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1节 感觉世界 一课一练(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生动地展现了生活食品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的情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大豆、大蒜、生姜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B.?图中的每一粒豆都是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的一个果实
C.?苹果树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一株苹果树
D.?吃生姜时感觉有一定的辣味,味觉是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的
2.“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听觉和味觉
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小科在吃大蒜时,“胜哥”闻到一股蒜味,但是小科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
A.?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B.?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4.在确定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 )
A.?因为口干舌燥要润喉????????????????????????????????B.?漱口,去除牙齿中残留的食物渣
C.?一点用处都没有???????????????????????????????????????D.?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5.吃冰棒时,人感觉冰凉,且舌头有点麻。这是由(??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D.?多种刺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6.生活经验表明,当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生病时,对食物的味觉没有健康状态时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A.?人产生了味觉疲劳??????????????????????????????????????????????B.?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C.?生病或疲劳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D.?人的味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7.李华感冒了,他感觉吃饭不香,对香气的反应也没有健康时敏感了,这是因为(?? )
A.?产生了嗅觉疲劳??????????????????????????????????????????????????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的感觉
8.吃完糖后马上开始吃橘子,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没有甜味,下列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
A.?吃了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了??????????????????????B.?吃了糖后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上的感受甜味的区域???????????????D.?橘子汁本来没有甜味
9.蒙上眼睛,堵住耳朵,同时嗅橘子和吃草莓,会产生(?? )
A.?橘子味??????????????????????????B.?草莓味??????????????????????????C.?无味??????????????????????????D.?橘子,草莓的混合味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11.流程图可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
A.?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声波→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听觉中枢
C.?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光线→瞳孔→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二、填空题
12.识图分析如图表示某人听到电话铃声后,接听电话的神经传导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将铃声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结构是________,这种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的________形成听觉.
(2)当右手拿起电话听筒时,支配右臂肌肉收缩的神经中枢是________.
13.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
(1)课的一开始,老师要交待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________;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________.
(2)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单来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这是因为眼睛结构中的________具有调节作用,使外界物体形成的物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
(3)实验过程中,如果你在点燃酒精灯时,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焰,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中,而痛觉的形成是在________.
(4)当发现酒精里的叶片变成黄白色时,你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你的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________的调节作用.
14.如图是神经系统与其所调节的部分器官重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人形成视觉的感受器是________,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看电视等会导致眼球的晶状体曲度增大,从而形成近视.
(2)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
15.一讲到眼泪,你也许就会想到伤心或激动,其实我们的眼球经常被眼泪覆盖着.
(1)据研究,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会导致眼睛疲劳,这与眼球的干湿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仰视面时,眼睑向上抬起,眼泪蒸发________;而看书时,大多会向下看,相对而言就不会疲劳.
(2)一旦眼球表面干燥时,就会眨眼以湿润眼球,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它是通过________完成的.
16.当人口干舌燥时,吃食物会没有滋味,原因是________。
17.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的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________。
18.小科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人甲盆,右手放人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________,右手感到________;说明________感受器分别感受________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________。
三、解答题
19.某单位为离休老人进行了健康检查,检查结果异常者情况如下:1号老人双眼结构完好,但左眼失明;2号老人双腿肌肉正常,医生针刺他的左腿,老人有感觉无运动;3号老人的四肢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了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医生诊断为脑血栓;4号老人左侧下肢肌肉瘫痪、感觉麻木,医生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请结合上面相关病症进行分析:
(1)1号老人左眼失明,可能是________发生了病变.
(2)2号老人针刺左腿的反射不能顺利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是最可能受损的结构是________.
(3)3号老人右侧肢体不能活动,是血栓造成了________出现异常.
(4)4号老人左侧下肢肌肉瘫痪、感觉麻木的原因是________受到损伤.
20.人如果没有痛觉。对身体是有害还是有益?为什么?
21.你在进餐时,能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荣的味道,手能感受到饭菜的温热,同时还可以与家人谈话。请你说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种感觉产生?它们分别与哪些感觉器官有关?
22.用左手拿着一支削尖的铅笔,使笔尖朝上,放在眼前一定距离处,然后用右手的食指从左面去接触笔尖,那么是闭上一只眼睛容易接触到它还是同时张开两只眼睛容易接触到它?请说明理由。
23.小科看见街道两侧的人行道的地砖上,有一行非常特殊,上面只有一个“一”字,没有其他的花纹,多块砖的“一”字相连,伸向远方,“胜哥”告诉他那是盲道,请分析盲道是如何引导盲人前进的。
24.邻居张爷爷的耳朵听不见声音,医院检查结果是,耳的各部分结构没有问题。小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耳朵本身没有问题,怎么就会听不见声音了呢?根据本节你掌握的知识,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25.请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虽然是金秋十月,天气还是那么热。小明走到自家的橘园门口时,便已闻到一股浓郁的橘香味,他不禁在心里赞叹:“真香呀!”在橘园里,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不禁心中一动,便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_。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为什么?
26.劳德(R.Lord)提出一个四阶段知觉模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情景:“胜哥”买来了蛋糕给闹闹,正在写作业的闹闹说:“真香”,马上跑过来拿起蛋糕吃了起来”,请你根据上面的模型,简述一下这个过程完成的程序。说明四个阶段。
四、实验探究题
27.如果物体离眼睛近,来自它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是发散的;如果物体远离眼睛,来自这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发散程度便会降低。因此,我们把来自遥远物体上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视作平行,如图甲所示。
(1)我们作上述推断的前提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_? 传播。
(2)当物体远离眼睛时,眼球中晶状体的曲度会减小。图乙表示物体在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其中表示视觉正确的人观看远处物体的是 ________??? 。
28.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的。
32.两点阈是指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差异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裸露部分 覆盖部分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颔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________组织;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据此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________?(选填“密集”或“稀疏”)。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
(2)果实的发育过程如下: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和动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动物)
(4)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A、 大豆、大蒜、生姜都是植物,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说法正确。
B、 图中的每一粒豆是种子,每个豆荚是果实,所以每一粒豆都是由一个胚珠发育而成的一个种子,说法错误。
C、苹果树是植物体,其结构层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一株苹果树 ,说法正确。
D、 吃生姜时感觉有一定的辣味,味觉是在人的大脑皮层形成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2. D
解析:人具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
闻韶音是听声音,属于人的听觉;
知肉味是人的味觉;
故选D。
3. A
解析:如果感受器长时间持续接受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就会减弱,这就是感受器的适应性。
小科吃大蒜时,“胜哥”闻到一股蒜味,但是小科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故选A。
4. D
解析:味觉有酸、甜、苦、咸、辣、鲜、涩、麻、凉等,最基本的是酸、甜、苦、咸四种味觉。
确定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影响实验结果;
故选D。
5. D
解析:在口腔中,有舌头、牙齿和唾液腺,它们综合作用后产生感觉。
吃冰棒时,冰棒使舌头温度下降,舌头的血管收缩,舌头的神经短暂缺血引起麻木,因此这是由多种刺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故选D。
6. C
解析: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头,舌头上有很多味蕾,它能够辨别出食物的味道。
人生病或疲劳的时候,就会影响味蕾对食物味道的敏感性,所以人的味觉发生了变化,吃东西会没有味道;
故选C。
7. D
解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保证了气流的流通顺畅。
人在感冒的时候,鼻黏膜充血肿胀,堵塞空气进出的通道,嗅觉细胞就感觉不到气味的刺激,对香气的反应不那么敏感了;
故选D。
8. B
解析:口腔里的味蕾对味道有一定的适应性。
吃完糖后马上开始吃橘子,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没有甜味是因为吃了糖后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
故选B。
9. D
解析:人对食物的味道的判断来源于味觉和嗅觉。
人对食物味道的判断来源于味觉和嗅觉的双重作用,蒙上眼睛,堵住耳朵,嗅橘子会闻到橘子的气味,吃草莓,会尝道草莓的味道,同时嗅橘子和吃草莓,就会产生橘子和草莓的混合味;
故选D。
10. 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11. A
解析: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 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A正确.
B、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B流程图错误.
C、尿的形成过程是,血液由肾动脉流入入球小动脉,再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再流经肾小管,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血液→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腔→肾小管→尿液,故D错误
D.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故D错误.
故选:A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结合听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以及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行解答.
二、填空题
12. (1)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
(2)大脑左侧躯体运动中枢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听觉形成的过程以及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①耳郭、②外耳道、④鼓膜、⑤中耳、⑥咽鼓管、⑦耳蜗、⑧前庭、⑨半规管、⑩听小骨.(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耳蜗能接受震动并将震动转化为声音信息即神经冲动,通过位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听到电话铃声后,接听电话的反射弧的感受器在耳蜗内,当右手拿起电话听话筒时,支配右臂肌肉收缩的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
13. (1)鼓膜;耳蜗
(2)晶状体
(3)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4)小脑
解析:(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3)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4)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反应,手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说明脊髓把冲动传到了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了痛觉.(4)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据此可知,可以准确地用镊子夹起小烧杯,放在实验台上,上述动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准确,是因为有神经系统中小脑的调节作用.
14. (1)③视网膜;
(2)语言组织力、表达交流能力强
解析:图中结构名称为:①晶状体、②角膜、③视网膜、④输尿管、⑤膀胱、⑥尿道、⑦传入神经、⑧传出神经、⑨上行的神经纤维、(10)下行的神经纤维、A大脑皮层、B脊髓的灰质(神经中枢).
(1)视觉的形成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A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①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的①晶状体过度变曲,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2)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语言组织力、表达交流能力强.
15. (1)加快
(2)反射弧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眼的保健,还涉及了反射以及反射弧的内容,分析解答.
解:(1)、泪腺能分泌眼泪,能湿润眼球,有保护作用.眼睑的遮挡作用可以减缓眼泪的蒸发,使眼睛不容易疲劳.据此可知,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会导致眼睛疲劳,这与眼球的干湿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仰视面时,眼睑向上抬起,眼泪蒸发加快.(2)、一旦眼球表面干燥时,就会眨眼以湿润眼球,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反射是由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故答案为:(1)加快 (2)反射弧
16. 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解析:舌头是靠表面的味蕾辨别味道的,味蕾所感受的味觉可分为甜、酸、苦、咸四种。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舌头对液体的敏感度高于固体。
口渴,缺乏口水。口水有一种酶,是用来在进食时分解食物里部分东西的。舌蕾是品尝滋味的器官 , 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 口腔大量失水,影响舌蕾的正常判断因此干舌燥时吃食物无滋味。
17. (1)鼻、眼、舌、皮肤
(2)大脑皮层
(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解析: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嗅觉是刺激物刺激了嗅觉细胞使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神经中枢,从而产生嗅觉。嗅觉的的特点? :?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在重复的刺激下,大脑的嗅觉中枢会产生适应现象。
(1)小明运用了鼻、眼、舌、皮肤感觉器官;
(2)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橘子散发出香味分子(大多是烯烃类的气体)进入到鼻腔,香味分子和鼻腔粘膜细胞结合产生刺激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递到神经中枢(大脑) 于是嗅觉就产生了;
(3)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浓郁的“橘香味”了:在重复的刺激下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18. 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解析: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小科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人甲盆,右手放人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热,右手感到冷;说明冷热觉感受器分别感受改变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热;冷;冷热觉;改变;大脑皮层
三、解答题
19. (1)视神经或神经中枢
(2)传出神经
(3)大脑左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
(4)大脑右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如果视神经或视觉中枢损伤,即使眼球完好,也不能形成视觉.(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2号老人两腿肌肉正常,医生针刺他的左腿,老人有感觉无运动,说明老人能通过脊髓的传导作用把冲动传导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但是传出神经受损,不能把冲动传导到效应器,因此无反应.(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是支配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的,所以如果是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大脑左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4)由(3)可知,4号老人左侧下肢肌肉瘫痪,原因是大脑右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20. 有害;痛觉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说明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或者受到伤害。感受到疼痛后,人体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护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痛觉的认识和理解,痛觉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比如你的手在被针扎到的时候觉得痛了,你的手就会收回来,而不会让针继续扎进去,造成更大的伤害。在医学上,如果不是病情好转或者药物处理由痛转为无痛,代表着病情恶化,不及时处理的话后果会比较严重。
痛觉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说明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或者受到伤害。感受到疼痛后,人体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护自己。所以痛觉是有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过于疼痛会导致休克,可能引起死亡。这就是大部分外科手术需要麻醉的原因。
故答案为:有害;痛觉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说明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或者受到伤害.感受到疼痛后,人体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护自己。
21. 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味觉——舌;听觉——耳。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能从外界获取信息,产生感觉,分析解答。
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分析资料可知,在上面这段描写中,动词有:坐、看、闻、尝、感觉到、听.其中坐是触觉,主要是通过皮肤的触觉感觉到坐下了,看是视觉,通过眼睛,闻是嗅觉,通过鼻;尝是味觉,通过舌,听是听觉,通过耳。
故答案为:触觉——皮肤;视觉——眼睛;嗅觉——鼻;味觉——舌;听觉——耳。
22. 同时张开两只眼容易接触到它。因为一只眼睛只能确定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而两只眼睛能确定物体的实际位置,原因是两条区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解析:主要考察学生对视觉形成知识的理解。
是张开两只眼睛容易碰到。因为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闭上一只眼睛时,我们只知道铅笔是处在铅笔笔尖与开着的那只眼睛的连线上,但不知道在连线上的具体位置。同时睁开两只眼睛观察,来自笔尖的反射光分别同时射射入我们的两只眼睛,从两条光线的相交的地方,就可以判断出笔尖的位置。
23. 盲人通过盲棍刺激手上的触压感受器,来感知地面凹凸的盲道,然后沿着盲道的指引前行变化。
解析:盲人通过盲棍刺激手上的触压感受器,来感知地面凹凸的盲道,然后沿着盲道的指引前行变化。
盲人通过盲棍刺激手上的触压感受器,来感知地面凹凸的盲道,然后沿着盲道的指引前行变化。
24. 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解析: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因为听觉的形成不是在耳内形成的,要最终在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张爷爷可能是听神经或者是听觉中枢出现了病变,所以听不见声音。
25. (1)鼻、眼、舌、皮肤
(2)大脑
(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解析:(1)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2)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人的大脑;
(3)嗅觉具有适应性。
(1) 天气还是那么热,运用的是皮肤来感觉,小明走到橘园门口时,随到橘香味,是用鼻感受的,他似乎看到了镶嵌在绿叶中的一颗颗黄色的“珍珠”,运用的是眼, 顺手摘了一个尝起味道来,“又酸又甜又凉”,味道真不错,运用的是舌;
(2) 小明闻到橘香味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大脑;
(3) 当小明在橘园里待了一会儿,品尝了橘子的味道以后,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的那种浓郁的香味了,这是 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故答案为:(1)鼻、眼、舌、皮肤;(2)大脑;(3)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26. 答: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闹闹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蛋糕香;说到“真香”,跑过来拿着蛋糕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解析:本题为分析题。(1)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2)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根据题图模型,这一程序包括: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四、实验探究题
27. (1)直线
(2)A
解析:
(1)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的传播规律是沿直线传播的;
(2)观察可知,图乙表示物体在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A图中光线会聚的位置在视网膜上,像成在视网膜的中央,是正常视力人眼的光路示意图;B图中光线会聚的位置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C图中光线会聚的位置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1)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视觉正常的人观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上,A图中光线会聚的位置在视网膜上.
28. (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
(2)正确
解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
32. (1)神经
(2)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密集
解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真皮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1) 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神经组织。
(2)从表中可知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
(3)神经分布越密集 点阈越小,从表中可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密集。
故答案为:(1)神经(2)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密集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