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课题
3.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人参与口算,是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习用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备教师教学流程设计
二次备课
单元导入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回顾,谈话导入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12个一百是(
)
50个十是(
)
500个十是(
)
420个十是(
)
20×5
30×6
4×70
100×6
3×200
500×3
200×6
12×4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出得数。教师随机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帮助学生回忆口算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窗一,让学生欣赏图片,搜集数学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多,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这几个问题,以完成这样的学习目标。
(1)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合作探究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探索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一组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指名学生列式:400×20(板书)
得数是多少呢?
(2)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预设1:根据4×2=8,推算400×20=8000
预设2:根据400×2=800,再算800×10=8000
预设3:先算4×20=80,再算80×100=8000
(3)比较异同,优化算法
其实这几种算法都是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算式进行计算。几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两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确实用添0的方法来计算这些题最简便,那添0法到底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分小组去归纳: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4)即时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算法。
探索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材34页红点问题:二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指名列式:210×30(板书)
又该怎样计算呢?
(2)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预设1、先算21×3=63,再推算210×30=6300
预设2、先算210×3=630,再推算630×10=6300
(3)优化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4)即时练习:自主练习第三题
(三)巩固新知:
自主练习1和3,直接写得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算法:怎样算?
自主练习2,解决问题。
学生说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
1.口算,我最棒!
400×30=
90×600=
50×200=
30×300=
250×40=
490×20=
160×50=
70×130=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生:我知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一题多解。
生:在小组内口算比赛,我最快。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当堂训练
1.口算,我最棒!
730×50=
620×20=
370×70=
110×70=
830×70=
板书
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400×20=8000
210×30=6300
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相应个数的0
教学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课题
3.2
购买越冬食物——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发展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探索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探索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学具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备教师教学流程设计
二次备课
单元导入
(一)新课导入:
1、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生活课题)
2、观察情境图,找出信息
为帮助大天鹅顺利过冬,大家准备为大天鹅准备充足的饲料。
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有谷子、玉米、大米三种饲料,谷子每袋23元,玉米每袋21元,大米每袋29元
如果各买3袋,能计算出各需要多少钱吗?
生口头列式并口算
如果各买15袋呢?你准备怎样计算?用口算还可以吗?自己选择一种,试一试。
交流时询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
的数加起来。
师再指两名学生说一说,重点说清楚顺序、乘得的积和哪一位对齐。
同学们到底为大天鹅准备了多少饲料呢?
课件出示教材例题:买114袋谷子需要多少钱?指名列式:114×23
和我们以前的题目哪里不同?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合作探究
(二)探究新知:
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学生独立尝试笔算
2、学生小组交流
先算什么?积的末位要写在什么位置?再算什么?积的末位要写在什么位置?最后算什么?
3、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结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4、找出学生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5、沟通联系,归纳算法。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3.教师质疑问难:例题中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写在个位上不行吗?谁能再来说说?
继续探究: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
240×20(板书:因数末尾有0)
2、你能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猜一下,我们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继续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1)指名列示:340×21=
(2)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3)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各组计算方法,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相互间给与帮助。
(4)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在视频展示台前边展示边讲解。
提问:(1)比一比:这两个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
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追问:写竖式时如何对位?怎样确定积的末尾有几个0?
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拓展练习:490×80=
(1)学生独立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个因数末尾都有0)
(2)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你的末尾两个0怎么来的?
即时练习
220×40
106×70
360×25
580×12
450×18
重点提醒:360×25的末尾的0的个数,360末尾只有一个0,积的末尾却有3个0?为什么?
同学们为了保护大天鹅,购买了许多过冬的饲料,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问题系要我们来解决。(出示情境图)
搜集信息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每袋饲料46千克,买了250袋,用载重9吨的小货车,一次能运走吗?
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这么多饲料一共重多少千克?
预设:这么多饲料大约有几吨?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估算的方法
(1)要知道用载重9吨的小货车,一次能否运走,就是看买了多少饲料?怎样列式?
250×46
师: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预设:我想用竖式计算;我想估算;我想口算、、、、、、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题目只要判断能否一次运走,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算。(板书:估算)
(2)独立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估算方法大约有六种
(4)验证,总结方法
刚才大家估计出了许多结果,有的认为能运走,有的认为不能运走,到底是什么结果呢?你们认为哪种结果才是正确的呢?或者说哪种估算你认为最合适?
谈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估算的方法很多,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如刚才一题要判断一次能否运完,我们可以把数看小一些去判断,这样的方法叫“估小法”。
(5)像这样的情况,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吗?
预设:仓库里能装多少货物?油桶里能装多少油?......
感悟估算的规律
每袋饲料380元,买12袋饲料大约要带多少钱?
(1)交流估算方法
(2)引导对估算结果做出判断
(3)你认为哪种结果最合理?
预设:我认为第二种结果,因为购物时最好要多带点钱,所以我认为第二种结果合理。
师:是的,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称之为“估大法”。
(4)总结估算规律
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可以通过精确计算来验证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然后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5)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下面的问题应该怎样估算?
售票问题怎样估算?(估大法)
四年级同学乘车去秋游,车票和门票为每人49元,104人一共大约多少元?
买票的问题又该如何估计?
(估大法)
全球最大的海盗船位于我国大连,该船拥有102人的超大载客量,全天只能运行22次,在没有其他旅客的情况下,我校2000名学生一天之内是否都能玩一把?(估小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让学生在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感受末尾有0的因数的简便写法和估算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说说笔算中的注意事项。
132×14
304×25
214×33
620×12
答案:1848
7600
7062
7440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大众体育馆的看台分12个区,每个区有208个座位。它能同时容纳2000人观看比赛吗?
2.一辆出租车平均每星期行驶4000千米,这辆出租车一年大约行驶( )千米。
A.20000
B.200000
C.2000000
3.
132×14
304×25
214×33
620×12
52×320
154×13
208×40
422×34
【答案】1.用估算,用小估,208×12≈2000,所以能同时容纳2000人观看比赛。
2.B
3.1848
7600
7062
7440
16640
2002
8320
14348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写法。
生:我知道当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简便来写。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布置作业
当堂训练
口算。
17×4=
24×2=
80×90=
170×30=
20×900=
300×40=
43×7=
130×20=
板书
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笔算的注意事项
114×23=
340×21=
小结: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2.估算
估小法
估大法
教学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课题
3.3
相关链接——积的变化规律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的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备教师教学流程设计
二次备课
单元导入
(一)新课导入: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大米每包8元,妈妈买2包,一共多少元?
生:8×2=16
课件出示: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160
课件出示: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生:8×200=1600
课件出示:24×2=
12×2=
6×2=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合作探究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1、独立思考。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长作好记录。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学习。
3、组间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教师结合学生叙述,完成板书。
师:这个小组说明了发现了什么,而且还说明了是怎样发现的,非常好。哪个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㈢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提出疑问
师:通过这组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师:研究数学问题不要匆忙下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该怎么办呢?
2、举例验证
生: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一道乘法算式,然后把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再算一算乘积。然后看,你写的算式符合我们的发现吗?
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师:你举的例子符合发现的规律吗?把你举的例子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汇报展示
3、总结规律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大家的发现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所以说是一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师:把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总结、学生交流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你会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练习:教材自主练习1-----5题
(四)达标反馈
一、填空。
1.两个因数的积是15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5倍,积变成(
)。
2.两个数相乘,积是72,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乘2,则积是(
)。
3.香蕉15元可以买12千克,30元可以买(
)千克,买36千克需要(
)元。
4.一个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是480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将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绿地的面积将变成(
)平方米。
5.
24×75=1800
17×12=204
32×26=832
48×75=(?)?
17×24=(?)
64×52=(
)
75×12=(?)?
17×6
=(?)
16×13=(
)
二、计算,并在组内说说发现的规律。
18×24=432
?
105×45=472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答案】一、填空。
1.
750
2.
72
3.
24
45
4.
960
5. 3600?
408?
3328
900 102
208
二、计算,并在组内说说发现的规律。
(18÷2)×(24×2)=432
?(105×3)×(45÷3)=4725
(18×2)×(24÷2)=432?
(105÷5)×(45×5)=4725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了因数有变化,积就有变化。
生:我知道0乘任何数都得0。
生:在刚才的发言中,我表达非常清楚。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当堂训练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板书
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8×2=16
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2=12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就乘几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课题
荡秋千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订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小卡片;学习用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备教师教学流程设计
二次备课
单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不谈学习,老师猜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玩,对不对?不要不好意思,其实玩的过程中充满着智慧,充满了挑战,就能游戏的背后还蕴藏着许多的秘密,如果我们在外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信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寻找荡秋千中的学问。
1、看情境图,了解情境图的信息。
看他们正在进行荡秋千比赛,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绳子有长有短、小朋友有的重,有的轻。
2、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既然是比赛,猜猜他们在比什么呢?
(小组讨论)
汇报:荡的(高、低,快、慢,次数的多少)
师:你们的想法可真多,那在这节课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就比一比荡秋千的次数(板书)。
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呢?补充:相同的时间内。
3、说出猜想。
你认为谁会赢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师总结:这些想法都是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称为是同学们的猜想。同学们的猜想理由分两个部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可能与质量有关,我们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做实验)做什么样的实验?
(二)探究新知:
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小组的想法,选择其中的一种想法,确定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1、确定实验方案。
用什么样的道具演示验证你们的想法?
你们小组的分工是什么?
2、汇报制作的方案。
方案一: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一个同学负责计时,一个同学负责摆动,大家一起数次数,组长记录最后的次数。
质疑:为什么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
方案二:,时间一样,物体的质量一样,绳子的长短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
质疑:为什么要时间一样,物体的质量一样?
3、在试验时应注意什么?
团结合作、每个人负责自己的任务。时间看准,数清摆动的次数。
(三)动手实验、教师示范试验的方法。
边示范,边讲解如何数绳子荡的次数。
2、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明确实验的要求:
你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实验的结果相同时间内秋千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
3、展示汇报试验的结果
4、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根据他们的汇报结果板书:结论,秋千摆动的次数与绳子有关,绳子越长摆动的越慢,次数越少,相反,绳子越短摆动的越快,摆动的次数越多。
(五)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1、再预测一下谁会赢,为什么?如果让你去玩这三个秋千,你会选择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大家做了和科学家一样的事情。在我们同学们当中一定也会产生未来的科学家。
2、建立数学与科学之间的练习:
师引导:你知道吗?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荡秋千这种运动的方式,在科学课上叫摆的现象。
出示教师事先做的摆询问以便巩固应用:
如果我想让这个摆摆的快怎样做,要摆的慢呢?
关于摆你还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生:怎样让他荡的很高?生:怎样让他一直荡不停?
师引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孩子表述出:采取“猜想---试验---结论”这样的过程。
设计意图:对所学过的数学思想的延伸与应用。
3、总结:今天的课堂上玩的怎么样?说一些你的感受和收获。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了玩荡秋千的学问,我们先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猜想,然后制定方案自己想法做实验,然后分析我们得到的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这样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愿我们用善于现的眼睛、积极思考的大脑,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你会玩的越来越高兴,收获的也越来越多。
板书
设计
荡秋千的次数
猜想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
物体的质量
绳子的长短
验证
结论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子的长短有关,绳子越长,荡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的次数越少。
教学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课题
回顾整理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归纳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备教师教学流程设计
二次备课
单元导入
(一)前置复习:
多媒体出示:
1、自主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2、口算下面各题
500×20
700×40
7×0×12
200×15
25×4
24×200
70-30×2
4×200
400×30
合作探究
?
一、检查前置作业:
1、全班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包括:口算.估算.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及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这几部分内容间有什么关系?
2、检查口算练习情况
500×20
700×40
7×0×12
200×15
25×4
24×200
70-30×2
4×200
400×30
生开火车说答案。看来大家对口算掌握的非常好,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注意末尾带0的口算。
二、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对号”。
328×18(
)
295×42(
)
405×11(
)
596×19(
)
321×22(
)
187×49(
)
明确: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先将因数末尾的0省略,把整十、整百的数看作一
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然
后在积的末尾再添上原来被省略的0。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三、用竖式算出上面算式的得数,看看与你的估算结果相差多少。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吗?
生: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第四关:火眼金睛辨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同桌交流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的计算方法,然后
指名汇报。
通过计算,你觉得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组讨论总结:
1.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
3.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四、根据69
×
36=248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90×
36=
690×
360=
69×
3600=
让学生说说根据什么写答案的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复习
达标反馈
1.森林的蓄水能力很强,1万公顷林地相当于一座300万立
方米库容的小型水库。四川乐山的森林面积约45万公顷,相当
于一座多少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
2.在我们的计算中有时候是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估算,谁来说一说常用的估算方法(四
舍五入法估出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数)下面我们利用这种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长为110米,宽为75米,北京故宫占地面积大约相当于9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故宫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7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5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答案:1.森林的蓄水能力很强,1万公顷林地相当于一座300万立
方米库容的小型水库。四川乐山的森林面积约45万公顷,相当
于一座多少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
45×300=13500(万立方米)
2.在我们的计算中有时候是不需要精确计算的,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估算,谁来说一说常用的估算方法(四
舍五入法估出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数)下面我们利用这种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长为110米,宽为75米,北京故宫占地面积大约相当于9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故宫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110×75×90≈720000(平方米)
3.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7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5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110+95)×7=1435(千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当堂训练
1、400×30的积是(
)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2、(
)×
时间
=
路程
3、75的28倍是(
),196与72相乘,积是(
)。
板书
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回顾整理
口算
笔算
估算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