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2012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轮)
第三章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课 地壳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之二: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郴州市一中 宇宙之音工作室 E-mail:zhangshezhong@
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一)外力作用
互为条件,密切联系
共同作用,雕塑地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
成岩
五种外力作用长期而缓慢地进行,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2、外力塑造地形的过程
风化侵
蚀产物
外力搬运
流速降低
风力减小
冰川融化
物质
在地表
沉积
风化—侵蚀—堆积地貌
1、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的崩解破碎和化学破坏,叫风化作用。
风化壳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球状风化地貌
常形成球状风化地貌
球状风化地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风化壳
分布普遍
思考:风化作用地区分布有何特点?
1)侵蚀
沟谷(峡谷、宽谷)、瀑布
2、流水作用
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
岩溶(喀斯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
溶洞:CaCO3+H2O+2CO2→Ca(HCO3)2 钟乳石等:Ca(HCO3)2 → CaCO3↓+H2O+2CO2↑
云南路南石林
地下河
1)侵蚀
沟谷(峡谷、宽谷)、瀑布
2)沉积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漫滩
2、流水作用
山口——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
(湿润、半湿润地区明显)
流水作用在什么地区表现最明显?
喀斯特地貌(溶洞、峰林)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试分析河口三角洲形成的详细原因?
特别:河口三角洲的成因分析(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
①河流泥沙含量大
②入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
③入海处水深较浅且水下坡度平缓
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外力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
流
侵
蚀 类型
影响
形成地貌
示
意
图
溯源侵蚀
使河谷向源头伸长
下蚀
使河谷加深
瀑布、V形谷(峡谷)
侧蚀
使河床展宽
宽谷
槽形河谷
河 水
搬 运
河流堆积
冲积扇、洪积扇
河漫滩、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三角洲
特别:河流地貌类型与外力的关系
【练习】
2、右图是某地区一河流部分河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若该河流流出山口,一般形成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山麓冲积扇
C.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
⑵假如河中产出砂金,则最佳淘
金地点是
A.a B.b C.c D.d
⑶该河的汛期一般在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秋冬季节 D.春夏季节
a
b
c
d
119 120
30 05
28 05
思路点拨:第(1)题,首先是形成可溶性岩石,然后被侵蚀成溶洞,后洞内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第(2)题,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区,该地貌是可溶性岩石(沉积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水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下渗严重。答案为(1)D,(2)C。
1)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
2)沉积
3、风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漠(沙丘)
堆积黄土(如黄土高原)
(沙丘与风向:风从缓坡吹来)
风力作用在什么地区表现最明显?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戈壁
4、冰川作用
1)侵蚀:
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冰蚀湖
2)沉积:
冰碛丘陵、冰碛湖(如欧洲)
1)侵蚀: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2)沉积:沙滩
5、海浪作用:
五、人类
活动与地
表 形 态
不利:
有利:
缓坡梯田、填海造陆、兴修水库
陡坡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高考真题】(2011·北京)图1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第1题。
1.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2.变式题:下图为张家界南天一柱,
该景观
A.形成受球状风化和流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高考真题】(2010·广东) 7.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示意),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例题】(《作业手册》P256)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据图判断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
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
C.3处可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
8.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
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⑵下面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的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中,表示三角洲成因的是
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动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练习1】
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 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 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 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⑵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练习2】(06江苏文综)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⑴~⑵题。(双选)
AB
BC
【练习3】(08广东文综)
⑴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⑵下列等高线示意图(图2)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高考真题】(2010·安徽)(32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来源区:黄土高原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
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特点: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高考真题】(2010·安徽)(32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分)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练习4】(07广东文综)
下列选项与右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练习5】(07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
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
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
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地质图(地貌)的判读与分析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原图,其判读和分析步骤如下:
1)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了解出露岩层、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
——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有的无比例尺)。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特点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 石,化石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年代;
——有无断层及断层部位;
——有无侵入岩和喷出岩及其形成时代;
——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关系等。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
地层呈水平状态,且呈
下老上新连续排列。
→地壳稳定,地理环境
无明显变化。
情况二:
地层倾斜甚至颠倒。
→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
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
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
地层缺失,成因有三种可能:
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
生了地壳隆起,使地势抬高,
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
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
了沉积物来源。
情况四:
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
→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
区上升。
E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五:
地层中有侵入岩和变质岩
→围岩形成之后发生了岩浆
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ABCD)。
变质岩形成稍晚于侵入岩。
情况六:
地层中有多次岩浆活动形
成的岩浆岩
→根据岩浆岩的相互关系
确定其形成的早晚。
G
F
G
F
H
K
【练习6】读右侧地质剖面图,回答:
1)图中各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序是:
A、H-R-M-K-P-E B、R-M-H-P-K-E
C、P-R-K-M-H-E D、P-E-H-M-R-K
2)下列数码表示地质作用,图中岩层
形成过程中可能先后经历了下列哪此
地质作用 。
①水平沉积 ②岩浆侵入 ③岩浆喷出
④变质作用 ⑤褶皱构造 ⑥侵蚀作用 ⑦地壳抬升
①
→②
→⑤④
→②
→③
→⑦
→⑥
→①
1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 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 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 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 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1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 火成岩1为喷出岩
B. 火成岩2为喷出岩
C. 火成岩1、沉积岩2
都为喷出岩
D. 火成岩1、沉积岩2
都为侵入岩
图3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
【高考经典】
【我做高考题】( 2011·浙江)37.(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13为12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⑵甲地是我国“西
气东输”重要的气
源地,说出形成该
气源地的地质构造
和岩石类型(6分)
地质构造:向斜构造
岩石类型:沉积岩
⑴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
。
⑵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⑶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_性。
【高考经典】(2007·山东)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
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④
②
①
不可逆
【练习7】(2012年高考预测)
1、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回答
⑴ 该地地形成因是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
⑵下列叙述不可信的是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
B.B处埋藏丰富的煤炭资源
C.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D.A处修建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
300
200
100
A
B
老——————→新
石灰岩 大理岩 花岗岩
时期 昼夜长短 日出方位(时间) 日落方位(时间)
两分日 昼夜等长 正东(6点) 正西(18点)
夏半年 昼长夜短 东北(6点前) 西北(18点后)
冬半年 昼短夜长 东南(6点后) 西南(18点前)
极昼区 极昼 正北(0点) 正北(24点)
从下图中所示地点看,日出、日落的方位有何规律?
1、北半球日出日落方位和地方时规律
“太阳方位和地方时规律”补充内容
时期(北半球) 昼夜情况 太阳方位(时间)
东北 正东 东南 正南 西南 正西 西北
冬半年 昼短夜长 日出(6点后)~ 12点 正午12点 12点~日落(1 8点前)
二分 昼夜等长 日出(6点) 6点~ 12点 正午12点 12点~ 18点 日落(18点)
夏半年 昼长夜短 日出~6点 6点前后 6点~ 12点 正午12点 12点~ 18点 18点前后 18点~日落
极昼区 极昼 同上(夏半年)
时期 (南半球) 昼夜情况 东南 正东 东北 正北 西北 正西 西南
太阳方位(时间)
2、北半球一天当中太阳方位和地方时规律
黄河壶口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北美洲)
科罗拉多峡谷
黄土高原的山梁
山麓冲积扇
特点:坡度较大,较狭长
河流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示意图
特点:平坦宽广
冲积平原
特点:平坦宽广
三角洲
特点:宽广低平
珠江三角洲
戈壁
蘑菇石
柴达木的雅丹地貌
流动沙丘
非洲沙漠
沙漠
荒漠驼群
热带荒漠
风
沙丘与风向
风从缓坡吹来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思考:石灰岩,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先后顺序?
冰碛湖
角峰
冰斗
挪威的峡湾风光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