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单元研习任务3 (4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单元研习任务3 (4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19: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单元研习任务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作品,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揭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带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阅读本单元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如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布恩迪亚、圣地亚哥,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甚至大多已经成为某一类人物的象征。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
任务一


[活动指导]
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布恩迪亚、圣地亚哥,他们都是文学长廊中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
米考伯:
米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几次身陷囹圄。他天生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在他因欠债被关进塞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时,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人物画廊中最出色、最动人的形象之一。作品中玛丝洛娃以其欢笑、爱情、哭泣和痛苦感动着世人。作者第一次把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妇女作为作品的正面人物来写,他怀着同情、严肃和激动的心情刻画了玛丝洛娃的形象。作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走入迷途的小说女主人公,迷途使单纯善良的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多侧面性,更显丰富。迷途并未使其沉沦,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

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妓女地位满不在乎,“好像感到满意,几乎为此自豪”,故弄风骚地挑逗聂赫留朵夫,只想着如何利用这位公爵,让他掏腰包给她买烟、买酒。除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外,她不想也想不到跟现实中的邪恶斗争,甚至感觉不到对聂赫留朵夫有丝毫的仇恨。何况在她眼中,聂赫留朵夫“还要算她所认识的一切人中最好的一个”。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宗教式的忏悔人物。他在作品中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转变的历程。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玛丝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通过宗教上的忏悔,他寻找了各方面的关系,为玛丝洛娃减轻刑罚,并最后要求与其结婚。可见,其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拯救。同时,他身为一个贵族,意识到了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冤屈,从某种侧面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心理历程。

布恩迪亚:
他是布恩迪亚家族的首要人物,是他和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创建了马孔多镇。他也是一个幻想家、实践者和发明家,他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包括他的子孙们,因此他成就了这部布恩迪亚家族史。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有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圣地亚哥:
勇敢。硬汉之所以硬,就在于英勇无畏的精神,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圣地亚哥即使只能自己出海打鱼,即使已经连续84天一无所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出海,绝不向困难低头。当圣地亚哥遇到了一条马林鱼之后,他并没有因为抓捕的困难而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海明威在刻画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将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圣地亚哥已经没有武器和鲨鱼搏斗的时候,他即使使用舵柄进行搏斗也没有选择放弃。
智慧。圣地亚哥若是单纯的有勇无谋,那么在瞬息万变的海上想要生存也会非常的困难,所以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不仅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勇敢,同时他还十分有智慧。比如说他懂得用盐水来处理自己的伤口,懂得根据水流的方向来判断鱼群的位置等,这些都是圣地亚哥具有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和勇敢并存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自信。在圣地亚哥身上,除了勇敢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自信。他的自信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表现得最为明显。当他和马林鱼以及鲨鱼进行艰苦战斗的过程中,他没有因为自己没有伙伴、没有武器而选择放弃,他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他坚决用智慧和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这一过程中,光有勇敢支撑是不够的,他的自信是支持他决不放弃的后盾。小说到了结尾的时候,圣地亚哥依然坚信自己“可以被毁灭,但是无法被打败”,这句话深刻地刻画了圣地亚哥这一硬汉的自信。
活动二:狄更斯的小说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的风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社会生活状况……他们都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阅读本单元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写一则读书札记。
[活动指导]
读书札记,也叫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写读书札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札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读书札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能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很多应用文体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札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常用的形式有: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对自己触动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示例]
《复活》读书札记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开始其实很简单:十年前,聂赫留朵夫真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他正读大学,是一个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七年前,聂赫留朵夫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这时在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后,诱奸了她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悲惨的境地。
就像是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所勾引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但深刻的作家,却能在俗套的故事里,开始不一样的灵魂探险。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曾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里沉湎声色;一个曾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七年的妓女生活中麻木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简单的快乐。

但一个突发的案件,玛丝洛娃被诬陷谋财害命并送至法庭审判,而聂赫留朵夫正是该场的陪审员,在这样一个猝不及防的时刻,两人重逢了。时隔多年,那个少年,成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到处卖弄风情的妓女,事隔多年,两人都变了模样。隔着沧桑曲折的人生,隔着苍茫的岁月,隔着时间织成的冰冷屏障,命运可笑地安排两人重逢了。

此刻,坐在陪审团里的聂赫留朵夫心情沉重,百感交集,良心深受谴责,她如今万般悲惨的遭遇,皆是他种下的恶果。他痛苦、懊悔,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精神的人渐渐战胜兽性的人,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复活了。
精神的人一旦苏醒,他对一切的感觉都不同了,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他看清自己的贵族生活靠的是农民的血汗,而农民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低劣生活;他看到贵族阶级肮脏、卑劣的生活趣味;他看到封建官僚残忍暴戾、背信弃义、麻木不仁、贪赃枉法的丑恶嘴脸;他看到为了维护专制政体而用来欺骗和愚弄人民的官办教会……他常常有羞愧的感觉,他认为自己作为贵族阶级的一员,也是卑劣可耻的,于是他放弃土地,遣散仆人,离开阔绰的家,搬进公寓,抛弃贵族生活,陪同玛丝洛娃一起流放西伯利亚。
“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的,有凶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热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如火的时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或者聪明的,说另一个人是凶恶的或者愚蠢的,那就不对了。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

这是不合实情的。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冰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人的本性的胚芽,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在有些人身上,这种变化往往特别急剧。”
——摘自《复活》
而玛丝洛娃,最初因为想起过去的事太痛苦,就尽量不去想,浑浑噩噩,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她陷落在命运的沼泽地里,沉溺、沉溺、再沉溺,直到聂赫留朵夫对她伸出了手。她开始回想起过去,她精神的人也渐渐苏醒了,同时在监狱和流放途中那些革命圣徒的思想与行为也感染了她——原来在沼泽地里,也可以仰望星空。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却拒绝了他求婚,因为她认为这对他是一种拖累,而不是幸福,她不愿接受他的牺牲,为了使聂赫留朵夫得到完全解脱,玛丝洛娃嫁给了一个服苦役的政治犯西蒙松。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把故事讲好”是小说家们共同的任务,讲故事的方法则千变万化。古往今来的小说家,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手法,也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风格意蕴。研读本单元课文,探究小说的艺术手法,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下列活动中任选一项完成。
活动一: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十分常见,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方法。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
任务二

[活动指导]
本单元几篇小说,都运用了心理描写,但运用的方法及作用有所不同。《大卫·科波菲尔》以第一人称叙事,一切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描述展现,显得较为真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复活》运用了精妙的心理描写,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心理解剖,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心理描写较为客观,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心理,进而反映现实。《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大海中独自与大鱼、鲨鱼斗争,与海洋斗争,通过独白来展示老人的内心世界,塑造老人的“硬汉子”性格,表现“重压下依旧优雅,精神上永不可被战胜”的主题。心理描写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品格情感,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活动二: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发挥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全班同学分组,各选一篇课文,分析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复杂意蕴,同学之间交流探究成果。


[活动指导]
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篇文章,针对文中运用的环境描写,围绕着题干中提出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
讨论后,在同学之间展示交流小组的探究成果。

[示例]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浅析《老人与海》中的环境描写
海明威在本篇作品中很少直接抒情,常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老人内心感受全部倾注在不断变化的景物描写上。从总体方面来看:太阳的每次升落都与老人情绪的变化相协调,与老人捕鱼之进展相巧合。黎明,鱼蠢蠢欲动,老人充满信心等待着;正午,鱼开始剧烈挣扎,老人处于情绪十分紧张的状况;傍晚,鱼稍稍安静,老人也得以歇息。这种描绘不露痕迹,情随景自然变化。
从具体的细节来看,触景生情。如:“微风不断地吹着,稍稍转向东北方向,他知道这意味着风力不会减弱。老人朝前面张望,看不见任何船帆,也看不见船身,或者是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一跃而起,向两边滑落,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甚至连一只鸟也看不见。”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景,实则有景,老人多么想看到这一切啊,他太孤独了,可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欣赏小说,不仅要品析作品在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要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同样,创作小说,固然需要学习典范作品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活动一: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任务三

[活动指导]
首先要认真研读本单元的几篇小说,根据要求针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主旨方面)”“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赏析,选取内容或者艺术特色中的一个方面赏析即可。

[活动指导]
首先要认真研读本单元的几篇小说,根据要求针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主旨方面)”“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赏析,选取内容或者艺术特色中的一个方面赏析即可。
[示例]
《百年孤独》赏析:一部意蕴丰富的史诗性作品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百年孤独》所展示的,是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中的现代神话。时间的轮回重复,使小说隐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所有的人与事都镶嵌于这些怪圈中,小说也就成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整部小说讲述的是马孔多由衰及盛、由盛及衰的历史,一百年的历程,最后回到了原地。这是一个大循环怪圈。布恩迪亚家族中的前辈因近亲结婚生出带猪尾巴的小孩,到第6代近亲结婚再生出带猪尾巴的小孩,这也是一个大循环怪圈。小说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若干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接着在以后几章中经常出现类似的时间叙述:“若干年之后,面对行刑队,阿卡迪奥将回忆起,墨尔基阿德斯给他念了几页那本深奥著作时他惊奇得震惊的情景。”“若干年之后,当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奥雷里亚诺第二一定会记得6月份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他踏进房去看头生儿子时的情景。”这些描述中,每一次都隐含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间循环与回归,每段所描述的内容先后又互成对照、互成轮回与循环,因而,这里描写的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


如果说《百年孤独》展示的是一个神话世界,它拥有一个象征性的神话结构,从这个角度看,《百年孤独》的象征性循环框架中,还有更深层的意蕴。
马尔克斯是站在现代人的高度去审视拉美的现实与历史,《百年孤独》中的循环框架是现代意识与传统的民族意识碰撞后的产物。马孔多人在生存斗争中的循环。拉美的社会历史循环式的停滞,固然有其社会和民族素质的原因,但从整个人类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史的大背景中看,现代人不同样重复着蛮荒时代的古人那种与命运不断抗争又不断失败(指更高意义上的),从而陷于抗争——惩罚的循环怪圈之中吗?当然,在现代人看来,这命运不是冥冥之中的神力,而是那时时支配人、制约着人的异己力量,那使人互相隔膜、血腥争斗的超自然符咒。

现代人并不因为自己有了科学和文明的长足进步而忘乎所以,恰恰是这种进步使他们感到了人的无能为力与前途的渺茫,感到陷于更深的迷惘与困惑之中。这不正与马孔多人面对放大镜和磁铁时的困惑、迷惘与冷漠心态有质的相似吗?现代人直面现代“命运”时对自身能力的顿悟,不正与马孔多人关进小屋不停地制作小金鱼时的心态相仿吗?其中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明知无所为偏要为之的现代精神。

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在本质上与马孔多人、原始古人以及拉美人的生存处境相一致之处,从超现实的意义上讲,不正是一种历史的大循环吗?所以,《百年孤独》的时间循环结构,从象征隐喻的层次上看,表现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大陆的现实矛盾,传达出作者对拉美深层民族精神与心理的开掘与把握,以及对人类原始意识和情感经验的体悟,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和人类命运深深的关切与痛苦的思索。

活动二: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或让人感动,或引人深思,或逗人发笑……试着从中采撷一二,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说。
[活动指导]
参考本单元写作任务模块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