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课件(幻灯片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课件(幻灯片2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20:58: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阅读
4 灯笼
吴伯箫
猜一猜
身上红彤彤,
心里亮晶晶,
节日上门楼,
脸上笑盈盈。
(打一物品)
灯 笼 吴伯箫
学习目标
把握写法
读懂内容
理解情感
读一读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下划线的字。
争讼(???sònɡ?) 溺炕 (??niào????)斡旋(????wò???)
静穆?( mù???) 幽悄 (???qiǎo??)怅惘(?chànɡ??)
骠姚(??piào????) 熙熙然(????xī?? )
想一想
1.课文围绕“灯笼”叙写了哪些事?是从哪
几方面写的?
(提示:概括事件时要标注段落序号。)
2.作者借助“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1.课文围绕“灯笼”叙写了哪些事?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祖父夜行,挑灯相迎(3)
上下灯学,母亲关怀(4、5)
乡俗还愿,灯慰路人(6)
元宵看灯,太平丰年(7)
族姊远嫁,灯照朱门(8)
纱灯描红,迷恋乡俗(9)
宫灯伴帝,历史幽情(10)
挑灯看剑,做马前卒(11)
亲情
民俗
文化
历史
作者借助“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对灯笼的喜爱
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国家深切的爱恋
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写法一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想一想
一个小小的灯笼,为何能激发作者保家卫国的决心?
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
散文家,教育家。
作者出生并成长于乡村,在曲阜读书
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
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20世纪30年
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30年
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时代背景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想一想
课文中所回忆的这些事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由小到大
一家、一村、一天下
个人、社会、国家
写法二
以小见大
再想想
课文题目为“灯笼”,但第一段却并没有写到灯笼,这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
开篇说“火”,实为伏笔,
激发阅读兴趣,
为后文写灯笼作铺垫。
写法三
卒章显志
(结尾再写燎原之火,首尾呼应,点明主旨)
课堂小结
主题:
本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家卫国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课堂小结
写法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卒章显志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段落,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2.仿写:
仿照第二段文字,写一组排比句。
提起 ,就会想起 ,就会想起 ,就会想起 ……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门捷列夫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