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交流与传承
东
西
文
化
碰
撞
中
的
艺
术
嬗
变
主题1
主题1
一、中国美术在中西交流中新的拓展
赵德昌夫妇像?
中国画(轴)?纸本设色148.5cm×80cm
任伯年
1885年
中国美术馆
任伯年(1840-1896),名颐,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浙江山阴人。清末“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
在这幅画中,任伯年融精妙的肖像技法和简练的人物勾
勒于一体,重点突出人物神态:注意面部明暗体积关系的刻画,主要部位仍以线概括,只在五官结构转折处,稍加干笔皴擦或淡墨烘染,增加了画面厚重感,以典型
的“钉头鼠尾”描法展现其内外折转的衣纹,为了使整体画面统一,在人物衣纹线条下方辅之以淡墨皴染,使之笔法协调一致,并用干墨皴擦和湿墨罩染的方式表现
出皮毛之装。画面地毯的纹饰是云鹤图案,寓意“云鹤仙境”,意为长寿、祥瑞。
主题1
十骏图之一?中国画(轴)?绢本设色?40.7cm×40cm?郎世宁?清?台北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的绘画风格是以扎实的造型功底、严谨的解剖知识为基础的。焦点透视画是产生于欧洲的一个画种,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为的是在平面的画幅上更真实地表现出自然界立体状貌。这种与中国传统技法迥异的绘画方法也随欧洲传教士进入了清朝内廷,郎世宁对于这一绘画方法的传播起了极为主要的作用。
主题1
鸟类画谱(局部)?张为邦?清
松鹤延年(局部)?虚谷?清
分析:比较两幅作品,画面中的仙鹤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风格?结合时代背景,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主题1
齐白石像?摄影?郑景康?1957年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医院逝世。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其书法堪比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笔力雄厚、朴拙劲正。
[1]
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主题1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纸本水墨?129cm×34cm?齐白石?1951年?中国现代文学馆
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纸本设色?150.8
cm×395.6cm?潘天寿?1962年
中国美术馆
主题1
二、在“东学西渐”形势下传统绘画的发展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绿梅?中国画(四条屏)?纸本设色?148.5cm×160cm?吴昌硕?1916年?中国美术馆
吴昌硕先生的画面看似随意,却处处不离法度,在强悍之气和墨色韵味之间,墨色干湿浓淡各得其宜,在古厚奇拙中藴含秀润,于秀润中透出苍茫古趣。昊昌硕画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插.以顺应逆,以拙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金秋盏菊》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热情洋溢的艺术精品,打开画卷,真气弥漫。
主题1
二、在“东学西渐”形势下传统绘画的发展
硃砂冲哨口?中国画?纸本设色?108.5cm×67cm?陆俨少?1979年?中国美术馆
陆俨少(1909-1993)又名陆砥,字宛若,堂号有万安草、晚晴轩等。上海嘉定人。早年曾于无锡美专学画,师从冯超然,并得到吴湖帆指点。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应潘天寿院长之邀赴浙江美院任教。晚年出任浙江画院院长,此间自辟蹊径,形成了“俨派画风”。《硃砂冲哨口》为其晚期作品,在"文革"前形成的自家面貌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尤注重留白。云留白,树梢、峰头逆光处留白,虚实相生,巧变无穷,尤其中上部大片白云与各局部留白相统系,强化了运动感、升腾感和崇高感。画面右部的长篇题识,记述了硃砂冲哨口的地理特征,以及此处作为革命纪念的精神内涵。
主题1
二、在“东学西渐”形势下传统绘画的发展
春水归舟中国画(轴)?纸本设色75cm×90cm?张大千?1979年?中国美术馆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他擅绘画,尤长山水,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与齐白石井有“南张北齐”之誉。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这幅《春水归舟》图,纵43厘米,横59厘米,纸本设色,现收藏于荣宝斋。此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间仿佛有无尽的春山迎面奔来,云烟满目,使人精神一振。细细品味水墨交融之处,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些许的墨线勾勒与几处焦墨的点烈,不仅产生虚实变换的效果,而且还使整幅画面充满了传统笔墨情趣。云烟飘渺的雾霭深处、婆娑的树影掩映着几处寻常的房舍,为作品平添了许多自然朴实的意味,引领观者对如此美妙景色的向往。
主题1
二、在“东学西渐”形势下传统绘画的发展
湖滨山居?中国画(手卷)?纸本设色?32cm×90cm?黄宾虹?1947年?中国美术馆
中文名:
黄宾虹
别名:
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
1865
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
1955
年3月25日
职业:
画家,山水画家
主要成就:
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作品:
《秋林图》等
此幅画题“北宋画多用焦墨,兹一拟之”,体现了画家对北宋画一贯的推崇。而在墨法的使用上,他认为一幅画须七种墨法兼用,才是“法备”;即使是用焦墨,也要做到“润含春雨,干裂秋风”;要能“水墨淋漓,而后能焦墨渴笔”。这幅晚年作品以焦墨为主,又兼施浓、淡、泼、破等墨法,复施以淡绿浅赭,于浓郁中又有清新之趣,恰当地阐释了这些主张,也映现出他理想中的湖滨山居的景色。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愚公移山?中国画(手卷)?纸本设色?144cm×421cm?徐悲鸿?1940年?徐悲鸿纪念馆
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这幅《愚公移山》。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愚公移山》素描创作稿
(1)
《愚公移山》以开阔的构图、坚实的任务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的古老典故。此画创作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愚公移山的典故为题材,塑造了坚韧不拔、顶天立地的壮汉形象,寓意着中国民族不惧艰难、坚持抗战的信心与意志。
《愚公移山》素描创作稿
(2)
《愚公移山》素描创作稿
(3)
愚公移山(局部)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九方皋?中国画(手卷)?纸本设色?139cm×351cm?徐悲鸿?1931年?徐悲鸿纪念馆
《九方皋》极其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此画取材于《列子》所载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画中人物和马匹都采用的是饱满宏大、庄严稳定的构图,笔墨上也表现出了徐悲鸿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用笔特点突出,而在骏马身上则用墨更为彰显,一张一弛,极具特色,特别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骏马的眼睛的表达上,更是传神。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追求自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被红缰所制。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横跨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油画?布面油彩?270cm×232cm大卫(法国)1800年?法国巴黎官兵疗养院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法语: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或称《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是雅克-路易·大卫绘制的五幅油画的统称。
绘制的都是拿破仑·波拿巴在发动马伦哥战役前越过圣伯纳隘道时的情景,委托人并不是拿破仑,而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
。作品陆续完成于1801至1805年间,其中两幅藏于凡尔赛宫、剩下的三幅分别藏于维也纳美景宫、柏林夏洛滕堡宫和吕埃马尔梅松马尔梅松城堡。画中的场景并不与现实完全相符,因为实际上当时拿破仑骑着的是驴而不是马,当时的天气也并不糟糕。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展现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
。人物被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拿破仑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年轻的拿破仑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骑在一匹直立的烈马背上。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霸王别姬?油画
布面油彩54cm×48cm?林风眠
1952年
中国美术馆?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后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林风眠油画《霸王别姬》有二件,一件藏香港,一件藏台湾。此幅是香港所藏者,尺幅略大(71.4×65.8cm),画面上,霸王在右侧,形体硕大,正面立姿,有低眉沉思之意;虞姬在左侧,左手执剑,作侧脸回首状。台湾所藏者,尺幅略小(54×48cm)。画面上,霸王居左方,侧身回首;虞姬居右方,右手执剑,亦侧身回首,霸王掩面不忍视虞姬,而虞姬亦痛苦难舍,可谓动笔有情。两件作品都以黑、深红或赭红为主色调,辅以蓝、赭、黄诸色。比较起来,香港这幅一动一静,色彩对比比较强烈;台湾那幅寓动于静,色彩相对沉着和谐。两幅都以几何形构造人物,香港一幅比较突出用线,风格粗犷强悍;台湾一幅强化色块而弱化线条,相对精致微妙。颇富中国民间皮影、剪纸之美感。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泰戈尔像?中国画(轴)?纸本设色?
51cm×50cm
徐悲鸿?1940年?徐悲鸿纪念馆
这幅作品尺寸虽然不是很大,但给人以气势恢宏、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画作既有西方的绘画技法,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画的神韵;既有现代的浪漫激情,又有古典的意象内涵。
“调和中西艺术”是林风眠一生的追求,对他来说,“调和”不仅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艺术趣味上,这些在《渔妇》中均可窥见。
渔妇
油画
布面油彩
73cm×92.5cm
林风眠
1954年?中国美术馆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音乐?油画?布面油彩?115cm×115cm
马蒂斯(法国)
1939年?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美国)
横笛?彩墨画?纸本设色?34cm×34cm?林风眠?1964年
上海美术馆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流民图(局部)?中国画(卷)?纸本设色?200cm×2700cm?蒋兆和?1943年?中国美术馆
《流民图》是近代画家蒋兆和历时两年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中国人物画。该画残存的上半卷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下半卷已经遗失,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全画卷以一片瓦砾为背景,刻画了一百多个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形象,描绘了战乱中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惨状,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流民图》的创作以骨法用笔为基础,融入西方解剖、透视、块面等写实技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作者不仅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挖掘,烘染出悲怆的氛围,宣泄着作者愤慨的情绪,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
主题1
三、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探索
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布面油彩?163cm×128cm董希文?1948年?中国美术馆
木槿?油画?布面油彩?120cm×80cm
吴冠中?1975年?中国美术馆
主题1
四、我们身边的绘画门类
西厢记?连环画?纸本设色?37cm×43.5cm?王叔晖?1954年?
我们热爱和平?宣传画?53cm×38cm?阙文?1951年
主题1
四、我们身边的绘画门类
三毛从军记?连环画?8cm×12cm×4?张乐平?1935年?
试验田?年画?45cm×65cm?宋仁梁?宋仁贤?1975年
主题1
四、我们身边的绘画门类
山乡巨变?连环画?21cm×28.5cm?贺友直?1959年?
闹天宫?连环画?28.5cm×21cm?刘继卣?1955年
主题1
四、我们身边的绘画门类
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连环画?39cm×120cm?沈尧伊?1988年?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从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切入,叙写了从湘江到达甘肃哈达铺历时一年的种种艰难曲折的斗争。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绘画者将木刻、石版和铜版的艺术语言融为一体,把生活形象归纳成各种明确的点、线、面的“符号”,歌颂了红军长征精神。
主题1
讨论: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有什么特点?
宣传画
年画
连环画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中西绘画作品欣赏
主题1
课后作业:搜集喜欢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