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堂同步测试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训练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B.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下径流增多
D.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出现了富营养化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发生的频率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利大于弊。据此回答3-5题。
3.材料体现了自然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4.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
5.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发生频率增加的原因有(
)
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
A.①②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如下图所示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判断6-7题。
6.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7.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向高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根草是热带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润,当温度在22~40℃时达到生长高峰,每天可长高2~3厘米。香根草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5~6米。
福建省不少公路建在山区,新建成的公路边坡土壤侵蚀严重。60年代开始,香根草从海南引入福建,用以保护公路边坡。经多年实践发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形成生物绿篱(下图),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
(1)根据材料推测,香根草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特点。
(2)根据水循环原理,说出种植香根草影响了水循环哪些环节?说明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香根草对保持水土的作用。
能力提升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9-10题。
9.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②
B.①
C.③
D.④
10.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读“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厘米,根系却在20米以上),完成11-12题。
1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植物生长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A.B.C.D.
12.该植物生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能源紧缺
C.水土流失
D.洪涝灾害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的变化。
(1)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D
6.A
7.D
8.(1)根系发达,生长快;高温、湿润,水热条件好。
(2)下渗和地表径流。可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对地表径流截流效果好,利于增加下渗,能有效减少雨水及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
【分析】(1)结合材料分析,香根草“喜湿润,当温度在22~40℃时达到生长高峰”,说明香根草喜高温、湿润的生长环境;“每天可长高2~3厘米”,说明其生长快;“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5~6米”,说明其根系发达,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
(2)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利用水循环原理”,可从水循环的环节等角度分析说明。在公路边坡通过密集栽培香根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另一方面,高密度的香根草也减缓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有利于保护边坡。
9.B
10.B
11.B
12.A
13.(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升高。
(3)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升高,气候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2019)高地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单元
第五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核心素养目标: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地理实践力)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人地协调观)
重点
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整体性表现和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难点
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草原美丽风景画照片中的碧水、蓝天、白云、山地、草地、牛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实际上,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一个缩影。
问题:照片所展示的地表环境涉及哪些要素和哪些圈层?这些要素或者圈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思考地理环境要素
导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通过美丽草原风景画可以看出地理环境由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怎么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地形地貌、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组成。(图片导入)大气、水、地形地貌、生物、土壤、岩石等图想一想:自然环境各圈层间如何相互作用?(图片导入)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图2.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
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图片导入)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图地理要素→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构成整体3.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现的途径(1)水循环(图片导入)水循环图(2)生物循环(图片导入)生物循环图案例1: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氢,没有氧和氛。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10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图片导入)生物循环图想一想:分析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①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②改变了陆地水循环过程;③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片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图片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简化图(图片导入)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图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答案:1、图中有以下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②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案例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图片导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图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图片导入)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图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图片导入)光合作用图(2)过程: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
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图片导入)植物功能图(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例如:坡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图片导入)坡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2.稳定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图片导入)平衡功能相关图案例3:二氧化碳平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进入海洋中。(图片导入)二氧化碳平衡相关图(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图片导入)稳定功能图案例4: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图片导入)坡面图
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图片导入)藏羚羊图(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制备特点。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3)藏羚羊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图片导入)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图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例如:水与岩石的物质交换导致流水地貌的演化。(图片导入)冲积平原的形成图(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图片导入)地理环境要素统一变化图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片导入)黄山“四绝”图思考:黄山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特色突出的“四绝”?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图片导入)花岗岩体节理风化,造就“奇石”。(图片导入)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石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怪松”。(图片导入)山体高大陡峭,气流强烈抬升形成“云海”。(图片导入)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案例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以此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片导入)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连锁变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挖补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发生改变。(图片导入)陆地演变图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正常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快的多,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图片导入)森林火灾图3.人为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图片导入)黄土高原演变图案例6:森林过度砍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临朐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真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过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岭南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家具使地面沟谷纵横、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自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活动: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的影响,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图片导入)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图
让学生看图回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让学生看图回答整体性含义让学生看图回答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现的途径看图回答生产功能看图回答稳定功能回答特点回答意义让学生看图回答连锁变化让学生看图回答快速变化让学生看图回答人为干扰
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归类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前面知识来分析问题。学会分析教材的案例
课堂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2.整体性含义3.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现的途径(1)水循环(2)生物循环(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2)过程(3)特点2.稳定功能(1)概念(2)特征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2)统一性2.意义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连锁变化2.快速变化3.人为干扰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第五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人地协调观)
照片中的碧水、蓝天、白云、山地、草地、牛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实际上,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一个缩影。
问
题:照片所展示的地表环境涉及哪些要素和哪些圈层?这些要素或者圈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地形地貌、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组成。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降水
降水
矿物质
水、无机物
无机物
二氧化碳、降水
氧气
水
水汽
尘埃
有机物
有机物
想一想:自然环境各圈层间如何相互作用?
2.整体性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
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水文
地貌
气候
土壤
岩石
植被
地理要素→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构成整体
3.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现的途径
(1)水循环
(2)生物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①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②改变了陆地水循环过程;
③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案例1: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氢,没有氧和氛。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10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想一想:分析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熔化
熔化
熔
化
冷却
凝固
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二个箭头指向的是沉积岩、变质岩
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
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②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气候干旱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
旱植物
发育差
肥力低
风积
风蚀地貌
案例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提供叶绿素
植物
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
大气
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土壤、水圈、岩石圈
(2)过程: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
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例如:坡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坡度
差异
太阳辐射
水分条件
土壤肥力
风化物粗细
生物类型差异
生物量差异
生产功能差异
(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
2.稳定功能
(1)概念: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案例3:二氧化碳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进入海洋中
二氧化碳的消耗
+
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产生
平衡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案例4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制备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1)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2)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3)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环
境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
境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动态平衡
1.特点
(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例如:水与岩石的物质交换导致流水地貌的演化。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山地侵蚀为丘陵
坡面变缓
地表径流减少
水土流失减弱
土壤变厚,植被发育
湿度增加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思考:黄山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特色突出的“四绝”?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花岗岩体节理风化,造就“奇石”
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石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怪松”;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强烈抬升形成“云海”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案例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以此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挖补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发生改变。
陡峭山地
外力侵蚀
浑圆丘陵
灌木草地
植被演化
森林
正常演化:需要上千万年
地形
植被
同步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连锁变化
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正常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快的多,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遭受火灾(被干扰):需要几十年
灌木草地
植被演化
森林
植被
2.快速变化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3.人为干扰
黄土高原植被被人类大量砍伐
东北临朐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真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过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岭南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家具使地面沟谷纵横、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自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
案例6:森林过度砍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活动: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的影响,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的温和湿润
泥沙淤积减少
洪水频率减少
小
结
(2019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课堂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