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八年级
下
12.《诗经》二首
蒹葭
诗
经
二
首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12
《诗经》二首
蒹
葭
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基本知识。
2、在朗诵、背诵中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及主题。
3、品味诗歌赋、比、兴写法。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生于水边。
解题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此诗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朗读指导
自主学习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sùhuí
jī
chí
zhǐ
jiānjiā
xī
méi
sì
自主学习
二读,读懂文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河畔芦苇长得真茂盛呀,清晨的露水凝成白霜。我思慕的那个人呀,正在河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真茂密呀,清晨的露水珠儿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呀,正在河水对面的岸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顺流而下去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自主学习
二读,读懂文意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岸边芦苇长得真茂盛呀,清晨的露水珠儿还没晒干。我思慕的那个人呀,就在对面的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在水中陆地上。
自主学习
三读,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忧郁,惆怅,迷茫)
(2)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自主学习
抒发了一个年轻人因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与惆怅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读,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自主学习
三读,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三读,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道路“阻长”“阻跻”“阻右”
丛生茂密,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洁白、成霜、冰凉。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伊人“在水一方(湄、涘)”
“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踪迹漂浮,难以寻觅。
自主学习
三读,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全诗通过苍苍芦苇、露结的白霜、艰难的道路、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难觅的伊人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自主学习
三读,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忧郁缠绵,怅惘感伤。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他感到苦闷、感伤、忧郁。
一、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
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
①执著追求:
②历经艰险:
③求而不得:
④渴慕伊人:
合作探究
二、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有回旋三叠,反复歌咏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主人公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
合作探究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振和共鸣。
合作探究
四、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五、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合作探究
六、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
这也是重章叠句的方法。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苇,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着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合作探究
全诗三章
(1)用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的深沉的相思之情。
课堂小结
一、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
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可以说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拓展应用
在当下,值得我们苦苦追寻的是什么?
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也会向这个主人公一样不辞辛苦、百折不回吗?
深思:
一、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拓展应用
拓展运用
二、《关雎》《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关雎》
《蒹葭》
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