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一课一练 含解析(优生加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一课一练 含解析(优生加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11 09:0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
A.?红外线照相机??????????????????B.?可见光照相机??????????????????C.?紫外线成像仪??????????????????D.?超声波成像仪
2.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它定于东经105°赤道上空。该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云图是由卫星上设置的具有接受云层辐射的红外线感应器完成的,云图上的黑点密度是由辐射红外线的云层的温度高低决定的,这是利用了红外线的(?? )
A.?不可见性??????????????????????????????B.?穿透性??????????????????????????????C.?热效应??????????????????????????????D.?化学效应
3.电焊工人在焊接时要戴上防护面罩,这是为了(?? )
A.?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气体对眼睛的刺激??????????????????B.?防止紫外线对人眼及皮肤造成伤害
C.?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D.?以上都不对
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阳光主要由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
②红外线在红光外侧,紫外线在紫光外侧
③红外线在红光内侧,紫外线在紫光内侧
④红外线为红色,紫外线为紫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生长主要依靠红外线,各种可见光对植物的生长是没有作用的
B.?红外线发出的光对有些昆虫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所以人们制成了红外线诱虫灯来高温杀虫
C.?红外线灯通电后能发出红光,说明红外线可能属于可见光
D.?红外线对植物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植物的温度,加速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快植物的生长
6.仔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C.???????????????D.?
7.关于天空出现彩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B.?彩虹的出现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的,内侧是红色的??????????????????D.?彩虹通常在雨后的天空出现
8.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黄色????????????????????????????????????B.?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C.?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黄色????????????????????????????????????D.?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光的色散现象中,紫光偏转的最厉害
B.?彩色光带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C.?白炽灯发出的是复色光
D.?蜡烛火焰发出的是单色光
10.黑白底片进入暗室加工时所用的温度计液柱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暗室里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不易被看清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的
C.?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
11.戴蓝色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蓝色,这是因为( ??)
A.?白纸反射来的光通过眼镜,被眼镜染成了蓝色????B.?白纸只能反射蓝色光
C.?眼镜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蓝光?????????????????????????D.?眼镜只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蓝光
12.受变色龙的启发,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
A.?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
B.?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
C.?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
D.?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
13.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I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B.?acd??????????????????????????????????????C.?ab??????????????????????????????????????D.?cd
14.据《湘江晚报》报道:“湘江河灯饰景观工程全长6千米,每千米每小时耗电8千瓦时,比普通灯管要节约电能30%一40%,灯光可以有七色同步、七色渐变、七色追逐等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灯管内光源有几种色光源(? ??)
A.?7种??????????????????????????????????????B.?5种????????????????????????????????????????C.?3种??????????????????????????????????????D.?1种
15.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
A.?逐渐变长????????????????????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短????????????????????D.?先变长,后变短
16.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B.??????C.?????D.?
17.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
18.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所示,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________。以上现象说明它具有________效应。
19.如图为一利用红外线工作的防盗报警器,其原理是:红外发射器发出一束较强的红外线,红外接收器可接收红外线,当盗贼遮挡在AB间,即挡住红外线,此时红外接收器无法接收到红外线,便驱动喇叭报警,从而达到防盗的目的。该原理说明:
(1)红外线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2)红外线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穿透人体。
(3)红外线看不见,摸不着,你怎样才能证明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间有红外线?请简述:________。
20.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两个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________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把一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
21.如果白光通过红色玻璃照在蓝色的字上,字显________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________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________色。
2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________决定的,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________,而其余颜色的光被玻璃________,所以玻璃呈红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________决定的,如绿叶只能反射________,而其余颜色的光被绿叶________,所以树叶呈绿色。
23.学了小孔成像的知识后,小红想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时还有什么规律,比如,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为此她做了如下的实验。
首先,小红用锥子在一张硬纸片上扎一直径约1mm的小孔,把它直立在桌子上。接着拉上窗帘,使室内变暗。然后点上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地方,拿一张白纸,把它放在小孔的另一侧。这时小红在白纸上看到一个烛焰的像。当小红将白纸远离小孔时,发现白纸上烛焰的像变大。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烛焰的像相对于烛焰是________立的,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
(2)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并且在小孔与烛焰距离不变时,白纸与小孔的距离越________,所成的像越小。
(3)小红想进一步研究像的大小与烛焰和小孔距离的关系,她应该保持________和小孔距离不变,改变________和小孔的距离。根据成像原理判断,小孔与烛焰的距离越大,所成的像越________。
24.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屏离小孔越近,像就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5.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________(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________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________。
26.①在暗室的红灯下,看白纸写的红字是看不清楚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再照在红色纸上,则人们看到纸的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
③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它就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当扫描仪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了。
三、解答题
27.家住上海的小王同学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手拿直尺,伸直手臂,面对明珠塔竖直量了一下塔高 4.6 厘米,已知东方明珠塔实际高度为 460 米,小王同学手臂长 60 厘米,于是小王计算出他家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小王家旁边有一个地铁站, 从此站出发乘坐几站可抵达东方明珠塔下。从地图上看,地铁线路接近直线。请分析说明小王计算他家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 L 的方法步骤。
(1)要求画出相应的示意图,说明依据的光学知识是什么?
(2)计算出 L 为多少千米?
28.根据光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2018 年 1 月 31 日,发生的“超级月全食”。
(2)当阳光照在雪地上时,为什么黑色物体下面的雪会熔化得更快?

(3)戴上蓝色眼镜,在红色的灯光下行走方便吗?为什么?
29.一长为5厘米的平面镜AB放在水平地面上,在离A为10厘米的E点竖立一很长的细杆EF,在离B水平距离为5厘米处放一与AB镜平行的线光源CD,CD=5厘米,离水平地面距离为18厘米。如图,线光源和镜、细杆都在同一平面上。求细杆被反射光照亮的长度为多少米?并在图上作出光路图。
30.请画出物体AB经小孔在右边光屏上所成的像。
31.小科看了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中的科学视频《揭秘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终于搞明白了困扰多年的一个谜题。下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32.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请解释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
33.“坐井观天,所见甚微”,请用图描出其中的道理。
34.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________像。可以用光的________-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________。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________km。?
35.在太阳光或白炽灯下,如果挡住了光的去路,就会形成清晰的影子.可是小明却发现,在日光灯下的影子灰蒙蒙一片,一点不清楚,特别是处处装点着电灯的大厅里,人和物的影子就更是模糊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明去问物理老师,老师拿出几根蜡烛、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①木块放在桌子上,旁边点上一只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a)
②在旁边再点上一只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b);
③继续在铁块旁边点蜡烛,直到将蜡烛围满铁块四周,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c和d)。
结果小明发现,蜡烛影子越来越淡,最后几乎没有了!他又比较了一下白炽灯和日光灯,看到白炽灯的灯丝很集中,而日光灯的灯管却很长,他想了一会后,高兴的说:“老师,我明白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替她回答一下
(2)此结论在生活中可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探究要素?
36.在学校的操场上二竖立着一个旗杆,你能用所学知识测出旗杆的高度吗?说说你的方法。
四、实验探究题
37.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决定。
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白光
纸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2)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决定。
(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
38.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39.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 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 l/厘米 30 15 10 7.5 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__;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厘米时,影子长度可能是?????? (填字母)。
A.4厘米
B.4.5厘米
C.5厘米
40.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红外线等光线具有能量,照射到物体上,部分被吸收转化为内能(其中红外线尤其显著)。许多车主为了隔热给汽车玻璃贴上太阳膜。某兴趣小组对市场5种品牌隔热性能进行如下探究:
①如图,在暗室中将一侧贴有品牌太阳膜的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距离玻璃板左侧20cm放置一个红外线灯,玻璃板右侧放置一个光能风车(光能风车的风叶在红外线照射下,转动快慢能反映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弱);
②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30s内光能风车风叶转动的圈数;
③改变红外线灯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的距离分别为40cm、60cm、80cm,重复步骤②;
④在玻璃板上依次更换其他4种品牌的太阳膜,重复上述实验;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写出2种)
(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用光能风车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下列实验或活动所用得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____________;(可多选).
A.?B.? C.?
(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还需改变哪些变量进行多次实验?________。(写出2点)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解析:红外线的热作用好,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
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则其辐射的红外线会越强,为了证实这一点,可利用红外照相机对其进行拍照,以达到对比的效果。
故选A。
2. C
解析:红外线的热作用好,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送回地面的红外云图是由卫星上设置的具有接受云层辐射的红外线感应器完成的,云图上的黑点密度是由辐射红外线的云层的温度高低决定的,这是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 B
解析:在太阳光谱中紫光的外面,存在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增大对钙的吸收能力。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灼伤皮肤,甚至诱发皮肤癌,据此分析判断。
电焊工人戴防护面罩主要是为了防紫外线,因为在焊接物体时,发出的弧光中含有很强的紫外线,紫外线过强时,对人眼及皮肤伤害很大,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 A
解析:根据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分析判断。
根据太阳光谱可知,在红光的外侧,存在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在紫光的外侧,同样存在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而阳光则由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故①②正确。
故选A。
5. D
解析: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和用途分析判断。
A.植物的生长主要依靠可见光,故A错误;
B.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见光,故B错误;
C.红外线灯通电后能发出红光,但是红外线不能引起人类的视觉,即看不到红外线的存在,故C错误;
D.红外线对植物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植物的温度,加速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快植物的生长,故D正确。
故选D。
6. A
解析: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分析判断。
在光的色散现象中,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因此上面的为红光,下面的为紫光,故B错误;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三棱镜使光线靠近三棱镜的底边偏折,故A正确,而C、D错误。
故选A。
7. C
解析: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和本质分析判断。
雨后,天空中存在大量的小水珠,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三棱镜。当阳光经过这个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正确不合题意;
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为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彩虹的外侧是红色的,内侧是紫色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彩虹通常在雨后的天空出现,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 D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黄色香蕉只能反射黄光,因此红光照射到香蕉上被吸收,呈现黑色;白色瓷盘反射所有色光,因此红光照射到瓷盘上全部被反射,呈现红色,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9. D
解析: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分析判断。
A.在光的色散现象中,紫光偏转的最厉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彩色光带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白炽灯发出的为白光,是复色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火焰发出的也是白光,也是复色光,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 D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A.暗室里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不易被看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只能反射蓝光,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蓝色液柱在红光下显示黑色,因此看得更清楚,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红光,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 D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蓝色眼镜为透明体,因此它只能透过蓝光;白纸能够反射所有色光,因此蓝光照射到白纸上被全部反射,因此白纸呈现蓝色,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 B
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这种新材料为不透明体,拉伸状态时为蓝色,说明此时它反射蓝光;压缩状态时显示红色,说明此时它反射红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 A
解析:针孔照相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烛焰上端发出的光线经小孔后照到光屏下端,烛焰下端发出的光线经小孔后照到光屏上端,所以成像是倒立的;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当物与孔的距离大于屏与孔的距离时成像缩小,当物与孔的距离小于屏与孔的距离时,成像放大;因为烛焰的光透过小孔的多少是一定的,所以成像越大越暗,成像越小越亮;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相同。
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a正确;
b.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b正确;
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如图所示,像变大,c正确;
?
14. C
解析:(1)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红、青、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所以灯管内的三种不同颜色的光源是红、绿、蓝.至少有3种。
故答案为:C
15. B
解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故选B。
关键是了解人从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何变化。
16. A
解析: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选项A符合要求;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故选A。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17. C
解析:小孔成像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像,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实像;像到小孔光的距离b小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故选C。
蜡烛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射在半透明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有关,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
二、填空题
18. 升高;红外线;热
解析:根据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解答。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所示,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升高。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以上现象说明它具有热效应。
?19. (1)是
(2)不能
(3)用红外夜视仪观察
解析:(1)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红外线的波长很长,穿透能力差,但是绕过障碍物的能力强;
(3)红外线的热作用好,应用有:浴霸、汽车烤漆;电视机的遥控器和红外线夜视仪,也是利用红外线原理工作的。
(1)红外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2)红外线不能穿透人体。
(3)红外线看不见,摸不着,用红外夜视仪观察才能证明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间有红外线。
20. (1)荧光物质
(2)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解析:(1)根据紫外线的特点解答;
(2)如果紫外线能够透过玻璃,那么放在透明玻璃后面的钞票上的“100”字样就会发光;实际上,放在玻璃后面的钞票上的“100”字样并没有发光,这说明紫外线不能够过玻璃。
(2)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把一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21. 黑;红;红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解答。
(1)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因此白光透过红色玻璃后得到红光;蓝色的字为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蓝光,那么红光照射到篮字上全部被吸收,因此字显黑色;
(2)白纸能够反射所有色光,因此红光照射到白纸上被反射,因此白纸呈现红色;
(3)红纸只能反射红光,红光照射到红纸上被反射,因此红纸呈红色。
22. 透过的色光;红光;吸收;反射的色光;绿光;吸收
解析:根据有关物体颜色的知识分析解答。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而其余颜色的光被玻璃吸收,所以玻璃呈红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如绿叶只能反射绿光,而其余颜色的光被绿叶吸收,所以树叶呈绿色。
23. (1)倒;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与烛焰距离和白纸与小孔的距离;小
(3)白纸;烛焰;小
解析:(1)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在小孔成像现象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成的像越大;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小,成的像越小。
(1)烛焰的像相对于烛焰是倒立的,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小孔与烛焰距离和白纸与小孔的距离有关,并且在小孔与烛焰距离不变时,白纸与小孔的距离越小,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小,所成的像越小。
(3)小红想进一步研究像的大小与烛焰和小孔距离的关系,她应该保持白纸和小孔距离不变,改变烛焰和小孔的距离。根据成像原理判断,小孔与烛焰的距离越大,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小,所成的像越小。
24. 倒立;小
解析:(1)根据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解答;
(2)在小孔成像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像越大;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越小,像越小。
(1)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成像的屏离小孔越近,像距越小,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越小,像就越小。
25. 白色;色散;红外线;红外线灯(或红外线遥控器等合理即可)
解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这三者颜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当三种色光按照1:1:1的比例混合时,我们会得到白光;
(2)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3)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和用途解答。
(1)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红外线灯(或红外线遥控器等)。
26. 白纸反射的红光和红字发射的红光无法分辨;红色;吸收
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①红灯发出红光,而白纸反射红光呈现红色;如果文字也是红色的,那么白纸反射的红光和红字发射的红光无法分辨;
②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为彩色光带,再照在红色纸上,因为红纸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人们看到纸的颜色是红色的;
③如图是超市中用来识别货物和价格的条形码,它就是黑白相间的条纹,当扫描仪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了。
三、解答题
27. (1)设手臂长为 a,家门口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为 L;如图所示,
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使 ADE 在一条直线上,
?
(2) ;
解析:(1)小王的眼睛、尺子、明珠塔,明珠塔的最低点与最高点各发出的一条光,其中最高点发出的一条光,经过尺子最高点,进入小王的眼睛。最低点发出的一条光,经过尺子最低点,进入小五的眼睛。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上述两条光线与小王的眼睛、尺子、明珠塔围成了几个三角形。
(2)在上图中,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E是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所以有a/L=h/H,将已知数据代入可计算出小王家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 L。?
28.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黑色的吸热性远比其他颜色要来的高,这样就能加快雪地上的雪融化。
(3)不方便,红光不能透过蓝色透镜
解析:(1)月食现象是由于日地月三者在一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太阳照光照到地球上,在地球的背面形成了巨大的阴影,当月球转到地球阴影区时就出现了月食现象,所以月食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物体在反射光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反射情况是不同的,白色能反射所有光,黑色吸收所有光,所以黑色物体在光照下温度升的快,雪会熔化得更快;
(3)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光在透过有色玻璃时,能透过的光与玻璃的颜色是一致的,不一样的会被吸收,当红光从物体上反射来时,在穿过蓝色眼镜时,由于蓝色镜片只允许蓝光通过,所以红光会被挡住,物体反射的光不能进入人的眼睛。?
29. 解:作出正确光路图
根据反射定律
EQ=AEctg∠QAO=AEctg∠DAO=10厘米× =12厘米
ES=EBctg∠SBO′=EBctg∠CBO′=15厘米× =54厘米
照亮的长度QS=ES-EQ=42厘米
答细杆被反射光照亮的长度为0.42米。
解析:先作出光路图,找到反射照亮的最低点和反射照亮的最高点,再由图根据三角知识计算出细杆被反射光照亮的长度。
3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即小孔成像的原理,及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可缩小、可放大或等大的实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倒立的实像是小孔成像的特点。
发光物体的每一个点都可看作为点光源,每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都会通过小孔照到屏幕的某个区域.A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下边缘,到达光屏下部,B点发出的光线经小孔上边缘,到达光屏的上部,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如图:
31. 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数量巨大的雨滴最终导致各种单色光大量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
解析:从以下几点来分析:①雨滴中单色光的形成;? ②光在雨滴内发生了反射;? ③单色光经雨滴折射后的角度差异;? ④雨滴的高度对进入人眼单色光种类的影响;? ⑤大量雨滴的综合效果。
夏天,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因此彩虹的上边缘可能呈红色,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数量巨大的雨滴最终导致各种单色光大量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
32. 答: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硬币的像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人眼睛和被看的物体之间如果有障碍物挡住,人就看不到物体了;如果由于反射或折射,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人就可能再看到物体.
33. 如图所示: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解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界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井沿的阻挡无法进入井底,从而使井底的观察视野受到限制。
如图所示:
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34. (1)实像;直线传播;无
(2)不变;变小
(3)3.458×103?
解析:(1)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是光的直线造成的;小孔所成的像是物体本身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2)见下图: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仍然成在M筒的右侧,像距不变;让物体远离N筒,△AOB与△A′OB′的相似比变大,AB大小不变,则像变小;(3)见下图:要使月亮所成的像最大,则MN=OD=50cm+50cm=100cm=1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 ;解得:AB=3.458×106m=3.458×103km.
小孔成像说明光具有沿直线传播特点。
35. (1)不透明物体的周围,光源越多,形成的影子越淡,四周都有光源,就不会形成影子
(2)医院外科手术室用的无影灯
(3)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解析:(1)小明明白了不透明物体周围的光源越多,影子越不明显直至消失;(2)为防止做手术时出现影子影响手术的进行,手术室内用无影灯;(3)本题经历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归纳出结论的过程。
物理学上任何问题的研究,要遵循提出问题、设计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
36. 如答图所示,可用杆影测定法。
(1)先测出标杆的高度h1 ,
(2)将标杆竖直放置在地面上,测出此时杆影的长L1。
(3)量出旗杆的杆影长L2。
(4)计算旗杆高度?
解析:根据在同时、同一地点,影长与实际长度的比值一定,由此判断物体的影长与实际高度成正比例,由此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四、实验探究题
37. (1)透过的色光
(2)反射的色光
(3)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解析:(1)根据表格一数据分析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2)根据表格二确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3)根据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分析判断。
(1)根据表格一可知,绿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绿光,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那么得到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2)根据表二的数据可知,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那么得到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
(3)水果店卖西瓜时,总喜欢撑起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目的是:阳光照射在伞上时,只有红光能透过伞而照在西瓜上,使瓜瓤看起来更红,瓜更好卖。
38. (1)A
(2)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图可看出紫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解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分析判断;
(2)将白光和红光、蓝光分别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现象分析解答;
(3)根据图片确定三棱镜对不同光线偏折程度的不同,并据此推测色散现象发生的原因。
(1)我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故选A。
(2)我们得到(1)中答案的依据是:因为实验二中,将太阳光用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过滤后,只有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时,没有得到七色彩带,而是发现红光(或蓝光)发生了偏折。这说明实验一中彩带的出现是由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
(3)由实验现象可知,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由此可知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
39. (1)直线传播
(2)光源高度
(3)C
解析:(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探究的变量是谁;
(3)根据表格确定影子的长度与光源高度的关系,然后将现在的光源高度代入表格进行比较即可。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根据表格可知,记录的只有光源的高度变化和影子的长度,而影子的长度是随着光源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光源高度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光源高度越大,影子的长度越小。当光源高度依次增加10cm时,相邻两次影子的长度缩短:30cm-15cm=15cm,15cm-10cm=5cm,10cm-7.5cm=2.5cm,7.5cm-6cm=1.5cm,那么影子缩短的长度在不断减小。当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比60cm时影子的长度缩小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6cm-L<1.5cm,那么L>4.5cm,故选C。
40. (1)刻度尺、停表
(2)A,B
(3)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解析:(1)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时间要有到停表,改变红外线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距离不同要用到刻度尺;(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用光能风车的风叶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即实验中运用到了转换法,图乙中实验或活动所用的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A、B;(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可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会利用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