.00 N2、O2 22 23时56分 1年
火星 227.9 0.11 0.150 0.01 CO2 -23 24时37分 1.9年
6.地球上存在生命,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命生存的有利宇宙条件是(  )
①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勇气”号火星车找到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这说明了(  )
A.人类很快就能够移居火星
B.火星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C.火星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利于水的形成
D.火星大气中一定有氧气存在
答案 6.B 7.B 8.B
解析 第6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有利宇宙条件包括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和安全有序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有序)。第7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火星的大气密度比地球小很多,故①错;火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差很大,但自转周期很接近,故②对④错;火星和地球都属于类地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故③对。第8题,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火星上曾经有水只能说明火星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有可能存在生命。
二、综合题
9.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问题。
(1)A是____________,它出现在太阳外部大气的________层。
(2)B是________层,该层有时局部区域会出现突然增亮的现象,叫作________。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周期约为________年。
(4)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__________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____”现象。
答案 (1)黑子 光球 (2)色球 耀斑 (3)黑子和耀斑 11 (4)黑子 耀斑 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磁暴
解析 本题主要是通过太阳大气结构图及每层对应的太阳活动现象来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图中主要提供了以下信息:①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A、B、C三层;②最里面的A层上显示出一块暗黑区域;③中间的B层某区域出现火炬状现象;④A、B、C三个分层从里到外厚度逐渐变大。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根据太阳大气结构图确定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设想在距离地球95万亿千米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2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如果贵星球愿意接纳,请给予回复,并告知你们的位置,以便我们寻找。万分感谢你们的援助!”(注:文中距离、时间长度单位均指地球上的)
(1)X星球距地球的距离约为________光年。
(2)X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猜想它应该具备了哪些条件?
(3)假如地球愿意接纳X星球上的居民,你将怎样告知外星朋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外星朋友最终能收到地球上发出的救援消息吗?为什么?
答案 (1)10
(2)这颗行星应该离它所在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距离适中,使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使它的外围形成大气层,大气中有适宜生物呼吸的成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等。
(3)地球位于银河系统中的太阳系,离中心天体太阳约1.5亿千米,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离太阳由近到远数起第三颗行星。
(4)不能。因为1光年约相当于94 605亿千米,该星球离地球95万亿千米,即距离地球超过10光年。远距离传递信息靠的是电磁波,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信息从该星球传到地球已用了10年多时间,从地球再传到该星球又需要10年多时间,那时该星球已经毁灭。
解析 第(1)题,依据1光年约相当于94605亿千米。95万亿千米÷94605亿千米=10.04光年。第(2)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可以推导出X星球既然有生命存在,也应该具备类似的条件。第(3)题,就是用地理专业性语言描述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具体位量。第(4)题,救援消息从X星球传播到地球,再由地球传播到X星球,电磁波需要传播两倍的地球与X星球距离,也就是两个10.04光年的距离,这样已经超出了20年。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宇宙 宇宙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构成
太阳 从太阳能量和太阳活动两方面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不断深化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描述
地球 从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两个方面认识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认识地球的特殊性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每课一练(鲁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半球俯视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图为北半球 ②该图为南半球 ③该图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④该图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a点角速度相等的点有(  )
①b ②c ③d ④e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a、b、c、d四点线速度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a >b>c>d B.d>c>b>a C.a>c>b>d D.d>b>c>a
答案 1.C 2.C 3.A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度可判断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4.下列地理现象中,主要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弧、夜弧之分
C.昼夜交替现象 D.极光现象
答案 C
解析 昼夜现象的产生和昼弧、夜弧的划分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本身能反射太阳光所致,而与地球自转、公转无关。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朝向太阳的半球和背向太阳的半球不断变化位置,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的带电高能粒子流到达地球,并在磁场的作用下奔向极区,使极区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通常发生在南北纬60°~90°的两极夜空。
5.2010年10月1日,天安门前的升旗时间为北京时间6:10,此时洛杉矶(西八区)是(  )
A.9月30日14:10 B.10月1日13:50
C.9月30日14:50 D.10月2日13:10
答案 A
解析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比西八区早16个小时,因此洛杉矶的时间为6:10后退16个小时是9月30日14:10。
6.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的航行,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答案 B
解析 
本题的解答首先要归纳出该船越过180°经线时有几种可能,然后逐一进行分析:①该船自东向西穿越180°经线所在的日界线,也就是由西12区进入东12区,时刻相同,日期增加一天,即选项D。②该船自西向东穿越180°经线所在的日界线,也就是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时刻相同,日期减去一天,即选项A。③该船虽穿越180°经线,但并没有穿越日界线(因为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时区内航行,因此日期相同,即选项C。以上三种可能一一排除,本题中“不可能”的选项只能为B。
下图为“某河流弯曲处的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面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的是(  )
8.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E地
B.此河流位于南半球
C.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F地
D.此河流位于北半球
答案 7.D 8.A
解析 就图中河流流向而言,EF断面的E处应是河水冲刷较严重处,剖面较陡,F处较和缓,故D剖面图符合EF断面的情况。河港应选在水较深的地方,利于通航,同时E处冲刷强,泥沙不易淤积;河港应选在有港湾处,利于停泊船只,故河港应选在E处。此图中有两个弯曲的地方,都是河水冲刷形成的,一个在右岸,一个在左岸,不能准确判断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还是向右偏,故不能判断南北半球。
二、综合题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自转方向。
(2)比较并且说明在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本图中当A点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叫做一个________日。
答案 (1)略(逆时针方向)。 (2)A、B两点角速度相等,均为15°/小时,N点为0。线速度:A点最大,B点次之,N点为0。 (3)23时56分4秒 恒星
10.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已知A的时间为3时,回答问题。
(1)B点的时间为________时,C点的时间为______时。
(2)北京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北京的经度为116°E)。
(3)北京属于______(时区),其区时是________时。
答案 (1)6 21 (2)10时44分 (3)东八区 11
解析 (1)B点位于A点的东方,相隔45°,因此B点时刻比A点早3个小时,为6时。C点位于A点的西边,相隔90°,因此C点时刻比A点晚6小时,C点的时刻为3-6+24=21(时)。(2)A点和北京相隔116°,相差7时44分。北京位于A点的东边,所以北京的地方时为3(时)+7时44分=10时44分。(3)A点位于0度经线,属于中时区,北京在116°E,所在时区为:116°E÷15°≈8(四舍五入所得整数商)即东八区。A点与北京所在东八区相差8个时区,北京在A点的东边,加两地时差,即东八区区时为3时+8=11时。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的成因,周期和意义
时差 区时、地方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