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35张):第8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35张):第8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3:0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 丰富词语积累
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一 丰富词语积累
1.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词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经阶段,那么,词语从何处来?怎么积累最有效呢?
其一,词语从阅读中来。没有阅读,积累也根本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遇到生动的词语、鲜活的词汇,都可以随手摘抄下来,课后或空闲时间,将摘抄下来的词语查字典准确理解,变为自己的东西,再将其活用到自己的说话行文中,这才是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养成阅读摘抄的良好习惯,是积累的有效方法。
其二,词语从生活中来。生活中的新鲜词语,亦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我们平常在书本上很少学到的。如电视广告词、标语、网络新词、谚语等,这都是积累词语的好机会。生活的内涵很大,生活就是语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如果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新鲜词语,并“存”入宝贵的知识“银行”,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就一定能收获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其三,词语从语言的实践中来。积累的目的是使用,反过来,使用也能促进积累。词语在使用中巩固、深化,也在使用中不断拓展。如果少了实践,胸藏万汇也不会任凭吞吐,学富五车也可能日渐枯萎。
积累要持久。“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积月累,就能积少成多。积累要培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就会半途而废;充满兴趣,才会乐此不疲。
2.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1)成语来源
①历史故事。如“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后用“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
②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传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成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来用“精卫填海”指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③口头俗语。如“七上八下”“五花八门”“人山人海”等成语,就是来自大众流传的口头语。
④诗文语句。如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
(2)歇后语和惯用语
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等。
惯用语: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
(3)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的特点和区别
①从结构形式上看:首先,成语大多以四字格为主,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惯用语则大多以三字格为主。其次,成语的定型性很强,它的结构或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也是定型的,因为其喻体和释义相关,所以也不能轻易变动。相比之下,惯用语的结构则较为松散,因为惯用语的中间往往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一个钉子”,“钻空子”可以说成“钻了我们的空子”等。最后,以三字格为主体的惯用语,主要是动宾式结构,如“嚼舌头”“和稀泥” “拍马屁”等。
②从风格色彩上看:成语的感彩非常多样,褒义、贬义、中性三种感彩都兼而有之,如“孜孜不倦”是褒义词,“一丘之貉”是贬义词,“庞然大物”是中性词。歇后语是一种俏皮话,风格大多诙谐、幽默,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惯用语的感彩大多是贬义的,如“摆架子”“戴高帽” “开后门”等都是贬义词;褒义的惯用语较少,如“开门红”“露头角”等;中性的也是极少数,如“开夜车”“开绿灯”等。
③从来源和表达作用上看:首先,绝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主要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大多有出处,不少还带有典故,如“刻舟求剑”“塞翁失马”“夜郎自大”等。而歇后语和惯用语则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口语化色彩。其次,成语往往是通过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来讲明某个道理,具有哲理性;歇后语主要是为了把话讲得形象风趣;而惯用语则大多精练,如用“磨洋工”来表示拖延或浪费时间,使之形象生动。
3.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1)新造词语
①结合法: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词汇材料以形成新词语,大多运用句法组合方式合成,其中偏正关系的组合方式产能最强。
偏正式:病退、代沟、国脚、空姐、手机、水吧
动宾式:下岗、节能、打假、扶贫、导播、美体
并列式:影视、运作、评估、展销、拆迁、整改
主谓式:明星效应、黄牌警告、南北对话
②附加法:这一类新词语由“主要的”和“附加的”两部分组成,也就是由词干和类似词缀的附加成分组成。
××族:追星族、上班族、单身族、打工族、的士族、美食族
××工程: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211工程
(2)缩略法构成新词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人们在使用一些词语时感到不便,于是就无意或有意地把短语中的某些词或语素删去,把剩下的部分组成新词语。如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把“住房制度改革”缩略为“房改”,把买房子“首期支付”的购房款称为“首付”。
(3)来自“旧”词语
利用“旧”词语创造出新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词语过去曾经用过,因为社会历史原因,后来被淘汰了,现在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和事物的重现,这些词语又重新进入了交际领域。最典型的例子是“老板”“赏光”“分红”等。第二种是某个词语在汉语中原来就有,也有固定的意义,但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该词演变发展出了新的义项。如“人气”一词在汉语中原来就有,指的是人的气息。而现在人们常说的“人气”有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例如:“由于该影片获奖,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人气急升。”这里的“人气”指的是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意思接近于“人缘”“声望”。
(4)外来词构成新词语
①音译外来词:完全按照与外语的读音相似的汉字来记录,并不取汉字的意义。如克隆(clone),拍拖(partner),托福(TOEFL)。
②意译外来词。按照外语的意义将其翻译成汉语。如代沟(generation gap),电脑(computer),超市(supermarket)。
③音译兼意译外来词:这类外来词中,一部分是对原词进行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浪漫主义(romanticism);另一部分是在对原词进行音译的基础上额外补加汉语意思,如霓虹灯(neon),吉普车(jeep)。
④字母词:由西文字母构成或其中包含西文字母的词语的通称,如卡拉OK、AA制、B超、A股、3D电影。
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探究一词多义
(1)对于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本义是“兵器”,“走”的本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该词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军人”,“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2)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类似、对立或关联的关系。如“引”,本义是“拉开弓”,如“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引申义是“延长、伸长”,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左传》)。
(3)比喻义,属于对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可用来比喻勇武,如“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还可用来比喻亲信、党羽,如“今腹心丧羊孚,爪牙失索元”(《世说新语》)。
(4)假借义是指词的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也就是古文中常常出现的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于是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莫(mù)”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假借为“没有什么,没有谁”。
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体:古义是身体的某一部分,后来词义范围扩大,指整个身体。“五体投地”是说两手、两膝和头这身体的五个部分都接触地面,而绝对不可以理解为“五个身体接触地面”。这里的“体”,保留着古义。
(2)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臭:古义指气味,包括香气和难闻的气味。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难闻的气味,即今天所说的“臭气”。成语“乳臭未干” “无声无臭”中的“臭”,指的都是气味。
(3)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指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移动到另一个范围,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于成语中。
闻:古义是“听见”,即耳朵对声音的感知;今义是“用鼻子嗅”,即鼻子对气味的感知。“不闻不问”“耳闻目睹”等成语中的“闻”都保留了古义。
(4)词义感彩的变化
有些词的词义含有感彩,感彩能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表示肯定满意的,就是褒义;表示不满贬斥的,就是贬义。一些词的感彩古今发生了变化,这在成语中较多见。
危:古义是端正,引申为正直,是褒义词;今义是危险,是贬义词。“危言正色”“危言危行”“危言逆耳”中的“危”都是指正直,都保留了古义的褒义。
(5)词义程度轻重的变化
诛:古义是责问、谴责;今义是杀(有罪的人),词义加重。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这里的“诛”词义程度较轻,保留了古义。
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注意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比喻意义。有的词语的字面意义就是它的常用意义,这种词语一般比较容易掌握,如为非作歹、洗心革面、一劳永逸等。但有的词语字面意义通常不用,而常用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芝兰玉树(对才德出众的优秀子弟的美称)、眼红(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忌妒,自己也想得到)、骑墙(比喻立场不明确,站在斗争双方的中间,哪一方面也不得罪)等。
(2)注意词语的使用对象和场合。有的词语我们只懂得它的基本意义是不够的,还得明确它适用于什么对象。如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书籍极多)、美轮美奂(只用来形容新屋高大美观或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造诣(一般只用于指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缔造(多指创立、建立伟大的事业)等。
(3)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了解了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后,还要注意它适用的情景和场合,即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如趋之若鹜(贬义,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有口皆碑(褒义,形容人人称赞)、染指(贬义,借指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指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等。
(4)注意词语的谦敬用法。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语言运用中,中国人非常讲究谦敬,因此便有了谦辞和敬辞之分,如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泰山北斗(敬辞,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拙作(谦辞,指自己的作品)、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等。
2.体会词语的感彩
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情感,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之分。褒义词:含有赞许、肯定色彩的词,如团结、果断、慷慨等。贬义词:含有厌恶、否定色彩的词,如勾结、武断、吝啬等。中性词:不含褒贬意味的词,如决断、教育、结果等。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用法,如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中性词褒用或贬用等。
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从语言的交际方式和功能上着眼,可将语体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口语语体主要指人们日常交谈所用的语体,在即兴式的讲话以及话剧、影视、相声、评书及其他说唱文学中也较为常用。书面语体主要指以书面形式出现在供人阅读的文章中所用的语体。书面语体是在口语语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是口语语体的加工形式。有时同一件事或同一语意,往往在成语中是一种说法,而在俗语中又是另一种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同义的成语与俗语:
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自我吹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鹤立鸡群——羊群里出骆驼
横生枝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
众矢之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
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
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
开诚布公——打开天窗说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