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 习 助 读
【认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了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他曾表示:“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年7月的一个静谧的月夜,作者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到清华园古井堂附近的荷塘小径散步,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瞬间领悟到了“独处的妙处”。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现实的扰乱、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的反映。《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迹的真实描摹。
【相关链接】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它往往借助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它分借景抒情、因物抒情、以事抒情几种。抒情散文的特点:(1)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即“文中有我,重在抒情”;(2)诗情画意;(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4)语言准确、简练、生动,音律优美。
知 识 积 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受用:享用;得益。
(2)一例:一概,一律。
(3)大意:文中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
(4)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约略 大约
辨析:两者都有“不准确地估计或推算”的意思,但适用的对象不同。“约略”,副词,大致,大概,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大约”,不十分精确的(数目),不很准确的估计,可以用在数字前面。
例句:①从以上几组数字,可以约略看出由IT支撑的“新经济”萌芽和演进的路线。
②我国是原料药出口大国,全世界大约40%的原料药来自中国。
(2)幽僻 偏僻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偏僻”的意思。“幽僻”侧重僻静;“偏僻”侧重远而不便。
例句:①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虽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沟,但一走上满是落叶的幽僻小道,我却感觉格外亲切。
②这里人烟稀少,是一个偏僻孤立的小镇。
(3)没精打采 萎靡不振
辨析:两者都有“没有精神,不振作”的意思,但是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没精打采”,程度轻,形容不高兴,不振作;“萎靡不振”,程度重,多用来形容人精神不振或意志消沉。
例句:①一位竖琴师为动物园的大猩猩演奏竖琴后发现,那些原本没精打采的大猩猩变得非常活跃。
②大凡做学生的,原要讲合群,原要讲尚武精神,不可萎靡不振。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 题 研 讨
【任务一】 分析文章内容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起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以排解不宁静。
2.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与平常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3.课文最后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优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平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4.阅读文本,看看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5.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有什么变化?作者是按照什么线索构思全文的?
参考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作者的心情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作者获得了暂时的愉悦,但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纵观全文,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笼罩全篇。
本文按照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照“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构思全文的,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任务二】 赏析语言,学习本文多种手法的运用
1.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月下小径的美,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参考答案: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有淡淡月光的今晚对比,突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的特点,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2.在第5段,作者选用一系列精妙的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2)写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样子,以动景写静景,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3)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突出了月光洁白柔和的特点。
(4)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展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第5段中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感受,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两者。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增添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4.怎样理解“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句话?
参考答案:“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体形象中的一点“陋处”,而“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比喻则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之感。这句话形象地体现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
课 堂 活 动
本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有人认为可以删掉,你认为这一段是保留好,还是删掉好?请说明理由。
提示:观点不唯一,但不管持何种观点,都应有理有据。可从《采莲赋》的内容与全文的关系、散文特点等角度说明理由。
整 合 建 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第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融入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作者笔下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柔和的月光以及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有了淡淡的喜悦;而这安宁毕竟是暂时的,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心中仍是淡淡的哀愁。
第二,静态与动态结合,把荷塘写“活”。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由“静”转入“动”。
第三,虚实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就是“虚”,对眼前景物特点的描绘就是“实”。如作者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
第四,调动各种感官写出景物特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了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素材挖掘】
●给心灵放假 生活中总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排解方法。朱自清选择了荷塘,选择了到自然中去看美景。他用优美的文笔将荷与月融合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一片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也给自己的情感营造了一个暂时的栖息场所。《荷塘月色》是一首别致的月光曲,是纤巧的心灵之手在自然美景的琴弦上弹出的天籁。透过它,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那颗敏感的心,那个多愁善感的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感悟自然,感悟人生 朱自清先生的笔端流淌过父子离别之泪,绽放过月色下的荷花,书写过光明的到来。他的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自然和忠诚。
●民族精神 毛泽东曾评价朱自清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之情,一直萦绕在朱自清的心头,他一直在为国家、为人民而呐喊斗争。《荷塘月色》一文同样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之情,这也是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A项,“处”在“独处”中应读“chǔ”;B项,“曲”应读“qū”;C项,“霎”应读“s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②“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此处不合语境。③“防不胜防”指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突如其来”。⑥“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此处不合句意。其余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春运开始了,腾空而起的航班带着牵挂穿过云朵,呼啸而过的列车满载乡愁纵横南北,乘风破浪的航船让思念跨越江海……
C.每次传统佳节到来之际,举国上下的庆祝活动就会见诸于各大报端。
D.随着近年来到德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加,马克思故居门前的留言簿上的中文留言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累计至今最少已达一万多条。
答案:B
解析:偷换主语,把“它的”改为“独具”;C项,成分赘余,“见诸于”中的“诸”是“之于”的意思,和“于”的意思重复,应删去“于”;D项,“累计至今最少已达一万多条”矛盾,可改为“累计已达一万多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朱自清的散文, , 。
, , , 。?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②⑤③①
答案:C
解析:②⑤句是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且煞尾字是仄声,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且煞尾是平声,“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明天,我和舍兄将要到千里之外的广州打工,前路渺茫,我的心里实在没有底。
B.今天是我校百年校庆的好日子,省、市级领导能莅临我校指导工作,我们对此深表感谢。
C.老王出国虽然已近十年,但他音容宛在,那熟悉的声音和容颜,每每让我心怀感念。
D.李老师能够来参加我的同学胡森的婚礼,让我颇感意外,他的到来,一定会让这里蓬荜生辉。
答案:B
解析:A项,“舍兄”表述错误,一般来说“家大舍小令外人”,“舍”要用在年龄和辈分小于自己的人身上,没有“舍兄”的说法;C项,“音容宛在”指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D项,“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在别人来到自己的居处时。
二、思考与探究
6.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运用了许多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茂盛,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叠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课下请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找出其中运用的叠词,并分析运用叠词的好处。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