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2.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1.文化传承: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学习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2.思维发展:学习场面及细节描写的作用,赏析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思维提升:归纳回忆录的写法。
核 心 素 养
学习任务2
课后拓展?素材积累和美文品鉴
合格考达标练
学习任务1
高考提升练
学习任务3
学习任务1 长征意义,场面描写
(长征胜利万岁)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预习·整合研习资源
积累卡片
一、积累近义词语
1.休整·修整
“休整”的意思是
休息整顿,一般用
于军队或者两人以
上的团体。对主体有所要求,它不适宜用在个人身上。“修整”指修理、修剪、整理,多用于物品。
即学即练 ①19日,经过一夜鏖战的某旅官兵来不及_______,又立即投入新一轮的救灾工作之中。
②从更换路灯、_______路面,到清理排水沟、救助流浪动物,市民可以通过网站、电话、应用软件等多种渠道提出需求。
休整
修整
2.遵照·依照·按照
同:均有依照的意思。
异:“遵照”,含有敬意,一般是下级对上级。“依照”,对着实际存在的参照物来做。“按照”一般多用于有详细条文规定的语句。
即学即练 ③1938年12月周恩来到达重庆之后,________毛泽东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指示,广泛接触工商界爱国民主人士,开展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教育工作。
④通过这次会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________“一国两制”的原则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⑤在车辆行驶时,要_______引导指示标志,提前做好车道选择。
遵照
按照
依照
二、积累成语
1.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零八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筹帷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身不由己: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的河流和高山。形容长途跋涉中的艰难险阻。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
×
√
√
√
×
×
三、积累文体知识
具有文献价值的文体——回忆录
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开国上将——杨成武
相关知识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荣誉。
杨成武将军晚年笔耕不辍,写过回忆录《忆长征》《新的使命》《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敌后抗战》《杨成武回忆录》等,这些著作既是革命战争时期宝贵的历史资料,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战略性转移,艰难的旅程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这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杨成武将军在晚年回顾了长征的整个过程,写下了回忆录。本文节选部分是杨成武将军回忆长征结束前吴起镇会师及期间的战斗情形和毛泽东主席对长征胜利意义的总结。
探究·构建研习任务
把握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1.阅读课文第1段到“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战士们来到吴起镇,为什么表现得很兴奋、很激动?
提示:①红军战士越过万水千山,经过无数次惨烈的战斗,忍受了巨大的困难,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②吴起镇是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
任务一
(2)课文介绍吴起镇的来历,有何作用?
提示:①介绍吴起镇的来历,增强地方的历史底蕴,说明这是一个古老的城镇。②吴起镇古迹无存,而只说其是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指出了吴起镇在革命中的地位。
2.阅读课文“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到“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回答:吴起镇战斗具有怎样的意义?
提示:①保卫了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成果。②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③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3.阅读吴起镇大会相关内容,分析:毛主席是如何评价长征的?
提示:①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②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③长征是播种机,散布了革命的种子。
学习描写
1.文中有两次对天气的描写,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衬托了红军指战员喜悦的心情。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结束了长征,表达了指战员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任务二
2. 阅读全文,找出场面描写的内容,并完成下表。
本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和吴起镇会议的相关情况,宣告了长征的胜利,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自豪感。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结构图示
(1)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在吴起镇的战斗和在吴起镇召开会议的情景,脉络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2)生动的场面描写。
文章大量运用了场面描写,既有红军初到吴起镇时的喜悦、兴奋的描写,也有对吴起镇战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对吴起镇会议中毛主席讲话和战士们的热烈反应的描写,这些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渲染了热烈的气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写作特色
学习任务2
学习叙述方式、线索和文章内涵
(大战中的插曲)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人间水长东
韩 磊
吹动少年梦,重洋万里挥泪送。山河苦难重,烽火旌旗红。
戎马击长空,太行千仞雷霆动。东方醒巨龙,大道晨曦中。
霜发染北风,戈壁万里云烟起,神州傲苍穹。
春归燕相送,人间水长东。大漠青山两相望,苍茫知劲松。
【赏析】 这是电视剧《聂荣臻》的片尾曲歌词。歌词描写了少年聂荣臻远涉万里重洋求学,在山河遭难之时扛起红旗抗击敌寇、戎马倥偬、傲视苍穹的一生,表达了对聂帅一生的赞誉。
预习·整合研习资源
积累卡片
一、积累近义词
1.安置·安顿
同:都是动词,表示通过适当处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异:“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一个适宜的处所。“安顿”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
即学即练 ①财政部、应急管理部根据地方请求,紧急向安徽省拨付3亿元中央救灾资金,支持帮助分洪区做好群众______救助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等救灾工作。
②找个地方______下来,今后的生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安置
安顿
2.忽略·忽视
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忽视的程度要大于忽略,忽视带有感彩,忽略是指真的是无意。
即学即练 ③家庭暴力不该因隐蔽而被________,而且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其内部的语言暴力所产生的影响很难说不会外溢到私域之外的公共空间。
④凡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________的一些段落都用星号标明。
忽视
忽略
即学即练 ⑤他在青年时期,做了玄宗的侍卫,在城市中____________,仗着帝王的权势,官吏不敢抓捕他。
⑥反动统治阶级巧立名目,在治水、导淮等幌子下____________,中饱私囊。
横行霸道
横征暴敛
二、积累成语
1.刀光剑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苦伶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龙去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热情洋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化干戈为玉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兵戎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本指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现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
×
×
√
√
开国元帅聂荣臻
相关知识
聂荣臻(小名聂双全,1899—1992),字福骈,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火海之中救孤女
1940年8月20日,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发起了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百团大战”。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中,忽然半倒塌的日式房子里传来凄厉的呼救声和婴儿的哭喊声。三团一营的两名机枪手,毫不犹豫地冲进烈火中,背出了两个小姑娘和她们奄奄一息的父亲——她们的母亲已被本国军队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
虽然战士们拿出了当时奇缺的急救包抢救,但两个孩子的父亲——东王舍车站日本副站长加藤清利终因伤势过重,死在了八路军前线的包扎所里。两个孩子成了孤女!
聂荣臻司令员听说后,下令将两个日本小姑娘接到司令部所在地——井陉县洪河漕村,派人给她们检查身体,还叫警卫员买来糖果等食品,后专门派人将她们送还到日本兵营。
聂荣臻元帅晚年,撰写了《聂荣臻回忆录》,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时期。《大战中的插曲》就选自这本书,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聂帅救日本孤女的事迹。
探究·构建研习任务
理清倒叙的作用及叙事线索
1.阅读文章开头,分析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自然引入下面的回忆,激发读者的兴趣。
任务一
2.阅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情节并分析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提示:情节概括: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姑娘—悉心照料孤女—送日本孤女到石家庄日军处以便回国—给日本官兵写信—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帅并表示感谢。
情节展开:本文围绕救助日本小姑娘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件事的意义、影响展开故事情节。
3.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使用这一线索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篇回忆录以“救助美穗子”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叙述了美穗子被救、被送回日本、来华访问等故事。这条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很好地表达了革命人道主义及中日友好这一主旨。
理解文章的内涵
1.本文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有何用意?文章直接引用信件原文有着怎样的效果?
提示:用意:不失时机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涉及军心问题。日军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决不伤害日本的儿童。向日军表明我们八路军的政策态度,坚守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宽待俘虏。
效果:①引用信件原文,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既彰显了八路军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又通过事实对比,对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残暴罪行进行揭露和控诉,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任务二
2.八路军救助美穗子这件事,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①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赞扬、感谢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对过去犯下的罪行表示抱歉。②美穗子一家亲自来华表示感谢,并带来了北海道渔民的礼物。③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3.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为什么称聂将军为“活菩萨”?
提示:①聂将军救出两个日本孤女,而此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②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孤女,有菩萨心肠和宽厚襟怀。③自从送走日本孤女后,聂将军还时时担心她们是否安全回国。④聂将军接见因感恩来中国探望的日本孤女,希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对日本人民有深厚情谊,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文章回忆了八路军救助战争中受害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姐妹,聂荣臻亲自给日本官兵写信,后来美穗子来华访问并对聂帅表示感谢的经过,表现了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态度和对八路军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赞扬。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结构图示
(1)运用倒叙手法。文章先写聂帅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迹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然后开始回顾这一事迹的来龙去脉,这样使回忆自然,也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2)线索明晰。文章以救助日本小姑娘为中心事件,通过救助孩子、送走孩子、孩子走后、几十年后来华访问等事件构成全文,让读者非常清晰地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写作特色
学习任务3 文化传承和技法归纳
探究革命文化的影响
1. 在旧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红军和八路军肩负使命,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探究《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带给了新时代的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任务一
提示:①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完成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都不能怀疑我们党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
②在旧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斗争残酷,但人性的美好和正义的良知从未缺席,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
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碎旧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让人民翻身得解放。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
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2.红军长征有何历史意义?结合历史,分组讨论,然后予以归纳。
提示:示例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优良作风。通过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剿灭红军”的企图,使红色基因广为传播,长征精神至今被广为传颂。
示例二:(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时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归纳回忆录的特点
比较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完成下表。
任务二
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大战中的插曲》一文围绕“美穗子被救”这一中心事件叙述了聂荣臻及八路军对美穗子的救助、爱护及安置,体现了高度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日本人民友好的态度。本文脉络清晰,叙事条理性强。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是高频考点之一。
任务三
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的顺序。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事情。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线索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往往立足于对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的考查。
知识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远处四散而去。这充满生机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好做了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典例剖析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的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到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漫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比去年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
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市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啊,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蹽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文中多次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指南】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线索
题干中的“羊群”“放羊人”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本题要求分析“羊群”“放羊人”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道线索作用分析题。
第二步:依据文本,分析作用
【答案】 ①结构上,“羊群”“放羊人”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②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1.设问方式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分析方法
(1)看标题法。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提示线索,有的文章标题包含线索的要素。例如,《忆读书》一文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方法归纳
(2)看高频词句法。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该词正是文章的线索。
(3)重“情”法。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例如,《风筝》一文中,风筝是文章的明线,而作者的自责和忏悔之情则是文章的暗线。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明×××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或上下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当堂巩固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的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乌有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贯穿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文章第二段“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是文章的中心句,据此可以确定本文叙述线索是“气味”。线索的一般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便于更好地表现文章内容。
课后拓展?素材积累和美文品鉴
长征与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
素材提炼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素材点金
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八十年前的长征是这样,八十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课外链接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请运用上述材料和立意,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
示例:归去来兮,斯人已去;长征往矣,精神不灭。长征精神穿越八十余年的时光,在我们当今时代,注入了鲜活而滚烫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隔着八十余年的时光回望红军,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穿着破旧绿色军大衣的他们,在资源极度匮乏、身体极为饥寒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住雪洞,吃树皮,出生入死,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常人无法想象的任务。
精彩运用
他们把草地当床,把树叶当被,与星空共寐。他们将儿女情长的喃喃细语,化作慷慨的誓言豪情!他们将风花雪月的凝望,化作铁骨铮铮的生死奋战!他们将身体的饥饿与寒冷,家人的关心与牵挂,青春的浪漫与柔情,都置于一旁,他们的心中,只有百姓的安宁与幸福。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的精神何其崇高!何其伟大!何其可贵!
长征往矣,但长征精神仍在我们心中。那是一股不畏艰难困苦、舍家为国、慷慨激进的精神,是中华之魂!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邱欣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
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美文赏读
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道,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红军不仅完成了长征,而且参与了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辈青年手中,我们就要向老红军学习,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磨炼我们战胜困难的品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了当年长征路上先烈英雄们对救国救民正义之战必胜的信心,这是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红色精神。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再也不需要向革命前辈们那样面对危险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不需要战胜困难的品质。很多青少年怕苦怕累,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社会上也出现了“巨婴”这一类人,甚至有的人已经成年,但仍然在“啃老”中。这告诫我们需要向当年的英雄们学习,练就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智慧。
弘扬浴血奋战、忘我牺牲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品格。长征途中时刻面临艰险,但是革命前辈们毫不畏惧,用鲜血和生命去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在前有大河汹涌、后有追兵虎视,且双方兵力、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灵活发挥运动战的特长,五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五千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离不开英雄们的浴血奋战,我们也需要时刻铭记。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会面对众多挑战和风险,我辈青年理当肩负时代使命,砥砺“风雨浸衣骨更硬”的顽强意志,激发“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奋进勇气。
弘扬坚定信念、披荆斩棘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长征路上,革命前辈们打了380余次恶仗,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爬过了“千山鸟飞绝”的雪山,越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之所以敢于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奋战直至胜利,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当前,我国许多领域都能赶上甚至走在世界前列,关键就在于拥有一批又一批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建设者、探索者。尽管我们还没进入社会,尚未参与社会建设,但必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同学们,让我们铭记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本文是一篇演讲稿,围绕长征精神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展开演讲。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由美国女记者的话引出全文论点,然后分别论述了“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磨炼我们战胜困难的品质”“弘扬浴血奋战、忘我牺牲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品格”“弘扬坚定信念、披荆斩棘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三个分论点,最后重申论点,结构严谨,中心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