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
七年级下
21、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反复诵读,感知诗意。(重点)
2.析词品句,感受诗境。(难点)
3.知人论世,感悟诗理。(重点)
新知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写作背景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诗歌诵读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歌释义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涕:
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释义
诗歌赏析
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时间
的绵长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诗歌赏析
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诗歌赏析
3.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空间
的辽阔
4.“念天地之悠悠”,请对“悠悠”一词作出
赏析?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歌赏析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5.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诗歌赏析
6.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幽州台凭今吊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小
结
寂寞苦闷
怀才不遇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板书设计
望
岳
唐.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背景资料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是第一首。此诗写于诗人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的朝气。
补充资料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其中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这首诗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
东岳泰山(1532.7米),山东泰安;
西岳华山(2154.9米),陕西华阴;
北岳恒山(2016.1米),山西浑源;
中岳嵩山(1491.7米),河南登封;
南岳衡山(1300.2米),湖南衡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甫
诗歌诵读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指山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指泰山。
不尽。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聚集。
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歌赏析
译文:(望着)层云生起,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心胸震荡。
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诗歌赏析
1.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细望泰山景物、诗人感受
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诗歌赏析
2.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诗歌赏析
3.赏析颔联,并分析“钟”、“割”二字之妙。
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前句虚写
后句实写
诗歌赏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割”字炼得极好,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
,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
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泰
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诗歌赏析
这一联写凝望之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歌赏析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却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而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一、二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是细望,写山中云气层
6.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诗歌赏析
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入林,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最后两句饱含人生哲理,说明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便景、情、理融为一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小
结
望
岳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不畏艰难
极望天地——抒情
气象雄伟
胸怀博大
板书设计
诗体
诗意
诗境
诗情诗理
登幽州台歌
望岳
古体诗
古体诗
欲登之望
登临之叹
没有具体描写
意境苍茫遒劲
景象描绘丰富,
诗境明朗开阔。
人生有限,时不我待
热爱河山,人生豪迈
诗歌对比
21、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
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有文集《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资料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资料补充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
“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诗歌诵读
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闻:
听说。
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登飞来峰
诗文赏析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
因为。
眼: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文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写
景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文赏析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诗文赏析
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实写、比喻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
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议论抒情
诗文赏析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
表达了哪几层含义?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诗文赏析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诗文赏析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4.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
政治抱负呢?
诗文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
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对比阅读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对比阅读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小
结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高瞻远瞩
胸怀抱负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