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势 知律 有道
——高考语文命题分析暨备考策略探讨
2020年高考试题之“新现象”
语文全国卷1,齐桓公、管仲、鲍叔,历史人物登上高考舞台,热点让路?
(2020年北京卷作文)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020年高考山东卷物理第18题答案
20年山东高考物理卷第18题,31个步骤,16分,而且还是字母运算。17题也是这样,14分、16个步骤,也是字母运算,且阅读字数达452字(含标点符号)。
关于20年高考全国卷1地理试题的网友议论
结论:
学校教考脱节十分严重?学生地理素养不符合高考要求?地理在大学是理科?
情景材料根本无法看懂,学术性太强,且有一定争议,题目比较偏
历史全国2卷讽刺冒名入学现实,以呼吁教育公平?
历史山东卷:山东试卷大题好多小论文式的试题,多如牛毛!!!
16.(古代中国的经济)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17.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史学理论)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19.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打败学生的不是难题,而是变化
目录/Contents
01
02
明势:高考命题的顶层设计
知律: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
有道:高考备考的有效策略
03
01
明势:高考命题的顶层设计
有效利用备考信息
Part 1
构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知识立意”开始转向“能力立意”
高考命题改革的路径节点
1.0
1977年,恢复高考
以考查陈述性知识为主
1978年,第五次课改
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1985年,高考标准化改革
2001年,第八次课改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017年,第九次课改
学科核心素养
2007年,开始使用高考课标卷
2015年,提出“一点四面”
探索考查三维目标的方式方法
2016年,提出高考评价体系
2017年,上海、浙江新高考
学科核心素养
新高考时代
高考评价体系与内容改革
一核四层四翼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19.12.19)
一核四层四翼
为什么考?
考什么?
怎么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2020年高考命题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
3.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二、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1.取材多样,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2.巧设情境,聚焦语
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3.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守正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1.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2.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
考平稳落地
四、稳字当头,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1.稳预期,符合学生对试题的期待;2.稳难度,利于学生正常发挥;3.稳情
绪,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
2021年高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考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的要求,赢得疫情防控和命题工作双胜利。
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务院高考内容改革专题会议精神,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在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在保持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上下功夫,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02
知律: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
(一)高考试题的内在品质
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
服务高校选拔人才 引导课堂教学
年份
试卷
内容
方向
2018年
全国卷1
《历史视阈中的诸子学》
传统文化
全国卷2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现代社会
全国卷3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现代社会
2019年
全国卷1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民族灵魂
全国卷2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前启后之成就》
传统文化
全国卷3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
2020年
全国卷1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传统文化
全国卷2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传统文化
全国卷3
《谈谈〈古文观止〉》
传统文化
新高考全国卷1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文化
一堂课:价值引领,无需讨论
2017年全国卷3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社生村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百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9年全国卷1论述类文本《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能力层级
选材
体裁
作者朝代
2017全国一
D鉴赏评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七律
宋-欧阳修
2017全国二
D鉴赏评价
《送子由使契丹》
七律
宋-苏轼
2017全国三
D鉴赏评价
《编集拙诗》
七律
唐-白居易
2018全国一
D鉴赏评价
《野歌》
七律
唐-李贺
2018全国二
D鉴赏评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七言古诗
宋-陆游
2018全国三
D鉴赏评价
《精卫祠》
七律
唐-王建
2019全国一
D鉴赏评价
《题许道宁画》(美育)
五律
宋-陈与义
2019全国二
D鉴赏评价
《投长沙裴侍郎》(德育)
七律
唐-杜荀鹤
2019全国三
D鉴赏评价
《插田歌》(劳动教育)
乐府诗
唐-刘禹锡
为什么2019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选材一反常态?
德育、美育、劳动教育
1.厚植家国情怀——为谁培养人
家国
情怀
时代特点
育人
功能
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Ⅰ卷实用类文本“新基建”;语言文字应用“中国航天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公布;
Ⅱ卷实用类文本“扶贫攻坚”,语言文字应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
Ⅲ卷语言文字应用“国资委关于武汉疫后重振的视频会议”;
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语用题“世界经济论坛”等都是国内国际大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以德化人: Ⅰ卷作文齐桓公包容、鲍叔识人,团结协作; Ⅲ卷诗歌《苦笋》,耿介正直、自我感悟;全国卷文言文传主分别选择的苏轼、王安中、彪之、左光斗都是能臣廉吏。
美育化人:篆刻、甲骨文、美术。
劳动育人: Ⅱ卷“匠人”, Ⅲ卷记忆里的光,默写《观刈麦》
健康励志:越野滑雪、噪声影响、有氧运动,食物的功能。
2. 文化浸润和价值引领——培养什么人
为国为民
接续奋斗
举国之力
团结自律
崇尚劳动
古典诗词
名句默写
诗歌鉴赏
论述文本
品德修养
优良传统
优秀文化
榜样人物
服务奉献
赵一曼、大禹、苏轼、王安中、彪之、魏征、左光斗、书匠老董、钟南山
民族脊梁
革命先烈
能臣廉吏
工匠医者
志愿服务
职业操守
互帮互助
无私奉献
3.激励青年奋斗——怎样培养人
讲述
奋斗
故事
激励
奋斗
精神
增强
奋斗
意识
大禹治水
五丁开山
商鞅变法
吴起改革
贾谊谏疏
苏轼施政
共同战疫
扶贫攻关
热爱劳动
青春接棒
强国有我
自律自强
共创未来
传承文化
汇聚力量
武汉长江大桥
港珠澳大桥
嫦娥四号登月
火星探测
抗疫战役
中国速度
中国制度
中国技术
中国精神
一把尺:试题的陌生化(服务选拔)
多则材料、非连续性文本、泛文本、应用性写作、同文语境、复杂情境、设问的反常态
《赵一曼女士》《理水》《到梨花屯去》《越野滑雪》《建水记》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18全国卷1)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有声电影》18全国卷2)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理水》19全国卷1)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20全国卷3)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20新高考全国卷1)
一面旗:对教学的引领性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选材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全国卷1)
教材对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谢答诗与和诗,强调交际性
《读史》(20全国卷2)
教材对接:《游褒禅山记》
批判精神、自我反思、理性认知
《苦笋》(20全国卷3)
教材对接:《谏太宗十思疏》 《锦瑟》
耿介高洁、自我感悟、成才之道
《赠别郑炼赴襄阳》(20新高考全国卷1)
教材对接:《登高》《蜀相》
人生送别、时代大潮、个人情感
(二)高考试题的技术特征
必备知识 真实情境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学科 素养
真实 情境
实际 问题
必备 知识
高考命题原则
1.以学科素养为测试宗旨
2.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
3.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
4.以必备知识为解决问题(关键能力)的工具
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的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景时,能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灵活运用语文科知识、能力与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整合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可以在高考特定情景中表现并进行评价的知识见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贯通的整体素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外显功能:阅读和表达
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是学习者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1.语言文字知识:古、现代汉语的字词句法;2.文学审美知识: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中外文化常识: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
必备知识
重视基础,融合知能素养
必备知识
题材载体
考点呈现
选材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自然科学等领域,聚焦时代热点,凸显时代主题
设置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模块,突出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凸显关键能力
语言:语音+词汇+语法
修辞:语感(经验+感悟)
逻辑:语境(思维规律)
语文知识
语法:组词造句的规律
语感:表达效果的感悟
语境: 逻辑思维的规律
语文知识
对不对?
好不好?
通不通?
文本特征
生动的人物
完整的情节
具体的环境
小说
形散神聚
意境深邃
富有文采
散文
矛盾冲突
语言丰富
时空限制
戏剧
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命题的三大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这一表述蕴含着两个特征:基础性,开放性。
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表述方式等。”课标这一表述可以从三个维度阐释:学习活动背景是“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学习活动类型是“语文实践活动”,学习活动特点是强调语言交际功能。
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课标这一表述同样包含三个要点:学习活动是“探究”,学习内容是“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学习目标是“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真实情境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社会生活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科认知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科认知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
2016年中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4.?为响应校团委“新春致敬子弟兵”的倡议,有位同学给边防战士写了一封慰问信。下面是信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来。
5. 今年是农历“猴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肖,也叫属相,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记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十二属相之说在东汉时已有记载.。在十二属相中,“猴”位列第九,即“申猴”。由于“猴”与“侯”同音……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对文中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评析:这道试题,用 “春节”这一真实情境串联了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考查的广度和密度都很大。我们可以看到这道题中涵盖了书法、对联、字词句、生肖、文化、文学常识、中华传统文化等各个知识和能力点,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但考查了语文素养外在的形——能力,还考查了语文素养内在的质——文化浸润,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
关键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6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途径。
信息性阅读
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文学性阅读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阅读能力
表达能力
语言策略与技能
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
要求为: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写作能力
要求为:熟悉各种实用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能按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选材要求:论述类文本篇幅在1000字左右;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社会科学类文本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都是选材的参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9分)
传统文化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995字
美育教育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080字
传统文化
谈谈<古文观止>
990字
传统和现代
历史地理学
1840字
1.题肢字数11—54字不等,视设题点而定,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增加。
2.综合力度加大,考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客观题设题特点:
设题指向:
全国123卷
第1题: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2题: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第3题:依据文本合理推断的能力
新高考全国卷1
第1题: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2题: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第3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
第4题:筛选信息、下定义
第5题:分析文章行文思路
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4.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5.…………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新高考全国卷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信息区域跨三段文字,需要分析印证以下概念和逻辑:
沿革地理发达的原因是学者要借助它来进行开展儒学研究?
成为专门的学问没有形成新的学科有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独立的学术空间等不等于独立学科体系和理论?
强加因果,沿革地理是治学的基本功,与儒家经典的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等是治学的基功之一,并非其发达的原因
成为专门学问,未形成新的学科,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不等于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新高考Ⅰ卷)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新高考模拟卷)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隐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考查方式的创新:因为结合了老高考论述性文本语料和实用性文本多则材料,所以这一题既有对论述类的逻辑推理能力考查的要求,又有对多则材料文本的筛选、比对信息能力考查的要求。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新高考全国卷1论述类文本主观题设题特点:
1.融入了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是考查更具综合性
2.对老高考试卷第2题考查论证的传承和发展
2.借鉴江苏往期高考论述类文本的设题方式
既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整合的能力,又考查了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借鉴了江苏往年高考论述类文本的命题形式,考查论证思路,符合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要求
(1)加强把握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意识。
高考论述文选材文体特征鲜明,文本逻辑严密,会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在当下的命题模式下,考生在阅读论述文时,务必增强把握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意识。
考生读一个段落时,要有意识地去理清段落(全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段落的论证方法。考生首先要找到表明段落(文章)观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段落(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然后再看作者用哪些论据来支撑观点,作者在提供论据时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再宏观上分析整个段落(全文)的论述思路,即先论说什么,再论说什么。弄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算初步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框架。
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2)在对照信息时,加强句式转换意识。
论述文在命制选择肢时,会对原文内容进行重组,而重组的重要手段即进行句式变换。经常涉及的句式有因果关系句、条件关系句、判断句等;有时候把修饰成分剥离,或把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再进行重组;有时候根据指示代词进行重组;有时候把没有必然关系的句子进行信息重组。所以,当考生遇到复句的逻辑关系相对复杂、修饰成分较多、有明显的指示代词时,要稍微留点心,在这些信息上多做比较。
(3)要加强理解意识,确定选择肢表意是否符合文意。
现在的高考论述文在命制选择肢,不是简单地对原文句子进行重组,而是体现出在综合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表述的特点。所以,考生在阅读文章时不能忽视理解关键句的含意,不能理解这些关键句的含意,不能在理解关键句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观点,则很难读懂文章,更不用说准确答题。
科普访谈
图表数据
新闻报道
调查报告
搜集、筛选整理、概括信息
材料侧重的方向,报道视角的异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材要求:以非连续性文本、多则材料组合为主,选材视野开阔,篇幅在1200字左右,体裁上以评述性新闻、调查报告、科普说明文为主,表达上以说明为主,兼及解说、比较等方法。把握时代脉搏,弘扬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导向要十分鲜明,要求素材的体裁丰富,构成要素相对复杂,而且关涉面广,能力点覆盖全面,这样可以为全面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留足空间。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新基建
国内新闻
国外评论
3段材料
1150字
扶贫攻坚
国内新闻
时事评论
4段材料
1100字
抗击疫情
新闻访谈
1130字
设题指向:
第1题:理解分析文本内容
第2题: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第3题:结合材料概括分析问题
设题点:
1.设计“关键词”,需依据文本对“关键词”进行分析验证
2.设计具体问题(“关键词”),从文中寻找支撑点
(20全国卷1)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材料一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材料二
……疲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断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加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地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信息区域跨二则材料三段文字,需要分析印证以下信息和逻辑:
新基建的概念和具体内容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的客观作用
有超前性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融合创新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基建的服务内容之一
客观上已经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投资未来,服务长远,当然有利
(20年全国卷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信息区域在第三则材料,需要对题肢的说法找出文中的对应点:
对找出长效机制的总体表述
哪个区域的何种举措
两项举措的表述正确吗?
对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总体表述
两项举措是分述之一
还有另外的举措,本题属于信息概括不全,以偏概全
(20年全国卷2) 6. 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信息区域在材料三、四,注意关键词:“工作内容”“共通之处”,筛选整合,避免遗漏和合并非同类信息。
“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两个省都以“茶”为主要产业,可见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 结合材料三、四“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净山地理标识”,两个省都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扶贫战略 具体做法
(1)聚焦社会热点现象,关注时代现实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科技发展新动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世界发展新动向、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因此我们备考阅读的重点不能离开火热的社会生活,当然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关照现实问题的思路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东西。
(2)阅读时要注意整体把握,从宏观上把握材料的共性和侧重。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材一般围绕一个主题选取几则材料,然后每则材料都选择一个不同的侧重点或视角,来说明一个热点现象。所以在阅读时要有宏观意识,采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来整合文章信息,感知整体文意。
(3)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意识。
复习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养成“读、审、标、比”的阅读习惯,尤其在“标”和“比”的环节下足功夫,此外还要指导同学们识别高考语文选择题的设题陷阱。心中了解设陷阱处,才可以避免掉进去。主观题答题时要注意对标标准答案,找出答题差距。
实用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选材要求: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选散文;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国籍含中外作家;时代以当代为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
体育题材
越野滑雪
外国
小说
1629字
职业道德
书匠(节选)
小说
1630字
生活体验
记忆里的光
散文
1560字
乡土人文
建水记
散文
1650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材:三年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体裁为小说8篇,散文2篇;小说占80%。
主题:乡土中国、世界(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精神、中国城市和乡村、人类文明)
作者:以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作品为主,近当代作品则选择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作品。
年份
卷类
作品
体裁
国别
时代
作者
主题
2018
全国Ⅰ
赵一曼女士
纪实小说
中国
当代
阿成
赞颂革命精神,表达对革命者的敬意
全国Ⅱ
有声电影
小说
中国
现代
老舍
揭示小市民对新生事物的无知、排斥和无所适从的心态
全国Ⅲ
微纪元(节选)
小说
中国
当代
刘慈欣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年份
卷类
作品
体裁
国别
时代
作者
主题
2019
全国Ⅰ
理水(节选)
小说
中国
近代
鲁迅
礼赞中国的脊梁
全国Ⅱ
小步舞
小说
法国
近现代
莫泊桑
表达了为增快工业化城市进度而放弃原有的精神家园的无奈
全国Ⅲ
到梨花屯去
小说
中国
当代
何士光
赞颂基层干部不忘初心,承担使命,为人民服务
年份
卷类
作品
体裁
国别
时代
作者
主题
2020
全国Ⅰ
越野滑雪
小说
美国
近现代
海明威
表现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
全国Ⅱ
书匠(节选)
小说
中国
当代
葛亮
礼赞匠人精神
全国Ⅲ
记忆里的光
散文
中国
当代
蒋子龙
表达了作者对新事物的向往,对土地、家乡的眷恋
新高考全国卷Ⅰ
建水记
散文
中国
当代
于坚
学会理解一座古城、一座建筑、一种仪式,如何安放、庇护人类的心灵。
年份
卷类
作品名
主观题1
考查角度
主观题2
考查角度
主观题3
考查角度
2015
全国Ⅰ
马兰花
作品结构
人物形象
探究
全国Ⅱ
塾师老汪
人物形象
语句意蕴
探究
2016
全国Ⅰ
锄
标题寓意
语言表达艺术
人物形象
主题
全国Ⅱ
战争
人物形象
作品结构
探究
全国Ⅲ
玻璃
作品结构
人物形象
探究
2017
全国Ⅰ
天嚣
作品结构
作品结构
探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两个阶段
(一)套路考查阶段
2015年-2017年全国卷小说阅读主观题命题一览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作品结构、人物形象几乎成为小说主观题必考的角度。人物形象考查次数占比达83%,作品结构考查占比达67%,两个角度都考查的占比达50%。那几年,一些试题研究者发现高考小说命题者走的就是“作品结构+人物形象+探究”的套路。
小说命题走上套路化道路,一方面说明小说文体特征鲜明,共性大。小说一般是写人叙事,既然是写人叙事,少不得要着力刻画人物,少不得要精巧设置情节,这样的小说一入眼,命题者自然会瞄准人物形象和作品结构两个重要命题点。
小说命题走上套路化道路,另一方面也说明命题者选材模式化、命题刻板化。如果预设要考查作品结构和人物形象,在选材时就会在这两方面倾斜,那些手法运用纯熟、主旨鲜明,但结构上不出彩,或人物形象刻画不够细腻的小说就会被排除在外。长此下去,高考在文学类文本欣赏,特别是小说方面的导向就会出问题。
小说命题走上套路化道路,还会误导师生进行选择性备考,不利于考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高考卷是高三师生备考的指挥棒。当师生明确了小说命题的套路,他们在复习时就会走捷径,重点复习作品结构、人物形象分析两个考点,简单复习其他考点,甚至把表现手法也一笔带过。如果这样,考生无法建立起完备的文学作品审美能力体系,其在解读文学作品方面就会存在多块能力短板。
有人会说,有些考点没放在主观题里考,但放在客观题里考了。客观题考查与主观题考查的难度是迥然不同的,所引起的重视度也迥然不同。就师生而言,主观题里的常考点,他们会高度重视;客观题里的考点没有那么清晰,不便于归纳和复习,他们自然不会重视。
年份
卷类
作品名
主观题1考查角度
主观题2考查角度
2018
全国Ⅰ
赵一曼女士
人物形象
作品结构
全国Ⅱ
有声电影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全国Ⅲ
微纪元(节选)
人物形象
探究
2019
全国Ⅰ
理水(节选)
表现手法
文体特征
全国Ⅱ
小步舞
表现手法
作品结构
全国Ⅲ
到梨花屯去
表现手法
作品结构
2020
全国Ⅰ
越野滑雪
语句意蕴
作品风格
全国Ⅱ
书匠(节选)
语句意蕴
人物形象
全国卷3
记忆里的光
叙述层次
谋篇布局
新高考全国卷1
建水记
叙述手法
行文线索
(二)因文设题,不拘一格阶段
由上表可见,直接考查人物形象的次数占比为50%,比前一阶段下降33%;直接考查作品结构的次数占比38%,比上一阶段下降31%;两个角度同时直接考查的次数占比为13%,比上一阶段下降37%。据此可见,小说命题套路的魔咒被打破。
①小说内涵丰富,与高考“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契合。相对于其他体裁的文本,小说能表现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能通过展现典型环境,刻画典型人物,展现时代风貌,而小说中的环境、人物等又能自成系统。可以说,一篇小说就是一个世界。高考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心灵成长。而小说对社会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对心灵的关注是深刻透辟的。
思考:为什么小说备受命题者青睐?
②小说表达技巧丰富,与高考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契合。小说以虚求实,相对于以实写实的散文,在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叙述视角等方面更自由、更大胆。如小说在结构上易于出彩,选择小说便能有效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又可分传奇小说、纪实小说、科幻小说等类别,不同类别的小说文体特征有别,选择某种典型类型的小说,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相对于散文,小说的创作意图往往具有隐蔽性,需要考生深入思考、探析,选择小说,可考查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③小说便于删节,与高考以有限的文本考查多层次能力的需求契合。散文、诗歌、戏剧整体性较强,要从中截取一部分命题,并非易事。而小说则不同。小说虽情节环环相扣,但某些情节可独立成篇。即使选材偏长,命题人根据命题需要,可删去无关紧要的文字,形成短小精悍、内容精彩、手法丰富、内涵深刻的文本。2018年全国Ⅲ卷的文学类文本即节选于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微纪元》,2020年全国Ⅱ卷的文学类文本即节选于葛亮的中篇小说《书匠》。
(2018全国卷3)文学类文本阅读
《微纪元》是作家刘慈欣一篇科幻小说。原文近14000字,删改后近1630字。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为亚洲首次获奖。《三体》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微纪元》直面人类的大灾难。作品主题宏大,想象瑰丽,艺术特色鲜明。高考试题中,科幻小说横空出世,给人极大震撼,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近一百多年来,科技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幻小说不能长期在高考试题中缺席。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幻小说需要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新的要素,这与当下提倡创新精神也是一致的。
群文阅读的命题尝试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 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 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
(八省市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1.多读
高考文学类文本主题一般比较含蓄,这大大增加了考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难度。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大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量。只有读得足够多,才能熟悉文学类文本常用的表达技巧、结构技巧等,才具备透过关键文字、情节迅速捕捉文本主题思想的能力。在文本方面要有所选择,以思想深刻、关注现实、文笔精良的小说为主。
2.精读
教师要重视训练考生精读文本。精读能提升考生阅读文本的专注度,有效提高考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对细节的分析能力。文学类文本的精彩部分往往会出主观题,分值较大,难度也相对偏大。平时积累了精读语段的经验,在应对高考题时便能提高阅读速度、解题效率。
3.多思多总结
考生面对文学类文本时,往往会碰到三大拦路虎:一是难以理解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含意);二是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是面对探究任务无从下手。对此,考生有必要寻找类题和类文,揣摩答题思路,弄清一类题的思考路径和答题技巧。
4.增强规范审题、答题意识
①考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拿到题目后,考生首先要读题,准确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②考生根据题目配分,估计题目要答出几点,提高得分几率。③根据信息区间,有效提取信息,整合若干点信息,形成答案雏形。 ④组织语言,根据设问要求答题,或先分析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析。答案要点明确,标明序号。
一、因文设题:提升阅读能力的要求
考点先行到主题先行的命题变化
考点先行 根据双向细目表
主题先行 随文设题
高考语文对能力考查命题的显著变化
语文试题双向细目表
《赵一曼女士》《理水》《到梨花屯去》《越野滑雪》《建水记》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18全国卷1)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有声电影》18全国卷2)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理水》19全国卷1)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20全国卷3)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历史地理学》)
(20新高考全国卷1)
主题先行的命题变化
二、据论找路: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
设问的变化:从事实层面到技巧层面的升级
事实层面: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技术层面: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是怎样具体塑造“老人”“硬
汉”形象的?
(2019年高考全国卷1)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事实层面: “中国脊梁”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分析。
技巧层面: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2020年高考全国卷1)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事实层面:请结合文章,说明“冰山”理论的特点。
技巧层面: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起
点
终
点
说明路径
结论已知,找出路径
三、选定角度:提升审题能力的要求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20全国卷3)
如何≠如何做到
此点如果审题不准,容易漏答
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时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四、联想定位:提升融入情境能力的要求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建议”部分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一点在高考全国卷123卷和新高考全国1卷的作文命题中体现非常明显,需要重点关注,一定要进入题目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
情境与命题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中国抗疫行动
特定的视角:距离与联系
切身体验:我、他人、国家
事实认证: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
深入思考: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文言文选材要求: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语言典范,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超过700字的偶尔出现。
诗歌鉴赏选材要求:以唐宋诗词为主,诗选律诗、绝句,熟悉的作者与不熟悉的作者均有。70%的作者是学生熟悉的。写景抒情,咏物抒怀,即事感怀,怀古感伤,隐逸,羁旅,思乡,书愤,励志等常见内容。名家非名作,名作非名家。
二、古诗文阅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古诗文阅读
(34分)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
文言文阅读(19分、20分)
能臣廉吏
《宋史》
600字
能臣廉吏
《宋史》
594字
能臣廉吏
《晋书》
583字
能臣廉吏
《明史》
600字
古代诗歌阅读(9分)
诗词酬唱
唐代
七言律诗
读史感悟
宋代
七言律诗
廉洁自持
宋代
七言古诗
时代送别
唐代
五言律诗
名句名篇默写(6分)
3诗
3文
1文2诗
1文2诗
写
什
么
传主是个什
么样的人,具
有什么样的性
格、品质、才
干
传主干了什么
事,有什么表现,结果怎样,作用如何,现时意义,后世影响
人生经历、遭遇,对人物的成长产生什么
样的影响
(一)文言文阅读
全国卷1( 《宋史·苏轼传》) (抗疫救灾)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全国卷3( 《晋书·王彪之传》 )(疫情背景)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020年全国卷1、卷3的选材
重大事件的小切口融入
文言文阅读设题指向:
1.文言文断句
2.识记、理解文化常识
3.文本内容概括分析
4.文言文翻译
5.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新高考全国卷1)
600字材料,选文不分段,无注释
断句、文化常识、文本分析综合、翻译;立足于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考查(读懂)
文言文断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9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答题指津:解题时,可采用两级排除法解题。第1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4个选项两两分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2步, 两级排除定答案。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文意、标志词、句子结构、借助修辞等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文言文断句:侧重于对文意的理解和对文体特点的把握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古代文化常识:(侧重与历史的勾连)
常见的考查角度: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本考点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答题指津:1.调动积累,认定错项。2.利用语境,巧妙排除。 3.剖析语素,分析结构。4.实在不会,遇生判对。
文言文分析综合:(谁,怎么样,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性格+才干)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能力+作为)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作为+际遇)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际遇+结果)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前一部分是概括,后一部分是分析,侧重与对传主性格、能力、治绩、际遇等内容的考查,错误点一般设在分析部分,曲解文意类。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文言文翻译:(综合考查实词和虚词,兼顾词语和句式 )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1.赋分点上兼顾词语和句式的考查,重点突出对词语的考查。
2.选取文意连贯性、整体性较好的一个或一组句子。
3.所选句子力免与文言文其他题目选项出现重合,避免题目间的相互提示,体现需翻译句子的独立性。这是命题高严谨度的表现,体现了命题者在语料丰富度和甄选组合上的统筹能力,也能精确地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各考点的掌握情况。
答题指津: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等)的地方。翻译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1.瞻前顾后,串通文意。2.圈点关键,字字落实、细细对译。3.明确句式,前后挪移。4.查缺补漏,补出省略。5. 遇到修辞,灵活变通。
侧重对文本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模式有以下几种:①文中某个细节出现的原因;②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人物言行体现人物怎样的想法、性格等;④作者对人物的行为等的评价。针对这样的考法,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某些细节的深层含义等。
答题误区警示:
1.审题不准,答非所问。如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有的考生只是简单概括;题干要求回答原因,有的考生却回答具体做法。
2.忽视语境,概括杂乱。该类题型的答案一定是在题干所说内容不远处的上下文,考生不能舍近求远。另外,有些考生因对文意理解不清,找不准对应答题区域,以致出现张冠李戴、概括杂乱乃至自相矛盾等问题。
3.思考不周,要点欠缺。比如,探寻事件成因,既要考虑其内因还要考虑其外因;分析某个情节的作用,先要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等几方面分析。
文言文分析综合(主观表述题):(侧重细节把握、原因分析 )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二)诗歌鉴赏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的“写什么”包含思想情感、具体意象、景象(画面)等。至于“怎么写”,就是如何通过意象怎么样地表达了思想感情。“写得怎么样”则是指表达效果,即诗歌设问中的“作用”。三者通常是糅合在一起考查。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选材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全国卷1)
教材对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谢答诗与和诗,强调交际性
《读史》(20全国卷2)
教材对接:《游褒禅山记》
批判精神、自我反思、理性认知
《苦笋》(20全国卷3)
教材对接:《谏太宗十思疏》 《锦瑟》
耿介高洁、自我感悟、成才之道
《赠别郑炼赴襄阳》(20新高考全国卷1)
教材对接:《登高》《蜀相》
人生送别、时代大潮、个人情感
1.考查重点。主要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人物、景物、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考查角度会与课本教学要求相一致,而且注重课外和课内的衔接。
2.命题方式。①设题切入点一般较小。如2020年新全国高考卷1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常见。②创设开放性试题。如2020年全国卷Ⅱ考查诗歌阐述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切实联系学生的成长历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题型与赋分。近三年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在题型和分值上都比较固定,题型为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3分)和一道主观题(6分),分值共9分。客观选择题从读懂诗句基本内容到理解分析诗歌技法与特点,重视引导考生培养读懂古典诗词的能力。主观题既实现了对考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发展考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导向。但总体上难度有所降低。
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
(20年高考全国卷1)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年高考全国卷2)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年高考全国卷3)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除了卷1是一种规范的考查表述(基于稳定疫区考生情绪的考虑),其余几套卷均关注诗歌本身内容和考生的切身体验,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和迁移性。
(20高考全国卷1)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标题: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首联: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颔联: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颈联: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尾联: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关于诗歌的备考,除了把握其体裁特点、抒情方式、表达技巧、主要意象、鉴赏方法之外,尝试翻译诗歌是拉近和诗歌的距离、去除陌生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古诗文阅读能的要求: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从考查的范围来看,全国老高考以原《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义务教育阶段50篇,高中阶段14篇,共64篇)为准,十分明确。全国新高考以新课标推荐的72篇为准。以课内为主,涉及课外较少,一般来说高中阶段2篇,初中阶段1篇。
2.从考查的句子性质来看,一般有五种情况:(1)知名度高、常被引用的经典的名句;(2)蕴含哲理、易引发读者共鸣的句子;(3)形式优美、艺术性强的句子;(4)句意相对独立、有句末标点(易切分出来)的句子;(5)有易错字、能起到区分作用的句子。(6)与立德树人关联度高的句子,如2020年侧重考查有关美育、劳育、德育的语句,全国卷1考查《离骚》中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审美、全国卷3白居易《观刈麦》中对劳动场景的描写、新高考卷1《论语·先进》中对子路治理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的志向的描写等。
3.从考查的形式和赋分来看,近几年全国卷均采用情境式默写,即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句名篇”的分析或提示,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側重于对“名句名篇”内涵的考查。除 2017 年设2题赋 5分外,其余都设3题赋6分。
4.从考查的体裁来看,要求考生默写的篇目会涉及诗、词、文等,各地区的高考卷在命题时都会考虑到作品的年代,唐宋是“主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侧重以文化人、高度关联立德树人的任务)
名句名篇默写的几种命题方式
1.位置定位法。
部分名句填写的情境给出了所填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可根据提示检索原文,快速找到切入点,以此确定所填名句。
如:(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018·全国卷Ⅰ)
2.语境留意法。
命题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设计提示性的关键词语,引导考生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视线常被遮断。(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Ⅰ)
第一空,由上文“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的提示,可想到“中间多少行人泪”。第二空,由上文“北望故都”(“西北望长安”)和下文“视线常被遮断”的提示,可想到“可怜无数山”。
3.意义还原法。
某些名句填写的情境提示就是对名句的意义解释或翻译,我们把语句的意义或翻译还原到“古文”或诗句即可。也就是说,这些关键字词在题干中常常表现为其现代汉语的词义,做题时要善于由现代汉语联想到相关的文言字词。
如:《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2018·全国卷Ⅰ)
我们可以把情境提示中的“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还原为“温故而知新”,把“成为教师”还原为“可以为师矣”。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18年
全国Ⅰ卷
病句
连贯
成语
得体(启事修改)
图文转换
全国Ⅱ卷
连贯
成语
病句
得体(启事修改)
仿写
全国Ⅲ卷
成语
病句
连贯
得体(信件修改)
图文转换
2019年
全国Ⅰ卷
词语
连贯
病句
连贯(语句补写)
语段压缩
全国Ⅱ卷
连贯
标点符号
病句
连贯(语句补写)
语段压缩
全国Ⅲ卷
词语
连贯
病句
连贯(语句补写)
语段压缩
2020年
全国Ⅰ卷
成语
病句
标点符号
连贯(语句补写)
语段压缩
全国Ⅱ卷
词语
连贯
病句
连贯(语句补写)
语段压缩
全国Ⅲ卷
连贯
成语
病句
连贯(语句补写)
语段压缩
新高考Ⅰ卷
标点符号
修辞
句式表达
语病修改
语段压缩
语言文字应用题的考查,设置同文语境、复杂情境、综合考查,根据考点不同要求,甄选语料,尽可能做到高考“试验田”功能的最大化。
对必备知识的考查不可回避。字词句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根基,必备知识要覆盖全面。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不是考查断句和层次的基础功能,而是考查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基础性升华了的东西。
(20年新高考全国卷1)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日》。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对引号破折号、作用和效果的分析既注重对基础知识把握能力的考查又打通阅读和表达的界限,阅读和表达本身就不是割裂开的两部分,以技术性的思维考查学生写(表达)的能力,写的效果也传达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019年高考全国卷2)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1)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⑨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1)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来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1)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语言连贯的一贯考查体现出对逻辑思维的重视,符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要求,对语段压缩的考查体现对获取和提取信息的时代要求,且语料的选择体现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
八省市联考语言文字应用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 棋类的鼻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 60%~70%, ,营养、运动、睡眠、 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
四、写作
凸显
任务
驱动
引领应用写作
聚焦
热点
价值
强化
主体
意识
2020全国卷I古借讽今,请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成就大业;鲍叔牙那样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体现人生价值;管仲博学多才,恪尽职守,建立不朽的功勋。
全国卷III,要求考生绘制“自画像”,引导考生关注人生理想,关注个人成长,关注人生价值。
新高考全国卷1“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制度优势、中国底色、青年担当。
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发言稿、主持词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
作文命题在展示材料、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全面考查审题、表达、分析等综合能力。
(一)写什么
(二)怎么写
距离和联系
为自己画像
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制度
速度、底色
备考启示
作文主题:高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引领。纵观近些年全国卷作文题,无不体现高考价值引领的作用。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历史人物评说”,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提升品德修养;
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要求青年一代拓展视野,关注时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考查考生对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省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对照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我们几乎可以找到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立意方向,这也给新高三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引导方向。
关于高考作文文风的思考
网传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一、遣词造句
在写作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文从字顺”。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也说过:“句子是文章的骨干。必须一个个的句子都通顺、明白,全篇文章才能通顺、明白。一篇文章上有若干不通顺的句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篇好文章。”
比如第一段,先不谈对海德格尔和卡尔维诺的引用,只谈字词。这一段看下来,不少人应该对三个词印象颇深:嚆矢、滥觞、振翮。
问题来了,这三个词到底有没有必要?是掉书袋,人为造成阅读困难,还是精准老练、敢为人先?
“嚆矢”意为响箭,可代指先声。“先声”一词表意已足够明确,但没有“嚆矢”的词语力度。“嚆矢”则略显生僻,有掉书袋的嫌疑。
“滥觞”在三个词里算是不太生僻的,指事物发展的源头,一如河流之源能泛起酒杯,微小而有力。此句用“滥觞”其关隘在于整句话不太通顺。这里想表达的是家庭和社会传统所带来的的期望,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借鉴意义。少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读起来变成了“期望失去了借鉴意义”,有些词不达意、语句不通。
至于“振翮”,意为振翅高飞,有志向远大、积极向上之意。所谓“过早地振翮”指什么,不明就里,有表意不明之虞。
综上,所谓“必要”的考核标准,即精准性和表现力。但除此之外的词,大多都没有必要。文章可以文采斐然,但不能在冷静克制的表达与带有模糊浪漫色彩的文学写作之间反复横跳。要么通篇冷静克制的议论,要么抒情烂漫,得选一个遣词用句的尺标来配合行文。否则,这种用词的杂烩只能体现作者的驾驭能力不高,有强行拼贴之嫌。甚至为追求这种行文用词上的“陌生感”,从而营造一种带高级感的氛围,有些用词已经出了问题。
网评浙江卷满分作文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它被编在苏教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著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著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颟顸:糊涂而又马虎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颟顸的渊薮 可不可以换为 昏聩(糊涂)的境地?
二、引例用典
若说用词只是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那引例用典若出了问题,轻则大大增加了读者理解文意的难度,重则适得其反,证反了观点。何况本文论理部分不明显,不少地方都用典例带过。故这方面的水平,直接影响全文的成败。
这一点在引用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可以看出。首先,这篇小说在中国称不上是家喻户晓,甚至是鲜有听闻。因而,作者就有义务交代清楚,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思想。但作者并没有,仅在第四段中写了一句不痛不痒的故事情节,让人更加一头雾水。其次,《树上的男爵》这篇小说,实际上是隐喻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也就是说,这篇小说是宣扬个人主义的,所谓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与这篇高考作文作者想要强调的在社会中塑造自我超越性并不吻合。
再如作文第四段,“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韦伯之言”是什么?文中没有交代,大家也无从知晓。第六段,“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知道“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是什么含义。还有第五段引用尼采的“精神三阶段”的典故,恐怕也鲜有人知,作者也不言明,更何况后面的“‘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更加让人不明所以。
这些,其实无关个人的阅读量如何,也无关知道典故的多少,而在于作者并不讲清楚。因为这些名人、名言、名著、典故,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并不像“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罗生门”等词语那样都能理解。不管作者在行文中是否在刻意提高阅读门槛,这种方法都不可取,因为作为阅卷老师来说,可能大部分都会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给判个39分。
三、文体
简单来说,一篇用案例条分缕析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议论文,和一篇一味地堆砌华丽生僻的词汇然后一大堆漂亮的废话的议论文,到底哪个更受大家欢迎?恐怕还是前者。
浙江高考作文题的要求的第二条,就是“明确文体”。而这篇作文,如果说是议论文,我们很难找到论点,开头没有,中间没有,结尾也没有;论据则是生僻且未加言明的人物及名言;“立论(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过程也不明晰。所以很难说这是一篇议论文。
如果说这篇作文是哲理散文,那么散文的要求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这篇作文是做到了的。“神聚”则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三句平实易懂的话,为什么要用如此晦涩、如此难懂的语言来表述?大家都喜欢白居易的诗,为什么?因为读起来毫不费力,我们读完就能理解。有人说简洁易懂的文章很难做到有深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文章有深度是指思想有深度,能给人带来启发,而不是把文章写的艰涩,把各种术语都用进去而不加解释。这样只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门槛。用简单的词语也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而且有些感同身受的词语,还能勾起读者回忆,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一篇合格的散文所要拥有的态度。
四、评分与引导
高考阅卷组把这种丧失准确性和清晰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再次强化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高考作文要的高分,只能这样写,之后所有的考生都会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这对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现代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好好说话的文字工作者。把文字搞得复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唐宋为什么有古文运动?因为骈文把文字变成了一种高门槛的游戏,成了世家大族把持思想、堵绝小民上升通道的工具。民国为什么有白话文运动?因为文言文门槛过高,无法负担起传播信息的需求。
诚然,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对于这篇作文,比较认同著名作家马伯庸的评论: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
总体来讲,如何写作文是考生个人的自由。但是,还是要遵循最起码的写作规律。说轻了,抛去晦涩的词藻,这篇文章的思想在高中生层次还是出众的,只是走了歪路。说重了,这是一个有相当阅读量的考生的投机取巧之作,人为的制造阅读的障碍。
1.关注“两个一百年”
2021年是一个“历史时刻”“关键时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已经实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一个百年,广大考生可以说是见证者、体验者,而且即将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思考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作文备考重点 2021年热点(供参考)(22年待续)
2.关注“扶贫改革”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此外《大江大河》《山海情》等扶贫剧、改革剧得到了广大支持。考生需要关注这样的社会旋律与事件,关注身边脱贫致富踏上小康之路和响应改革开放创新奋斗的“他们”。
3.关注“红色经典”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红船精神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即“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考生可以关注一下文学史中“三红一创”等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中的革命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
4.关注“科技创新”
2020年“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但同时芯片等关键科技被“卡脖子”,“芯痛”不已,5G科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处于新的竞争激烈赛道。在贸易战升级、世界加剧撕裂、新的科技改革的当下,科技创新始终是国人尤其是青年学子需要关注的点。
5.关注“文化自信”
2021河南卫视春晚出圈,《唐宫夜宴》《白衣执甲》等展现传统文化新魅力的节目得到热评,扣合了“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提到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新与发展的经典案例,积累有关“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
6.关注“体育美育”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美育与体育,甚至有将其纳入中高考的试点讨论。体育、美育对塑造完整的精神人格、培育健全的人有重要意义,建议考生关注体育与美育这两个话题。
2020年新高考语文变化之处:
①从总体上来看,试卷的选择题与之前相比比重有所减少,主观题的比重增加,试卷由原来的22道题增加至23道题,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做题速度,否则可能出现无法完卷的可能。
②现代文阅读由原来的三篇文章调整为两篇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放到了一起进行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了散文随笔阅读。问答的方式也更加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能力。与过去相比,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古代诗文阅读的文言文阅读增加了问答题,意味着需要学生需要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弄清楚文章中人物的脉络。因此,这道题对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比之前要求更高。
诗歌阅读与之前保持一致。新高考的诗词考察比过去范围更广,要求学生背诵的诗词也更多,当然这也体现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要求我们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④语言文字应用的变化最大。选择题的比重减少,问答题的比重明显增加。破折号的作用,改写效果与原来效果的对比,修辞手法的分析,直接修改病句,对语段进行压缩都体现了对于学生语言功底更加深入的考查,这些题型更加能够考验一个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之前相比难度明显有上升趋势。
⑤作文考查的是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时代要求,即要关注国家发展变化,社会发展变化,不能够搞封闭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民生,体现了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0年虽然全国几套试卷的试题总体保持平稳,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新动向,如语言文字综合运用题出现纯虚词题、实用类文本中出现人物访谈等,结合山东模拟与山东新高考卷的变化,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新高考形式下,命题人会有新的命题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命题,是灵活多变、全面考查的;不是跳出全国卷的传统窠臼,另建一套固定模式。不管是哪个考点、哪类题型,未来的选材范围和考查形式都将向“变”的方向发展,高考中出现学生没有训练过的材料或者题型,可能会成为一种高考常态。当然,这种常态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要建立在保证高考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基础之上,建立在能够真正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之上。
2020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启示
03
有道:高考备考的有效策略
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
一、研究政策明方向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命题的指导思想
方向、思路、特点
备考的思路、方法
备考措施
训练题
中学教师
研究
高考
高考试题
党和国家政策
领导人讲话、教育方针
考试中心
高考研究的路径
(十五)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优化命题人员结构,加快题库建设,建立命题评估制度,提高命题质量。
六、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9〕29号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德智体美劳”代替“德智体美”,“劳动”重归(上世纪)教育核心,是对当前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思想的纠偏,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的具体表述,特别是“劳动模范”一词的加入,更是强调了劳动核心。所以歌颂劳动的文章仍然会出现在语文考试的选材中。
2.注意现代文阅读的选材范围,时间上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说从五四至今都可以;人物上由过去歌颂“英雄”扩展到歌颂“英雄模范”——英雄强调的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献身精神,模范强调的是在普通岗位上的自我奉献。
课标的修订与高考命题选材的联系
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评价的关系
语文水平四
对应高考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等级水平描述
分析17年新课程标准及20年修订版: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模范人物。
②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③注重选材时代性。
④理解多样文化,关注整本书阅读(中外名著)。
⑤关注科学与文化论著
⑥聚焦文化现象,形成思维成果。
⑦关注水平4的表述,此级别对应高考要求。
⑧试题在命制时,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⑨测试形式要创新,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分析部编语文教材:
①传统文化、革命文学、先进文化篇目增加(百合花 红烛 哦,香雪 探界者钟杨)
②主题活动类学习任务出现(家乡文化生活)
③整本书阅读任务出现(《乡土中国》)
④跨媒介类学习任务出现(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高考语文试卷为什么出现这类文本?
《赵一曼女士》《理水》《微纪元》《到梨花屯去》
《越野滑雪》《建水记》
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
《中国考试》杂志
《中国考试》以繁荣考试研究、推进考试改革、促进考试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反映中国国内外考试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中国国内外考试理论研究新动态、探讨考试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旗下的《中国考试》杂志信息
高考语文已经推出和拟推出的6种新题型
1.情境化的默写填空题:改变给出上句,要求考生填写下句的简单记忆性默写考查,设置一个可供考生理解、使用古诗文的情境,考生需要在理解情境的基础上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