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教案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23:17:13

文档简介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
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六个部分对主题进行了诠释。因此,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探寻邓稼先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成为了本课的教学要点。
三、学情分析
当代的绝大部分中学生对尖端科技充满了好奇,对于研制这一方面的科学家怀着崇拜之情,因而本课要铺设创造一种庄重的氛围,高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体会到邓稼先的伟大,感悟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对事业孜孜追求之心,从而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以小标题的形式连缀,七年级的学生接触这种形式的文章不多,因而概括这六个部分的大意,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文章的形式,有助于他们写作知识的积累。
对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也感兴趣。本文难在记叙中加有议论和抒情,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情感及作者情感十分关键。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以及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
四、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3.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人物介绍
杨振宁: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
(1924——1986)安徽怀宁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三、相关知识介绍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2月13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四、字词积累
氢弹
署名
奠基
开拓
选聘
颤抖

黯兮
鲜为人知
日曛
挚友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知人之明
五、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根据内容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六、细读感悟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明确:
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明确:
对比,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朗读并体会《吊古战场文》,说说引用这段的好处。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好处:
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4、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⑦1932年,“我不能走”
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由此可见,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5、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
七、教学反思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的散文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邓稼先的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性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
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其实,课改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而且这篇文章较长,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稳中有降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写邓稼先的贡献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上课时可联系着讲。如果逐段分析是浪费时间,二是知识点没有衔接好,这样只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內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从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或对于所学知识要从多角度认识,探求出新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责成的答案和结果。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內容以后,我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对所提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来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在交流、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提出来质疑,或阐释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就能够更加深入。这正说明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传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由此而变得活跃。而作为老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独特的韵味。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
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六个部分对主题进行了诠释。因此,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探寻邓稼先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成为了本课的教学要点。
三、学情分析
当代的绝大部分中学生对尖端科技充满了好奇,对于研制这一方面的科学家怀着崇拜之情,因而本课要铺设创造一种庄重的氛围,高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体会到邓稼先的伟大,感悟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对事业孜孜追求之心,从而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以小标题的形式连缀,七年级的学生接触这种形式的文章不多,因而概括这六个部分的大意,有助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还能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文章的形式,有助于他们写作知识的积累。
对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也感兴趣。本文难在记叙中加有议论和抒情,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情感及作者情感十分关键。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以及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
四、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运用小标题“板块”并列式的结构形式。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1.“‘粗估’参数的时候……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明确:排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明确: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写法探究
1.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2.句式多变
(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2)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板书设计
四、随堂练习
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
“‘两弹’元勋”
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文,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
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五、拓展延伸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示例:视频展示一些我国科研成果。
七、教学反思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的散文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邓稼先的奉献精神以及优良的性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
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其实,课改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而且这篇文章较长,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稳中有降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写邓稼先的贡献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上课时可联系着讲。如果逐段分析是浪费时间,二是知识点没有衔接好,这样只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內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从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或对于所学知识要从多角度认识,探求出新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责成的答案和结果。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內容以后,我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对所提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来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在交流、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提出来质疑,或阐释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就能够更加深入。这正说明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传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由此而变得活跃。而作为老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独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