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下
(美)马克·吐温
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1.读读写写
ɡù
yì
chán
shè
dǒu qiào
suì
kàn
qiónɡ
wēi é
ái
dòu
liáo
wǔ mèi
màn
zào
diān bǒ
hè
kuànɡ
gé
luò yì
màn
shùn
tà
2.释义
次日
险峻陡峭
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逐步登阶
轻步而上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接连不断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2.释义
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指仙人的衣服
3.作者作品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登勃朗峰》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了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4.内容速览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 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5.相关介绍
勃朗峰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我们跟着散文家梁衡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气势,跟着作家马丽华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今天让我们跟着一位小说家马克·吐温去登勃朗峰。
2.回顾旧知:结合前两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游记的三要素。
所至—所见—所感
(1)游记: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2)游记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写景物,也可以记旧事、讲传说、叙风俗、做考证、写感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游踪
“奇”
2.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相关地点,完成“游踪路线图”。
游踪路线图
找出相关地点,填在横线上,并在【 】内填入相应的交通方式
3.这是一次“奇特”的旅行,作者在文中写的哪些内容让你感觉到“奇”呢?请找一找。
风景“奇美”
勃朗峰主峰“奇伟”
旁边群峰“奇险”
峰巅云朵“奇幻”
赶车的车夫“奇人”
乘车的经历“奇遇”
1. 这么“奇美”的风景“美”在哪里?具体是如何呈现出来?(圈点勾画,做批注)
三、赏山中奇景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批注:介绍阳光下的勃朗峰山门的气势,勃朗峰气势雄伟,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拾级、穹顶,这两个词很好地突出了山之“险”“高”。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批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形状的奇特,富有画面感。
示例:
这篇游记写景采用了散文笔法,重在绘景抒情,描写景物形象而传神。
1.我们欣赏了勃朗峰的奇美景色,了解了散文笔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作者在旅途中的“奇遇”有多奇?
四、品旅途奇人
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
2.自读课文,圈点批注,路途惊险在哪里?车夫怪异在哪里?
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
批注:“从未有过”突出道路坎坷不平,颠簸剧烈。
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批注:典型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车夫豪爽的性格、高超的车技,同时也增添了旅途的情趣。
这篇游记写坐车的经历时,以描写语言刻画人物为主,且有一定的情节性,类似写小说,这是所谓的小说笔法。
小结:
五、知作者风格
2.从名片中我们知道马克·吐温作品中幽默讽刺是他最大的特点,结合全文内容找出表现语言幽默的地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求:自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应的语句,并批注)
“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
批注: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跃然纸上。
示例:
3.根据文章内容以及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结合旁批,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你对马克吐温的认识。
学习本文我看到一个 的马克·吐温,对我的人生的启示 。
从文中字里行间能透露出作者的一种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yōnɡ
yì
qiào
kàn
qiónɡ
ái
liáo
wǔ
lín
hè
gé
luò yì
chán
mǐn
tà
jù
bǒ
shè
逐步登阶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符合
彼此相称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历险
车夫的高超驾车技术
B
解析:B wú—wǔ
D
解析:A.阑—斓,瞭—缭,慢—曼;B.泄—泻;C.燥—躁
解析:C 拾级-逐步登阶
C
A
解析:A是联想而非比喻
解析:C是幽默风趣
C
9.类文阅读
夜听九寨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颠,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⑴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野兽捕食的情景,这里用来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这样写可以强化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
⑵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其表现力。
①水是有生命的! ② 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①深夜中山泉流淌,共鸣和谐,仿佛泉水有灵魂与生命。这样写突出了泉水在九寨的地位,也能凸显九寨的神奇。
②因为从没有人来探知过这处水源,所以声音听起来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因为是孕育九寨之水源的声音,从高原深处落下,充满动感与活力,又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这样写突出了夜晚九寨水声的神奇。
⑶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世之奇传、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同时也突出九寨另一种特殊的情态之美:九寨之水不仅可观可看,更可听。而只有夜探才能触摸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⑷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写景以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照应前文,暗示一夜已在不觉间逝去,从而虚写九寨的特殊魅力,进一步强化对九寨山水的沉醉之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