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课件+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课件+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5 19:14:32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4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登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登上世界最高峰,成了所有探险家的梦想。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终于有三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积累生字新词,理解“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等词。
2.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征服珠峰的有关探险知识。
3.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1.给下列蓝颜色的字注音。
尖锥 冰镐 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轮廓 匍匐
zhuī gǎo liáo rào biān lǚ jiàn
cuī wēi zhì zhì kuò pú fú
2.解释下列词语。
砭骨:
履践:
崔巍:
窒息:
斩钉截铁: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异口同声: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踩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故障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形容大家说的都一样。
郭超人 (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
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
1960年登珠峰
登山队214名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
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
登顶路线图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chán)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抓住主要信息(时间和人物),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峰顶的经过。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登山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4.理清脉络,划分结构。
概述经过 注意详略
时 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24上午9时
2小时后
天色黑下来
继前5小时后
夜更深沉
茫茫夜色中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王富洲等四人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
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5)
第四部分(16—23)
5月24日上午9点30分,四名队员出发准备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面对难以逾越的“第二台阶”,刘连满同志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帮助大家顺利突破,共花费了5个小时。
天色已黑,体力透支的刘连满同志留守,在半昏迷中,他毅然决定将珍贵的氧气留给回来的战友,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坚持攀登上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端。
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3.文中写队员在突击顶峰时哪里最打动你?
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遇到的
困难
山路陡峭
天气严寒
身体虚弱
高山反应
缺乏氧气
黑夜登山
坚强的意志
坚韧的毅力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
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两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2.找出文中令人感动、难忘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表现出他怎样的优秀品质?
3.课文第12段中引用英国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4.刘连满没有最终登上主峰,可文中写他的文字最多,这样写是否偏离中心?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2.找出文中令人感动、难忘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表现出他怎样的优秀品质?
刘连满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崇高行为体现出自我牺牲、团队协作的精神。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可以看出登山的胜利是所有队员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3.课文第12段中引用英国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遇到困难的巨大和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4.刘连满没有最终登上主峰,可文中写他的文字最多,这样写是否偏离中心?
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
1.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
珠峰探险与科学考察
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一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3名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3米高的觇(chān)标。据此觇标中国第一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程。
珠峰探险与科学考察
与登山活动相配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考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山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1988年5月中、日、尼3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跨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1989年建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
屈银华
王富洲
贡 布
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
刘连满曾是珠峰“中国梯”
图为中国登山界元老刘连满
关注幕后英雄——刘连满
关注登峰实况
2002年北大“山鹰”登山队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5名队员遇难。
遇难队员生前的照片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当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要记住: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英]卓别林
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
——[美]卡耐基
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法]孟德斯鸠
1.给蓝颜色的字注音。
砭( )骨 履( )践 崔巍(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精( )锐  ( )心( )力  ( )昏( )花 腰( )背( )
勇( )直( )  体力( )( )
3.以下的句子属于描写表达方式的是( )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雀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C.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 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 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5.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爱山、咏山的佳作,试写出两句咏山的句子,并指出其出处。
答:① 出自于《 》
② 出自于《 》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1.积累字词。
2.完成本课《尖兵》。
3.背诵并默写《短文两篇》。
4.全文摘抄《爱在川南》并作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5.阅读茨威格《小王子》。
6.写作。
6.写作。(家庭作文本)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有不少。除春节外,还有端午、中秋、元宵、清明、重阳等。这些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方式,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请你回忆(或向家人询问)自己见到过的某个传统节日的活动方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事完整;②记叙描写要具体;③字迹清楚工整,不少于600字。登上地球之巅
一、基础训练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耸立(sǒng) 缭绕(liáo) 冰镐(gǎo) 携带(xié)
B.石膏(gāo) 摄影(shè) 陡滑(dǒu) 砭骨(biān)
C.海滨(bīn) 呼啸(xiāo) 窒息(zhì) 崔巍(wēi)
D.匍匐(pú) 匍匐(fú) 巉岩(chán) 滞留(zhì)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持点攀登上去。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B.1960年的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C.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队员王连满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以便留给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D.“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景物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
A.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5.下面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新闻的节选,报道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击珠峰峰顶的全过程,赞扬了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三台阶”事件来表现中国人的顽强无畏,写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来表现队员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给人美的享受。
二、阅读训练
(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biān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zhì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6.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文段中所体现出的队员们登山的困难有 、 、 。
(2)登山队员们登山的力量源泉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7.文段引用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8.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
A.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B.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
C.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
9.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0.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三、实战演习
11.课文中写到“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而刘连满为了别人能活下去却选择了死,你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呢?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C 5.A.本文是一篇通讯,记录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二、
(一)6.(1)①身体虚弱;②山高,严重缺氧;③摸黑登山。
(2)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
7.进一步说明登山的困难。
(二) 8.B 9.“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10.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11.提示:生命诚可贵,应珍爱生命,不但珍爱自己,更应珍爱别人。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师寄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中国人,就是最棒的!
学习目标:1、速度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 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 2、履践( )
3、崔嵬( ) 4、窒息( )
5、养精蓄锐( ) 6、齐心协力( )
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
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
1、 在登顶过程 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 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三、合作质疑
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
四、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 )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而( )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
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
A.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B.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
C.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拓展迁移:
向命运挑战
一个人有了聪明才智,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重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地生活,平庸地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地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的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不能发声,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言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在他的挑战面前,命运好像作了退却,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持地活着。
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由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40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地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1、霍金创造了哪些奇迹?
2、霍金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你还读过哪些像霍金这样感人的故事?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主要的事迹。
4、文末说:“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23课
基础知识
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 2、(lǚ)踩、踏。 3、(cuī)形容山高大雄伟。 4、(zhì)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6、(xié)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2、C
理解探究
1、寒冷、黑夜和缺氧。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2、、课文中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地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一张一弛中,给人美的享受。
3、、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
合作释疑
1、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表现了突击珠峰的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2、这是刘连满独自呆在“第二台阶”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3、这句话突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又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课内精读
1、B
2、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②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4、黑夜、寒冷、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