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盛衰之理,在与人事”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中间要把历史情况略尤其是李存勖的“忧劳”而意气骄盛的战绩作补充,这有利于下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
3.文章平易流畅,正反对比鲜明深刻,句式整散结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写作感悟“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文本知识;
2、结合学案梳理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3.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当下,体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著名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赞扬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项羽引起了后世人的无限感慨。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之理”的文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四、题目解释
伶,乐工,艺人。《伶官传》是写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庄宗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史书写的一篇序文。
五、走进文本
一)、放声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句
二)、合作解疑
三)、预习检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A)
A函梁君臣之首
B忧劳可以兴国
C逸豫可以亡身
D数十伶人困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了横线的词语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原:动词,推究、探讨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敢与之争
举:全莫,没有谁
③一夫夜出,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里东:向东
3.翻译:“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我)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
记你父亲的愿望。
4.翻译:“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
是由于人事呢?
讲解时补充翻译时可运用成语迁徙法(“举天下之豪杰”与“举国欢庆”的“举”),古诗迁徙法(“乃”想到“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等)
六、解读文本
一)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据。
二)中心论点为盛衰成败在于人事。
1.思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和“盛衰之理,虽日天命,然亦乃人事也。”与原句表达的差别,从而辩证而深刻地认识欧阳修语句表述的准确简练。
2.第二段作者展开论证。
①生带着问题诵读第二段。
晋王“赐而告”,庄宗“受而藏”。请从文中找出接受“矢”后,庄宗是如何对待这矢的?(请找出相关动词)
动词:受、藏、遣、告、请、盛、负、驱、凯旋、纳
②分角色诵读
③参考课件上的动词背诵。
3.①生带着问题诵读。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
②作者是如何写庄宗意气之盛和意气之衰的?(请找出相关动词)
灭、定、呼、应、出、见、离散、顾、归、断、下、系、函、入、还、告;
③分角色诵读,感情要饱满,抓住“壮”与“衰”两字。
女为巾帼读“……壮哉”一句,男生读“……衰也”一句。
④参考课件上的动词背诵。
4、插入庄宗大事年表,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对比论证之鲜明,观点之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庄宗大事年表
908年24岁,袭晋王之位于太原
912年28岁,破幽州,俘刘仁恭父子
913年29岁,克燕,朱温兵败病死
916年32岁,破契丹,阿保机撤守北地
923年39岁,灭梁,即帝位于魏州
926年42岁,遭皇甫晖、李嗣源兵变,中伶人之矢,亡。
庄宗用了十五年得天下,结果登基后三年帝国大厦就轰然倒塌,为什么?
此处插入上党战役介绍及庄宗如此被朱温夸赞的材料,思考“一代战神”是如何像雕像土崩瓦解了呢?从而体会作者得出的“盛衰之理,其皆自于人于欤”的结论。由句式及一“皆”字,委婉中见作者之斩钉截铁,进一步体会中心论点及作者进一步得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七、拓展文本
第三段结束后,文本似乎完整了。第四段有什么必要性?
一)、结合题目,点明必要性
二)、插入北宋背景,点名作者的写作目的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贫富悬殊,而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等求得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为话题,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片段,课上展示交流。
八、同读,名句共勉:
满招损,谦得(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九、当堂落实背诵
参考提示性动词背诵全文。
十、布置作业:
搜集作文素材,把以“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为话题的片段加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五册必修教材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与文言句式,基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文言文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都与学生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加之文言文微言大义,加大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导致学生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够浓厚,对古人的优秀文化的滋养作用认识不够。
本课注释详细,学生能大致了解文意,因此本课的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关注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不以为意的小毛病将会有积极的意义。
《伶官传序》效果分析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从以前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以项羽自刎之前的不肯苟且偷生而又绝不认输的悲怆呼喊“天亡我也”作为讲课的切入点,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欲望。
古人重视诵读,朗朗的读书声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传统而又有效的方法。刘大櫆称字句音节为“神气之迹”,“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所以这节课一个重点是让学生注重朗诵。个人放声读,彰显个性的节奏与体会:学生范读,订正字音与句读;老师范读,关键处让学生醍醐灌顶,角色分读让学生活动中体会人物情感。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相关动词,提纲挈领,基本当堂背诵。
在梳理文言知识这个环节中,我一方面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梳理文意,另一方面点拨学生利用已知推知字词的能力,使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一定程度体现。学生质疑、答疑体现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历史与现实,让学生从阅读和写作中体会“忧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现实意义,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当然,在教材的取舍方面还稍显不足,时间比较仓促。
总之,本节课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活动也比较充分,较好
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大纲》要求对文言文阅读欣赏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就像刘大櫆为字句音节为“神气之迹”,“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这就要求文言文学习要注重反复朗诵。还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文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这要求阅读时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结合历史和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