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8.0《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8.0《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20: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个人与一座城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前夕,解放军重兵包围了北京城。一日,清华园的一位学者家里来了几位客人。来人说,他是受解放军围城部队派遣来请先生在北京地图上标出著名古迹。后来,这张地图被挂在了毛泽东西柏坡平津战役指挥所的墙壁上,他命令围城部队“不准炮轰这些建筑”。
这个做标记的人,就是梁思成。
1950年2月,梁思成与另外一位著名建筑家陈占祥提出,在旧北平城西侧新建新中国的政治心脏,用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然而,刚刚从封建帝王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人们恨不得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事物都捏的粉碎。最终,他的奔走呼号也没能使北京旧城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命运。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研究对象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究方向
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文体知识
1、说明对象;
2、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作假设);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学习的要点
它必须具备“三性”:小、科学性、创造性。
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平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
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开创者、设计者、保护者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
开创者
《中国建筑史》手稿
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
营造学社成员先后踏遍中国
15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
2000多件唐、宋、辽、金、元、
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
遗物,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
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28年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36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考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途中
林徽因测量佛光寺
林徽因测量龙门石窟
梁思成手绘
河北赵县安济桥
梁思成手绘
宋代山西榆次县永寿寺雨华宫剖面图
梁思成手绘稿·山西五台佛光大殿
梁思成手绘稿·山西蓟县独乐寺山门
设计者
主持了天坛祈年殿、故宫文渊阁修复工程。
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
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
梁思成夫妇登祈年殿测量
1947年,梁思成(前排右二)在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中国顾问时的工作照
保护者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6年,周恩来在中南海和梁思成(右二)等讨论科学规划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欣赏故宫短片《一分钟看遍故宫的春夏秋冬》,体会中国建筑之美。
文本研读

抱厦 墁 枋 檩 榫卯 穹隆
正音诵读

抱厦(shà):顾名思义,如同搂抱着正屋、厅堂,指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墁(màn):用砖、石等铺地面。
枋(fāng):方形的木柱。
檩(lǐn):柱上横木。
接榫(sǔn):是指把榫头和榫眼接起来,也用以比喻文章等作品的前后连贯、衔接。
榫卯:榫头和卯眼,利用凹凸方式相接。
理清文章脉络
一、(1-2) 总体归纳:
中国建筑体系的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二、(3-13) 分类介绍: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 归纳概括:
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和“词汇”);
四、(18-20) 最后提出: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空间与时间
西起葱岭……
空间上
3500年来……
时间上

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1.立体构成
2.平面布置
3.木质结构(梁架)
4.斗拱
5.举折、举架
6.屋顶
7.颜色
8.构件
9.材料
 
台基
房屋
屋 顶
一、立体构成
故宫太和殿
北京天坛
一个建筑群落由多所房子组成,左右呈轴线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空间。
二、平面布置
抱厦
庭院或天井
以后影壁逐步变为遮挡院中杂乱景物的墙面,同时还具有保密功能,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院内的物品和人的活动。
正门入口处的影壁是四合院中重要的装饰物。
由基座和壁身组成,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吉祥如意主题的书法或者绘画。
影壁的出现源于古人的迷信。古人认为夜晚游荡的孤魂野鬼闯进宅院会不吉利,在大门前建造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立柱
横梁
三、木材结构
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的凉亭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层层挑出,减少剪力,有装饰性。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
举架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在图中找出
立柱、横梁、斗拱和举架。
斗拱
举架
立柱
横梁
瓦面弯曲;当屋顶是四面坡时,屋顶的四角是翘起的;有壮丽的装饰性。
六、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七、颜色
构建露头。所有构件交接部分都露出并加工成装饰部分。
八、构件
屋脊上的装饰部分——脊吻
瓦当
门环
霸王拳
门窗
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九、建筑材料
石雕
木刻
砖雕
门枕石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六)~(九) 装饰特征
(一)~(二) 总体特征
(三)~(五 ) 结构特征
中国建筑特征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构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整体
局部
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体特征
特征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平面布局和结构方法。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文法”和“词汇”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
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文法——构件与构件之间……相互关系。
词汇——至于梁柱……构件和因素。
是什么(原文)
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指什么?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
“灵活性”,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
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个性。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如梁、柱、门、窗等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横额、对子
影壁、牌楼
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各民族建筑“可译性”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一种比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语言和文学可译性
建筑学可译性
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依据课文,填写下表。
罗马布拉曼提设计的的圆亭子和中国天坛皇穹宇
采用了布拉曼提设计理念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旺多姆圆柱

中国天安门前的华表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
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课后研讨
梁先生为什么痛哭?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举例子——如装饰部分。
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打比方——墙壁比喻成“帷幕”。
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
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
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下定义——举折、斗拱。
如何快速有效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总结段落大意。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
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①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