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单元写作提升
小小说写作技法
情境 小小说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字数上有较严格的要求,一般几百字,多则不超过两千字。
任务 研究具体片段,体悟方法技巧,提升写作素养。
活动 片段读写,体悟技法,借鉴范文,达标写作。
【范文?亮点体悟】
【练兵?学以致用】
【典例?技法提炼】
【典例?技法提炼】
片段一: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十一块五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所以,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了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是那么认真。她用那十一块五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了一个,直到将十一块五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惊得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十一块五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儿水果尝尝?无人会相信这样的结果,民警更不信!他决定跟踪到底。
妇女提着一袋子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个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伫立良久,脸上似乎还有了欣慰的笑意。尔后,她将袋子里的水果一样一样地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墓前,摆得十分整齐。摆完了,她便半跪半蹲地倚着墓碑,喃喃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竟让你才13岁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后的心愿是什么,你说:‘我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平时吃的,都是你捡回家的被别人扔掉的烂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尝尝买来的好水果的味儿该是多么好呀。’
我听了当时哭得死去活来,妈妈愧对你呀,竟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可是,孩子,到昨天,妈妈终于将为给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十一块五毛钱,孩子,妈可以买好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选的,你吃吧,孩子,你尝尝吧……妈可以满足你的心愿了。”
技法提炼:突破思维定式的构思能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魅力。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曲折新奇的情节,而情节恰恰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水果》人生,波澜迭起,真正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增强了感染力,令我们深切体会到母爱是何等的炽烈、纯真和伟大。
片段二: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
“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
团长觉得怪委屈。
(节选自汪曾祺《陈小手》)
技法提炼:“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这一细节大有讲究,陈小手费尽力气给团长接生了一个儿子,且保住了团长太太,照理应该“大笑”才对,而团长只是“龇牙”,不再大笑也没有多笑,这就为后文团长杀害陈小手作了铺垫。看完全文再看这个细节,就会发现团长的阴险狠毒,陈小手悲惨的命运在这一细节中已一览无余。
片段三: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中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好字,好字!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节选自司玉笙《书法家》)
技法提炼:《书法家》中的高局长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这样的结尾戛然而止,含蓄隽永,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大。
【范文?亮点体悟】
心 安
王建兰
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程程到公园放风筝。①天好蓝,风好柔,大地似一袭绿绿的地毯柔软又舒适。他们尽情地嬉戏,累了,便躺在地上讲故事。
①“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程程到公园放风筝”,开篇一派祥和气氛。好一幅温馨而美好的公园嬉戏图,读来安谧恬适,节奏舒缓。“6岁的男孩”为下文设伏。
阳光那么温暖,明晃晃地照在身上,让人生出几分倦意,她从恍惚中醒来,身边没了男孩,四周望去,也没有看见孩子的身影。“程程——程程——”没有回声。她慌乱起来,边跑边喊,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忽然,她听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②
②正当读者分享着这份宁静时,情节急转直下,孩子不见了,顿起波澜。随着“她”的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直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升到高潮。
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像是男孩柔弱的生命发出的最后呼声。她什么也不顾了,纵身跳到水中,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幸好这时游艇赶来了。③
③“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并没有看到程程的头脸,为下文误救他人设伏。“幸好”一词使节奏立时为之一缓,情节的发展似乎正向着尾声推进。“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此处用了一个“蹿”而非“划”或“游”,为下文她坦言不会水设伏。
许是极度惊吓,许是耗尽了体力,她昏厥过去。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把她惊醒,她看到一位母亲抱起了湿淋淋的生命。她惊呆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冲上前去,她看清了,那孩子不是程程。她发疯似的扒开围观的人,哭喊着:“程程——”“我在这里。”这次她听清楚了,是他。她就那么站着,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④
④程程获救了,矛盾得到了解决;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她”救起的小孩竟然不是程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者的心不禁又悬了起来。所幸这只是虚惊一场,程程好好地在那里,心情又为之一宽
救护车把她和落水儿童送到了医院,记者闻讯赶来,让她谈谈救人的感受,她有点胆怯,语无伦次:“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
多质朴的话语,记者似乎觉得找到了闪光的语言,被救儿童的母亲更是感激涕零。她慌了,忙说:“不是这样的,你不必这样,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湖去的,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我以为是程程呢……”⑤
仿佛石破天惊,在场的人一片哗然,记者也大吃一惊,为她的真实坦诚。
⑤面对记者的采访,误会连连,“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她的回答质朴而闪光!也赢得了一位母亲的感激涕零。孰料“她”坦言,“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湖去的”——误会了,“她”的思想没有人们看到的那么好?!真是出人意料,然而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
“那么是母爱让你奋不顾身以至于忘了自己不会游泳?”“不,不是,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如果小孩出了事,我会愧疚一辈子,一辈子不得安宁。所以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孩子平安,我要对得起孩子的家长。”⑥
(选自《畅销文摘·感动文摘》2007年第3期)
⑥“那么是母爱……?”记者的猜想似乎合情合理,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可是又误会了,“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不是母爱,胜似母爱!人物形象一下子又实实在在高大起来!至此,真相大白,所有的悬念得以解开,所有的误会得以消除,小说在高潮中闭上帷幕,叫人掩卷回味。
【赏析】 《心安》写的是一位不会游泳的保姆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全文情节非常简单,却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作者工于隐藏,妙用误会法,精于构思,巧于兴波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