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9: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走进作者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
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礼在英国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讲话。
题目解说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悼念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层次结构
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丧礼上措辞要注重准确、庄重;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作者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本探究
第一段中,恩格斯为什么不直接说马克思逝世,而说他“停止思想”“睡着了”?
“思想”处于静态的时候,它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义项,但在本文第一段中被确定下来,意为“思考”。所以不用“去世”“逝世”而用“停止思想”,表明马克思是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奋斗了一生。
文本探究
两个“睡着了”,前一个只是形象地描绘,告诉我们他是在战斗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后一个“睡着”之前加上修饰语“永远地”,使“睡着”获得了个确切的语境义逝世”,对前一个“睡着了”的意思给予了补充。这些都是讳饰的手法,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极其悲痛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文本探究
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从程度(不可估量、空白)
从时间(不久)
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阅读第3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思考:为了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几个词语?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其中,“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在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上天的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而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活,社会就不能发展。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文本探究
第7段中“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第7段的第一句话。“因为”一词把第7、8段与上文紧密地联系起来。上文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科学家”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发现以及对“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的热情和关注。这个“因为”便揭示了马克思研究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原因,即指导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个“首先”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不仅说明了“科学家”和“革命家”之间的关系,更说明了马克思的一生都是为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同时也就是他“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原因。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在第8段中,作者用了形象的描绘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绘?如果不用,这意思怎么表达?效果将会怎样?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是形象的描绘。很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文本探究
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采用了不同的说法,请找出这些称谓,你能说说这些称谓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吗?
本文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接着转为“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文本探究
中心思想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沉哀悼之情。
艺术特色
1.议论、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3.精心选用词句,感彩浓厚。
艺术特色
1.议论、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本文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介绍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贡献,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而抒情则贯串在整篇文章之中。如第8段先叙述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嫉恨和诬蔑,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完美。
艺术特色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上,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上,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2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来阐发的。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段、第6段);就段与段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接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文本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艺术特色
3.精心选用词句,感彩浓厚。
①形象化的词语。如第1段中,作者用形象化的描述,点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词句的运用,不仅表现了恩格斯的沉痛心情,还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B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D.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解析:A项,应改为“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双破折号表示在句中插入解释或补充。C项,“悼念”后不能用分号;“我”说的话可以不加引号,最后的叹号使语气过分强硬了一点,应改为句号。D项,两个“对于……”在句中表示两个并列的状语,其停顿用逗号恰当。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C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B.悼词往往是从某人的逝世写起(述其哀),接着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功绩,做出应有的评价(赞其功),最后用切合死者身世、职务、贡献的悼念语(颂其德)结束全文,表达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哀思及对生者的激励。
C.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代表作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D.讳饰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本文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点明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作者悲痛与崇敬的心情。
解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当堂检测
3.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天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天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长何变短句,在这里其实就是单句变成复句,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附加成分拆开分别单独成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在论述上逻辑极为严密。请以“疑”为话题,写一段论述结构严密的文字,150字左右。
答案:【写作示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发;“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解析:【写作指导】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必须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和照应。
所谓衔接,即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过渡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1)借助关联词语来衔接。如用“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这类关联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衔接作用。
(2)运用语句来衔接。即用一个句子,放在两个需要过渡的段落或层次之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又称过渡句。
(3)运用独立的段落来衔接。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话时,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
当堂检测
运用衔接手段,可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尤其是当论述的内容重点或论述方面发生转变时一定要注意衔接。这种转变可以表示为上下文之间的多种关系:承接、转折、深入、补充、因果等。并且由分论到总论,或由总论到分论,或是由这个问题的论述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论述时,也要注意衔接。
所谓照应,即人们常说的“呼应”。它不像衔接那样,可由单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构成,而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常常是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揭示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不但使文章脉络贯通,章法灵活致密,而且可以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常见的照应方式有:开头照应标题、结尾照应开头和中心、分析议论照应前文的叙说、总说照应分说或分说照应总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