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 习 助 读
【认识作者】
沈英甲,科普作家,《科技日报》高级记者。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居京不易》,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等。
【了解背景】
袁隆平,中国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袁隆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记者写的一篇报道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
【相关链接】
通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一种新闻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的内容比较宽,可以做深入的报道,它不但交代新闻事实,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会捕捉细节,烘托环境,对人物、事件进行细致的刻画与描写。在表达方式上,通讯也以叙述、描写为主,但可以更灵活地穿插议论、抒情,明白地表达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和评价认识;在语言上,则比消息更要求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在时效性方面,通讯要稍逊于消息。
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讯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果按报道的内容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如果按报道形式来分,又可以分为专访、新闻特写、新闻小故事、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知 识 积 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饥馑: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2)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4)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呈现 显现
辨析:两者都有“露出”的意思。“呈现”,是“显示出,露出”的意思,侧重于较清楚地、持续时间较长的出现,可以是直接看到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感受到的抽象事物;“显现”侧重于从不可见到可见,多用于具体事物。
例句: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最容易在脸上显现出来。
②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2)义无反顾 义不容辞
辨析:两者都有“为了道义而行动”的意思。但“义无反顾”指因为道义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头;“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例句:①她表示,自己本来就是急救医生,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第一时间上前救护,“这是我作为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在选择专业时,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
(3)鹤立鸡群 独占鳌头
辨析:两者都形容人非常突出。“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有贬低群体的意思;“独占鳌头”借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例句:①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
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②世界技能大赛落幕,中国代表队独占鳌头。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 题 研 讨
【任务一】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传主品质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①2001年春节过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至今,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参考答案:①有些人嘲笑他“对遗传学的无知”,因为权威论断早已认定“杂交无优势”。②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③国内外相关研究均未成功。
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3.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袁隆平是一位 , , ,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 , ,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 , ,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 , ,
的寻梦者。?
答案示例:扎根农田 挥洒汗水 专注敬业 严谨认真
不迷信权威 不动摇 不退却 极具韧性
勇于担当 不懈坚持 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心怀天下 情系世界 生命不息 追求不止
【任务二】 鉴赏本文的写作方法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袁隆平水稻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线索,分别运用了四个小标题叙述了袁隆平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这样不仅条理清晰明白,而且重点突出,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
2.本文多处引用了数据,请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
“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 000亿千克。”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
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课 堂 活 动
袁隆平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给我们的人生选择和事业追求什么启示?
提示: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艰辛的汗水付出,袁隆平也一样。袁隆平是平凡的,要不然怎么会被人称为“泥腿子院士”?袁隆平又是科学巨擘,他用超常的勇气和毅力把科学的“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可以结合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他的人生目标复杂吗?他的经历复杂吗?他面对的阻碍和压力都来自哪里?又是如何解决的?成就是由一个个成功铺就的,袁隆平是怎样面对成功和荣誉的?
答案:略
整 合 建 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形象生动 情感饱满
1.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运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1964年 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
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这些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出袁隆平严谨、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记叙与议论有机结合。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富有感情地表达了对袁隆平的钦敬和赞美,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如在“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这一部分中,开头就写道:“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最后又写道:“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这样,作者自然而巧妙地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赞美之情。
【素材挖掘】
●专注研究 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在公司上市后,曾有记者问袁隆平是否关注“隆平高科”的股价。袁隆平回答:“我从来不管这个事。”袁隆平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
●穿着简朴,坚守自我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儿也不讲究。去商场购物,他专挑便宜的买。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的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一口气买了十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虽然生活中的袁隆平具有典型的农民特色,勤俭、朴素、“小气”,但他对社会极慷慨,对别人有一份古道热肠。1987年,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后,就把1万美元奖金悉数捐出,建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此后,他又陆续将各种奖金捐出,累计达100万元。
●淡泊名利 他是世界级的科学家,无数的光环笼罩在他的头上。但他从不看重名利,他曾说:“金奖、银奖,不如农民的夸奖。”他时刻关注三农问题,他曾经对“隆平高科”的负责人说,农民的种子价格要定得低些,要让利于农民,要少赚农民的钱。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埂”应读“gěng”;C项,“伉”应读“kànɡ”,“吭”应读“hánɡ”;D项,“恰当”的“当”应读“dànɡ”,“螳臂当车”的“当”应读“dā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饥馑 屏气静神 直抒胸意 礼仪之邦
B.前景 义无反顾 身心俱疲 无与轮比
C.瞩目 在所不计 刻骨铭心 无可辩驳
D.捍卫 变本加厉 风餐露宿 挑肥捡瘦
答案:C
解析:A项,“直抒胸意”的“意”应为“臆”;B项,“无与轮比”的“轮”应为“伦”;D项,“挑肥捡瘦”中的“捡”应为“拣”。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满天下 B.直言不讳
C.挺身而出 D.炙手可热
答案:D
解析: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望文生义。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B.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
C.袁院士对当今一些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样学习的学生可能会高分低能。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答案:D
解析:D项缺少宾语,可在“民以食为天”后加宾语“的说法”。
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
①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②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③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④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看总领句,下面接的应该是②③,按时间顺序点明他的才能和品格,④承③,①接④。
二、思考与探究
6.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以“袁隆平:谁将养活中国”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袁隆平说: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做事先做人是我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我很喜欢。”
“我的乐趣在事业上面。”
“坐奔驰车,坐宝马车,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呢?”
“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早晨要做操,下午要打球,夏天里要游泳……”
读了袁隆平的这些话,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