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9:24:17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浦城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吕晓舟
一、课内基础知识(共9分)
审题人:丁红杰
1.
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秋深潦lǎo缩(积水)
有俊鹘抟t
uán水禽
(持,抓)
B.
夫子哂shěn之(笑)
因之以饥馑jǐn(蔬菜不分)
C.
将qiāng进酒(请)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拿)
D.
及长,不省所怙hù(依靠)
又可冀yì其成立邪?
(希望)
2.
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李牧连却之
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⑦乃能衔哀致诚
⑧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⑨以无厚入有间
⑩良疱岁更刀
A.
①⑤⑥⑧/④⑩/⑦⑨/②/③
B.
①⑤⑧/④⑥⑩/③⑦/②/⑨
C.
①⑤⑧/④⑥⑩/⑦⑨/②/③
D.
①⑥⑧/③⑨/④⑩/⑤⑦/②
3.
下列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
洎牧以谗诛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D.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二、现代文阅读
(共31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
“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
(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
合一”等工匠文化。
B.
我国制造业只有打破“尚巧工”的传统,破除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才有可能突破创新。
C.
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
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
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
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分别
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和“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
B.“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说明
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条件。
C.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
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崇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D.
柳青蹲点皇甫村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创业史》,这说明文艺
工作者要创作出文艺精品也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6.
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
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曾经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B.
在短短35年生活历程中,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C.
景德镇的匠人仿制前人瓷器时,往往在细节处露一点破绽,以示敬畏。
D.
为给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一个台址,南仁东用12年时间在贵州山区翻山越岭。
7.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3分)
8.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麦穗的故事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
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
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
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
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
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
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C.
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
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营长。
D.
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艰苦、
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考上军校。
10.
小说在叙事人称和叙事角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11.
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
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己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黄,迎着雪域高
原的寒风”
好不好,为什么?(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柞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肃宗至德二年,加御史大夫,旋征为刑部尚书。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口:“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日:“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
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
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
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
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
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出、征、转”均与我国古代官员的任职有关。“征”是指自下而上,由地方
政府推荐,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B.
御史大夫、尚书、太师等均为古代官职名。唐朝设三省六部,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
总管本部政务。
C.
阙,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
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
D.
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
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颜真卿为人刚直,尊重礼法。郑延柞没有安葬己经死去二十九年的母亲;广平王府都
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骑行,他们都受到了颜真卿的弹幼。
B.
颜真卿富有才干,机敏警觉。五原很久不能决断的冤狱,他可以立即判决。安禄山的
反叛刚刚露出苗头,他就料定其定会叛乱并积极应对。
C.
颜真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因不攀附杨国忠而被调职离京。李希烈向他询问称帝
仪式,他直言拒绝并当面斥责他是反贼,面对死亡威胁也不屈服。
D.
颜真卿威望很高,备享哀荣。安禄山叛乱时,十七个郡同一天主动归顺,他被推举
为主帅。他被缢杀后,皇帝五天不上朝,并赠予高官美谥。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
16.
颜真卿是如何处理李憕等人的首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伤 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宫,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
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
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
偏远的海上。
C.
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
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
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
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18.
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
了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

”两句,写劳动者珍惜
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
(2)“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雄浑壮美的诗句是:“

”。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
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的句子来说,可谓“

”。
(4)古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
苏轼《赤壁赋》中的“
”。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一直对城南的几百亩枣林念念不忘,心怀崇敬。据说,那枣林曾是清代一县令从山东千里迢迢引进枣树苗,鼓励乡民栽植的;抗战时期曾充作军粮,饥荒时期曾果腹保命,更是当地枣农的增收倚仗。这“英雄树”“救命树”“摇钱树”在山地繁衍生息几百年、几十年不等,将根扎在坡坡岭岭,更扎在几代枣农的心上。
枣树开花的时节我去过,满沟满坡
的甜蜜花香;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去过,颗颗红枣挂满枝头,脆枣甜爽汁如蜜,干枣甜糯肉如饴,一筐筐挑下山梁,挑出了
的日子。不知是
枣树练就了勤劳的品性,还是生性勤劳的枣农造就了一方枣林,人养树,树养人,树与人形成了内在的
,生生不息。
枣花姐姐坚守着祖上传下来的老枣林,收枣,卖枣,酿枣酒。我品过那酒,甘洌清醇,枣香四溢,似品出了百年枣林情韵。
树,绝对是一个神奇又深邃的物种与存在。我愿活成一棵树,向地向阳而生,傲然孑然于世,活出自己的节奏与风格,虽终不会成树。故而,我愿尊树为师,奉为先生,不时叩问,指引余生。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B.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
C.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
腹中空”了。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
得的佳肴。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飘散
亮亮堂堂
侍弄
默契
B.
飘逸
亮亮堂堂
侍奉
默契
C.
飘逸
红红火火
侍弄
契合
D.
飘散
红红火火
侍奉
契合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品过那甘洌清醇、枣香四溢的酒,似
品出了百年枣林情韵。”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3分)
2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时间节点,②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的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专家的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カ。⑦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遺保护发展的时代,⑨尤其是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1)语句:
(2)语句:
(3)语句:
(4)语句:
五、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韦慧晓参加《开讲啦》时,曾提及有人让她放弃读研,给她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撒贝宁听完,质疑她是不是真的“不感兴趣”。她的回答是:“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韦慧晓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入职华为,23岁成为华为金牌白领,前途光明,却毅然辞职去考研;考上研究生了,中途休学去西藏林芝当志愿者;34岁博士毕业后,决定参军保卫祖国;正式进入海军后,经过6年的奋斗成为了中国海军史上第一位实习女副舰长。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感悟?请你写一份发言稿,在“人生价值”主题班会上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
D
2.
A
3.
A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4.
D【解析】A项,“具体介绍了……”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有简单的语句,“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B项,“只有打破‘尚巧工’的传统……才有可能突破创新”错。原文是“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见“尚巧工”是需要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C项,结合原文“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可见文中只是说文艺作品粗制滥造的数量多,并未强调比重大。
5.
C【解析】C项,前文有说“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而不是在全社会已形成了尊崇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
6.
B【解析】B项,突出的仅是莫扎特创作的曲目数量多,与题干中的“工匠精神”无关。
7.
①有助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制造强国建设。②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③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概括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先指出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那么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就需要有“创新”能力,“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可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材料二第三段指出,品牌是国际竞争力的体现,而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不多,“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可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材料二第三段先说我国“尚工巧”的传统在当代没有得到重视,接着以习主席的话突出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重要性,而要提升这部分人的素质,“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8.①首先针对文化领域工匠精神缺失的现象,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的观点;②接着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③最后向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他们弘扬“工匠精神”,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三主要是针对文艺工作者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第一段,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介绍了当前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浮躁之气、‘将就’之风”盛行,这其实就是文化领域工匠精神缺失的现象;接着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这也是作者的观点。
第二段,开头即是小论点“‘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再指出“精益求精”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含义,然后以柳青、海明威为例加以证明。
第三段,主要是发出号召,“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9.
D(麦穗长跑时边唱歌边流泪,不仅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更因为思念家乡与追梦路上的不易。选项D列举的原因不够全面,也不是主要原因。)
10.
叙事人称:采用第三人称,在叙事上更自由灵活,不仅塑造了主人公麦穗的形象,对副连长、营长也能进行了较为生动精细的刻画,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彩,突出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的塑造。
叙事视角:采用全知视角,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从家乡当兵到连队训练学习到车站读回信,客观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每点2分,答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各1分,分析各1分,共4分)
11.(1)改成“梦见青稞”不好。因为:①破坏结构情节的完整性,如果改成了青稞,麦穗变青稞,结构和线索都会不完整,失去了首尾呼应以及点题的效果;
②人物形象变单薄,改成青稞,人物身上的思念故乡情怀,思念亲人的人性的温柔就没有了,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立体;③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改成青稞,不利于坚守理想、不忘初心与重视亲情、奉献边防的家国情怀主题的表达。
(2)改成“梦见青稞”好。因为:①在情节结构上,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暗合“我”“一定要学成归来”心理,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可以直接从形式上表现一位内地青年成长为坚定的戍边战士的心理变化过程;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能突出成熟军人先国后家的奉献精神;③在主题表达上,可以突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扎根边疆的情怀。(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37分)
12.
B
13.
A,(征,是自上而下,由皇帝直接下诏聘召)
14.
C,“李希烈向他询问称帝仪式,他直言拒绝并当面斥责他是反贼”分析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李希烈询问仪式时,颜真卿说自己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这是婉拒,而非直言拒绝。再则,颜真卿当面斥责的应该是李希烈派去谋害他的宦官,而非李希烈本人。
15.(1)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瞪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绐”“素”“非是”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当时朝廷纷乱无暇他顾,而颜真卿约束管理一如往日。(“方”“草昧”“绳治”各1分,句意1分,句意1分,共4分)
16.(1)先是不承认首级是李橙等人,
(2)并且秘密藏匿起来。
(3)不久后,将首级与稻草扎成的躯体一起装殓并祭奠(祭拜)。(每点1分,共3分)
17.
C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项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
18.
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每点2分,共6分,答感伤春光逝去的不给分)
【诗歌翻译】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尾联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19.(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0.
A(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直接引用的话;D表示讽刺和否定)
21.
C(“飘散”指向四处漂动、飞散。“飘逸”意思是飘浮、飘散,文中用于强调花香洒脱、自然的状态,用词恰当。“亮亮堂堂”
指光线很明亮,与语境不合。
“红红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用词恰当。“侍弄”意思是整治;料理,多用于庄稼作物等,用词恰当。“侍奉”是指对长辈伺候奉养,不合语境。“默契”意思是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句中已有“内在的”作修饰,用它赘余。“契合”意思是投合,意气相投,用词恰当)
22.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甘洌清醇、枣香四溢”上,强调品酒之后的感觉,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位置不同:改句用“酒”来结束本句,与后面的“枣林情韵”缺乏照应;原句落脚为“甘洌清醇、枣香四溢”,既舒缓了语气,又照应了尾句。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是严整的单句,原句活泼口语化,切合文段的风格。(每点1分,共3分)
23.(1)语句:①修改为:把“从”改为“以”
(2)语句:③修改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虽然起步晚
(3)语句:⑥修改为:以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4)语句:⑤修改为: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机遇
(评分细则:找出错误点并改正得1分,只找出相关的点而修改不对,该点不得分。每点1分,满分4分。找出了错误点,修改与所给答案不同,但言之成理,该点即可给1分。)
24.(略)参照2020年高考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60分)
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桩冤案,很久不能决断,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况。当时正值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当地人称这是“御史雨”。又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庙院内,颜真卿奏本弹劾他,郑氏兄弟三十年未被录用,全国轰动。(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调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挑选丁壮,充实府库。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十七郡同一天主动归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有军队二十多万。肃宗至德二年,加封御史大夫,不久召进京任刑部尚书。
??当时朝廷纷乱无暇他顾,而颜真卿约束管理一如往日。广平王统率二十万军队前去平定长安,辞别那天,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皇帝(将他的)奏章还回,安慰并答复(他)说:“朕的儿子每次出行,(朕)都谆谆教诫,因此不敢有失。管崇嗣年老又跛足,你姑且宽容他。”百官都十分恭敬。
??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阉奴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阉奴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失礼,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阉奴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只是反贼罢了,为何称诏书!”(阉奴)于是勒死了他,(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儿子颜预、颜硕护送灵柩回朝,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赠司徒,谧号为文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