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 习 助 读
【认识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写于1934年6月4日。其时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当时《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相关链接】
《且介亭杂文》收集了鲁迅1934年至1936年所作杂文,共三集。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因此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之情。“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知 识 积 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
(2)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
(3)自诩:自夸。
(4)冠冕: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7)勃然大怒:形容人大怒的样子。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未免 不免
辨析:两者都是副词。“未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强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
例句:①你的顾虑未免多了些。
②明明感到生活之“重”的人却要追逐“轻”的生活姿态,不免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2)故弄玄虚 弄虚作假
辨析:两者都有“使用一定的手法欺骗人”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多用在书面语中。“弄虚作假”,指耍花招儿,欺骗人。前者侧重“使人迷惑”,后者侧重“欺骗”。
例句:①鲁迅先生时常为民请命,对那些故弄玄虚、诓骗民众的御用文人进行无情的抨击。
②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在工作中弄虚作假。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 题 研 讨
【任务一】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行不通?
参考答案: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3.“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其要旨的?
参考答案:第2段提出“拿来”后,第5、6段再次提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4.文章最后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参考答案: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任务二】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作者要提倡“拿来主义”,为什么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
参考答案:近代的“闭关主义”导致了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2.作者以“大宅子”为例批判了三种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孱头——徘徊不敢走进——不敢继承;昏蛋——放火烧光——拒绝继承;废物——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
3.为了说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请根据喻体,写出本体,并指明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鸦片——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烟枪、烟灯、姨太太——糟粕——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课 堂 活 动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的结尾强调“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但鲁迅先生没有说“其次”应该怎样。结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谈谈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
提示:解答此题,可结合怎样“拿”和“拿什么”分析,也可结合“如何拿”理解。
整 合 建 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巧用比喻,浅易幽默
《拿来主义》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的典例。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这是鲁迅杂文突出的写作特点之一。文中的8、9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第8段中,作者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引出后面的若干比喻:“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等,比喻文化遗产和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在第9段中,作者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两段中的比
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和具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幽默风趣的语言、巧用比喻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使鲁迅的杂文机趣横生,让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
【素材挖掘】
●要有“拿来”的勇气 拿来主义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鼓励我们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无论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与技术,我们要勇于借鉴,敢于学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要有“辨别”的眼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拿来”后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在外来事物面前,我们不能做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更不能做全盘接受的“废物”。辨别,筛选,“师夷长技”,批判继承才是正确的态度。
●要有“批判”的精神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还是国外的文化技术,都有适合于古人、适合于外国人而未必符合我们当下需要的地方,能适用于今天的,能符合我们国情民情的,我们借鉴学习;有悖于我们的实际,有损我们的道德与情操的,我们要果断舍弃。
●要有“创新”的智慧 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对待外国文化,无论是对待古代工艺还是外国科技,我们“拿来”的目的不是储存,更不是展览,而是要为我所用,创造出新文化、新技术。没有“创新”的目的,任何学习都是徒有其表,任何借鉴都是装点门面。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与会佳宾”应为“与会嘉宾”;B项,“反躬自醒”应为“反躬自省”;D项,“吝啬”的“啬”应读“sè”。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① 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 烟枪和烟灯, ④ 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⑤ 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⑥ 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答案:B
解析:先疏通文段大意,再理清语句间的具体关系,然后根据语意和句间关系选填关联词语。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①“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应为“光明正大”。④“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复习资料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⑤“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与句意不符。其他几项使用正确。
4.将下列7个语句组成一段完整的话。(只填序号)
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
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
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
答案:⑦③①④⑥②⑤
解析:思考时注意先将关系密切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如②⑤是因果关系,①④是顺承关系,⑥与①④是阐释关系,⑦③是顺承关系。最后综合思考逻辑层次与事理,便能准确排列。
5.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这种推理的结构是:原因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应是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文章的推理过程。
参考答案: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理: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解析:本题重在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抓住作者先破后立的顺序和文中的关键句,依据所给的结构形式组织语言即可。
二、思考与探究
6.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40余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不断地从外国“拿来”一些东西。你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拿来”了什么?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经过挑选拿错的东西?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