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件(30张):第2单元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单元综合提升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件(30张):第2单元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单元综合提升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20: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呢?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可被赋予临时意义。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理解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需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一般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分析。
三、重要词句分类分析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句。
分析思路:①从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境。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会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2.解释说明核心概念的词句。
分析思路:①找准区间,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②锁定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概括。
3.含义特殊、表达深层意义的词句。
分析思路: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间。找出体现词语各层面意思的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深层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
4.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
分析思路: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句子、段落,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发现对需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句子、段落,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手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
张如安
①钟观光,中国教育会的重要成员,我国近代化学研究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②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十三年(1887),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③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④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从此,他“拈花惹草”,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⑤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⑦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粵,足迹遍及11个省区。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⑧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
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在北平留下的好几大箱书籍、资料后来又被国民党军队当作废物垫在碉堡里,使他的多年心血凝成的结晶毁于一旦,令人痛心疾首。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
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宁波岌岌可危。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民偕乐”,是一种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的爱国情怀,突破一己之成就、幸福,而追求惠泽广大民众的奉献精神。
体现:清朝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钟观光深感痛心;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他心伤国难。终身致力于科学研究,以科学之力强国强民。铺路修桥,以个人所有回馈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需要理解这一概念的表层含义:“与民偕乐”源自《孟子》的“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整合全文中的重要信息,结合钟观光的身份和经历,此处应指将自己的快乐同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联系这一概念出现的背景“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便不难确定其具体所指。至于其体现,从文中找出钟观光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奉献即可。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个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纯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独特的客家习俗、美味的客家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访途中,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为我们唱了两首山歌。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鼓,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据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居全国前列。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绵延十余公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与此同时,投资二十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天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那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细节。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词句。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想,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鸣。让我深感震撼的是,也正是在那段飞扬激荡的岁月里,在铜鼓,先后有七万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八千人。铜鼓,这块名副其实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令我感到凝重。
与浏阳张坊镇交界处的铜鼓县排埠镇月形湾,潭水碧绿,溪流淙淙,山上长满了翠竹、灌木与茅草。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丁抓住。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急中生智,
成功逃脱。后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夜,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史册的秋收起义,从而留下了一段为后人景仰乐道的传奇史话。时光带走了岁月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在铜鼓,我们采访的最后一项,是大沩山下永丰村的“精准扶贫”。据镇党委书记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栗、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置县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
C.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这篇文章以小见大,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2.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文中的插叙是对发生在铜鼓的真实历史的具体化描写,紧扣了题旨。作者如实地记载,是对历史的尊重。
(2)毛泽东的化险为夷离不开铜鼓人民的帮助,这段历史表现了铜鼓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3)插叙这段历史,有助于揭示“中国革命靠人民”的道理,进一步号召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
3.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凝固的历史”是指:①铜鼓历史悠久,传承着客家文化;②铜鼓作为革命圣地,有着令人难忘的红色历史。
(2)“流动的现实”是指:①铜鼓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②铜鼓在“旅游+扶贫”的致富道路上越走越好。
(3)作者希望我们更加关注铜鼓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将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