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作文指导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刚刚跨越一道门槛,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的青春,或平淡无奇,或绚丽多彩;你的青春,或在迷惘中追寻,或在寂寞里求索,或在反思后成长;你的青春,或许没有青春小说里的残酷情节,也没有青春片里的狗血剧情,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版本。青春的你,正在经历着什么?又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感悟?
请以《这是我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及本人与师生的真实姓名等),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作家谈“有感而发”
1. 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
2. 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歌德
3.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贺拉斯
4.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冰心
一、整体构思。
动笔前一定要想一下要写的人和事,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重点安排什么材料?在何处、做怎样的议论和抒情?怎么收尾?
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发掘感动点。
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写了一篇《麻雀》,把一只老麻雀写得十分生动。
为了救护自己的小麻雀,这只老麻雀表现出惊人的牺牲精神,它不顾力量的悬殊,“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了解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虽然“惊恐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了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但它还是“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这只老麻雀,多么令人同情,又多么令人尊敬!
三、提炼素材。
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怎样选择材料
——罗丹《罗丹艺术论》
1.着眼于“小”。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着眼于“真”。
文章中的真,并不一定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3.着眼于“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亲人类
主要是与自己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因为他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多,相处的空间最近,观察得最多,感受最深刻。
社会关系类
主要是指与自己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一般的说,这类人与自己的关系仅次于亲人,自己对他们的观察也较多,感受也很深。
同学朋友类
这是人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个空间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群体,自己与他们相处相交,有机会观察并感受他们的人和事。
不特定人群
这类人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价值取向不同而不同,有的是一位经常看见的拾荒者,有的是路边的小贩,有的是一位经常到学校来送衣物的学生家长。不同的作者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审美观、价值观去观察并感受有关这个群体的人和事并写出好文章。
写
出
人
物
的
个
性
如见其人: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如闻其声:语言描写
如感其情:心理描写
如经其事:微处动情
人物外貌要体现人物个性,应抓住:
天生长相
经历留下的印记
习惯性的衣着打扮
个性化的表情、神色
天 生 长 相
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头上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一面》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琐忆》
破毡帽 ,癞疮疤,油腻的黄毛小辫,小眼睛……
——阿Q
经历留下的印记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
父亲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 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 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朝外走
想儿时 一封家书 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 一袋闷烟 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流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您 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习惯性的衣着打扮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别里柯夫
个性化的表情、神色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
肖像描写应注意什么
①要抓住特征,忌面面俱到。
②除直接描写外貌外,可适当作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
③同一人物的外貌可多次描写,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和层次。 ④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会用比喻的修辞
1. 新来的方老师,形象可真惨了点,身高不足一米六零,长鼻梁,尖下巴,身子瘦得像条干黄瓜。
2. 我家邻居有个小男孩,是个独生子,虽然家里天天给他吃过量的高级营养品,可他就是不争气,仍然瘦得像根扫帚柄。
3. 从“时尚”发屋走出来一个青年女子,她的卷发宛如一朵朵从木头上旋下来的刨花。
4. 那富婆一身珠光宝气,五根手指像五根胖墩墩的香肠。
你好像是踩着雪来的,没有公交就在寒风里找的士,黑色的棉袄颜色深一块浅一块,帽沿的绒在风里轻轻飘动,包围着你被寒风吹红的脸,你应该戴了黑色的皮手套,可是脚却有些冷,就像有细碎的冰贴着脚,你不停地跺脚,可是也没有作用,终于等到车,从上车你才松口气,我那时正睡在温暖的床上。
——喻希成
动 作 描 写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 ——恩格斯
袭人方欲替晴雯开 (箱子) 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
——曹雪芹《红楼梦》
1.大胆夸张,来一点“幽默”
游山并不能使国王觉得有趣,加上路上将有刺客的密报,更使他扫兴而还。那夜他很生气,说是连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的舒展。
——鲁迅小说
2 .精描细刻,来一点“比喻”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了出来……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眉梢一拳,打得眼棱缝,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我从来都不认为舞蹈会把大众感染。
然而,《千手观音》却是一个例外,它把沉浸在年味中的人们引入一个奇异的世界,这世界中有爱、有阳光、还有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当富有民族气息的音乐划破沉寂,二十一双灵动的手缓缓伸出,它颤动着,轻轻地,用掌心的眼睛,打量着整个世界。金黄的灯光充满整个剧场,一个个活观音翩然起舞。飘带一样——是舞动的手臂;月光一样——是慈爱的面颊;乱蛙一样——是轻盈的舞步。
微笑的脸庞散出热情,扭动的身躯透出坚毅,这份热情与坚毅伴着音乐飘进观众的心里,慢慢地,人也便醉了……
3.准确捕捉,画一幅“漫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范进中举》
他足足躺了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样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他就这么办了。喝了茶,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但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动作描写应注意什么?
①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写
②动作描写要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
③动作描写的语言要简练、准确
语 言 描 写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勿
天
下
人
负
我
。
宁我负天下人
,
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
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右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
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闹将起来,各自散伙!”
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廷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
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撒开!”
七 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 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 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 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儿子眼中的父亲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 量商量, 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 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 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 “可怜的爸爸! 你简直是位无所不 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 晚了!”
伏在桌前,又在为今晚的作业计算着时间,“8:30前,数学,9:30,理综……”做不完的作业让我越发觉得高中的三年我肯定永生难忘。“要不要先吃点东西啊?”母亲的声音在屋外响起,司空见惯的对话由中枢神经直接发出指令:“恩!拿点蛋糕来咯!谢谢!”还没等我计算完一道数学题,“头怎么这么低啊?抬高点,小心你眼镜又要加深度数了。”母亲总是能在我说完要求后及时的来到,就像她总是能早已知道我所想的一样。“作业还有多少?”“还早着呢。”我依然回到书桌前,在漆黑的夜晚里奋斗着,这样的场景大概每天都会上演。
语言描写应注意:
①要有必要的交待。
②要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直接引用与转述。 ③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龄职业、 性别,力求生动、精炼、形象。
心 理 描 写
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2.让环境衬托心理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
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小环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地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
细 节 描 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从枯燥走向生动
②从模糊走向真实
③从平淡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