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68张):单元研习任务2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68张):单元研习任务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9: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研习任务
 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任务一 

[活动指导]
本单元几篇课文分别出自《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所选部分均为经典语录或片段。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并联系现实,思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活动建议:
1.划分小组。将班级同学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
2.小组讨论。围绕话题,小组成员分别发言,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3.进行交流。将发言整理成发言材料,装订成册,在班内进行交流。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任务二 
[活动指导]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但在思想上给我们启迪和教益,其为文,也风格各异。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深入体会其艺术特色,选取一部作品,认真揣摩,写一篇短文,介绍其风格特点,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示例:
《墨子》的散文特点:言之无文 明辨是非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墨子》的影响不及《论语》,也不如其他先秦诸子。但在诸子之文中,《墨子》的文章显然独具一格,它以自身的鲜明特点在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地位。

1.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墨子》之文,意显语质,言多不辩;重视实用,不讲文采。这是与墨子思想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应的。墨家唯恐“以文害用”,故不事文采。其文虽然反复论辩、不尚空谈,却未免“言之无文”,因而也就“行而不远”。《墨子》对后代散文影响不大,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墨子》之文,极善辩驳。在《非命》上篇中,有所谓“三表”(在《非命》中、下篇中,亦称“三法”)说,提出论证问题应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本之于历史事实,二是原察百姓之见闻,三是观察政治实践的校验。这就是说,要引证史实和古代文献以及百姓的现实经验(见闻),并以现实政治的实践效果来加以检验。很显然,这是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总结,是理性精神在实践中的大大发扬。

它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的论证方法不仅前代所未有,而且同代也罕见,应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然而考《墨子》所载,其引述史实多取自古书,或得之传闻,不尽可靠,亦难尽信。但其文讲究逻辑而逻辑严密,在分析、议论、驳论等方面,显然对后来的《荀子》《韩非子》之文有所影响。此外,墨家讲究论辩的目的,乃在明辨是非。其文大都有所为而发,针对性极强,因而旗帜鲜明,决不含糊,具有观点明确,是非分明的特点。
3.文体因革,承前启后
以《论语》为代表的语录体散文,是早期散文不成熟的形态。因其目的在记录师言以免产生歧义之说,故文不成篇,乃纂辑而成。《论语》所记,多为孔子一人言论。因为孔子讲学,弟子记言,问者略而授业者详,故《论语》有如孔子之语录。《墨子》散文则在此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文体已经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这在《尚贤》《兼爱》《非攻》《明鬼》《非乐》等篇中,有突出的表现。

其特点是:首先,各篇出现了简明扼要的标题。此标题并非可有可无,也非如《论语》似的任取文章首句用作篇名,但其篇名与全篇内容实不相干,而是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全篇,实有概括全篇中心思想的作用。其次,《墨子》中亦载墨子之语录,但这些语录并非各自孤立存在,而是围绕中心论题,互相被连缀成一个整体。就每段语录而言,都是该篇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墨子》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颇有自觉为文的倾向。其文纲目昭然,层次分明,已构成颇具规模的完整篇章。但各篇中仍屡见“子墨子曰”“夫子曰”或“子墨子言”,说明在形式上仍未完全跳出“语录体”“对话体”的格式。这显示了《墨子》文体有因有革,它的出现,无疑是散文文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文体的成熟程度而论,《墨子》似乎晚于《孟子》,而与《庄子》大体相当。这是值得重视的。
 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 “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任务三 
附: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作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作主语,“你”。不能作宾语。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1)表工具,“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表原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侧其盾以撞。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因果关系,“因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动词+以+动词]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矣。
4.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
(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 关于“以”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
作介词。标志:“以”+名词/代词/数词。
作连词。“以”位于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分句之间。例:拥火以入。夫夷以近。
五、且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例: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标志: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例:“河汉清且浅。”译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性,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例:存者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词]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例:年且九十。
3.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六、若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动词
(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若何:译为“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七、所
1.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例:我所欲也。师之所存也。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例:若属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
(1)所以:a.表凭借,“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译为“到处”“所在之处”。例:所在皆是也。
八、为
(一)读wéi(第二声)时
1.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例:因为长句。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例:为其来也。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何辞为?【标志:带有“何……为?”或“奚……为?”的句子】
(二)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第一个“为”字)
九、之
1.代词【动词+之】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之+名词】例:之属。之类。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之+名词/名词性短语】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的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筋骨之强。(强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及物动词+焉】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焉+动词】例:且焉置土石。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形容词/副词+焉】例: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位于句末或不及物动词后面,可将“焉”提前作状语】例:风雨兴焉 =风雨焉兴 (风雨从那里兴起)
十一、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a.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其+名词】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其+动词/形容词】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自己(的)”。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
a.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其+名词】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b.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其+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例:汝其勿悲。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十二、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作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乎+形容词/副词】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在句中的停顿,不译。例:于是乎书。(对于这本书。)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乎+名词/代词】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十三、因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因+名词/代词+动词】例:因击沛公于坐。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例:蒙故业,因遗策。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
十四、则
1.连词
(1)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 例:金就砺则利。(就)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假设关系,译为“假设、如果”,“那么、就”【后常接结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或句式相仿】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译为“不是……,就是……”。例:非死则徙尔。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4.动词:译为“效法”。
十五、与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例:然谋士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例:元载多与之金帛。
▲ “与”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判断方法
1.介词:①“与”前面是动作的发出者,后面为涉及对象;②前后有主次之分;③“与”前有能愿动词或状语——例:她不与他去。(“不”为否定副词,作状语,此时“与”作介词。)
2.连词:①“与”前后词语可并列成一个成分;②前后位置可互换,即前后两者无主次之分。
十六、者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动词/形容词+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二者之为。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例: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1.【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
2.【而+定语+者】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十七、也
1.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此处“其、也”均表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十八、于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固定结构: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余有叹焉。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任务四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活动指导]
题目中给出了七句话,都具有深刻的哲理,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要写好作文,首先应深入探讨这几句话的深刻内涵。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2.“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意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要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
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出自《墨子》,意思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在此基础上,选取一句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话写一篇文章。
[例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然而,当历史翻到公元21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刚刚席卷全球,全球化的脚步便毫不停息地汹涌而来。沧海横流,英雄依然不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只是他们不再会被全民崇拜,而我们也只有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
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的原始积累又充满了原罪,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是英雄的时代早已不再,还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或许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于是时代便学会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和有必要历尽艰险,去翻越那险峻的山峰。

山脚的景色同样精彩而又与众不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的高标在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寻求个人信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呼号和实际行动面前轰然倒塌。
人们不再被要求应该如何,而是只被规定不能怎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求学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必须不时地停下来,“生有所息”,面对自我,认识自己,去寻找人生的闪光与生命的救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盖《庄子·让王》有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无数的黄昏,或许许多人不再崇拜强者,孜孜以求,为信念献身,但在晚霞之下,我们却能看到无数星火,在勤劳而又不乏休闲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燎原光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有所息” ,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人性的华光。我们的世界,也因此更加美丽而又丰富多彩。长吁短叹偶尔需要,汪洋恣意也很重要。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是不能停步的,继续前行才是最后的出路。或许你的个性正在磨灭,失落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分悲伤,因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我们的舞台。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积聚足够的力量,让自我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