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品
味
易安
相思
之 愁
杜牧
阿房宫赋
解题
阿
房
宫
赋
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到秦亡仍未完工。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 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断流。”
品
味
易安
相思
之 愁
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文体知识
“赋”作为文学体裁,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注重铺陈,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赋的发展: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知人论世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晚唐著名文学家,擅长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世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具有词采清丽、情思豪爽的特点,刘熙载《艺概》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李商隐)诗深情绵邀。”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杜
牧
字
牧之
号
樊川居士
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这位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写作背景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品
味
易安
相思
之 愁
宝历元年
辞赋本色是谏书
正音诵读
阿房(? ) 骊山( ) 廊腰缦回( )
囷囷焉( )? 蜂房水涡( ) 不霁( )何虹
媵嫱( ) 梳晓鬟(? ) 明星荧荧( )
剽掠( ) 鼎铛玉石(? ) 金块珠砾( ) 逦迤( ) 锱铢(? ) 架梁之椽( ) 在庾( )之粟粒( ) 横槛(? ) 管弦呕(? )哑(? )?
ē páng
lí
màn
qūn
wō
jì
yìng qiáng
huán
yíng
piāo
chēng
lì
lǐ yǐ
zī zhū
chuán
yǔ
sù
jiàn
ōu
yā
第一部分(1、2段)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段)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一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出。
一:统一,数作动
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先声夺人。
概括了六国灭亡,写出了秦统一六国的不凡气概和强大声势。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工程的浩大。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覆压:覆盖 北/西:从北边/向西边,名作状
构:建造 走:通达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占地广,高度高。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wō),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高:高耸 啄:像鸟仰首啄物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相当于“然”“乎”
矗:矗立 落:居处,这里可翻译为“座”
转换视角,凌空俯视,
写出整个建筑群的雄伟气势、其结构的精美绝伦。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míng)迷,不知西东。
云/龙:出现云/出现龙
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以“卧”写桥,坐落水面的静态;以“行”写复道,横越空中的动态。一下一上,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出阿房宫结构的复杂与神奇。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阴晴冷暖等天气
暖与冷,两相对比,既写出阿房宫内的繁华,也写出背后隐藏着的凄凉。
开始有人物出现。
课文第一段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什么特点?
蜀山兀,阿房出
用材之多,人力之巨
覆压三百余里
面积之广
隔离天日
建筑之高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楼阁之密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宫室之多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排布之精巧
宏
伟
壮
丽
主要手法:
夸张
作者在第一段末尾提到“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何用意?
①前文所述多为建筑之外观。这一段文字深入建筑内部,指宫内处处轻歌曼舞,以歌舞之纷繁侧面衬托宫殿之众多;
②为第二段“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美女充盈秦国宫室预作铺垫。
第一段小结
总写部分,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细致描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殿内轻歌曼舞。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二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辇(niǎn):乘辇车,名词作状语。
朝、夜: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歌、弦:唱歌、奏乐,名词作动词。
交代了阿房宫中众多美人的由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后人,因国亡家破,皆被掳掠入秦。寄托盛衰兴亡之感。
互文的手法:朝夜歌弦。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明星:明亮的星光。
腻:形容词作名词,脂膏。
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的手法,写宫中美人晨妆的过程,语言华丽,极力铺陈,体现了赋的语言特色,生动地表现了阿房宫中美人之众,揭示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乍:突然,骤然。
杳:深远。
所之:所字结构,所前往的地方。之:到,往。
幸:君主宠爱。
运用夸张的手法,车轮声如雷滚动,可知宫人之众;车轮声不知去向,可见阿房宫占地之广。以一生未能见到秦始皇的宫女的经历反衬阿房宫中美女之多,突出秦始皇的荒淫无道,表达了作者对宫人的同情以及对秦始皇荒淫无道的谴责。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人冢
杜牧
尽是离宫院中衣,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死时。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收藏、经营、精英:都指收集的金玉珍宝。
输:运输,输送。
“剽掠”是金玉珍宝的来历,写出六国统治者的暴行。珍宝易主,则是由于六国灭亡,“输来其间”与前文“辇来于秦” 相呼应,一言物,一言人,只要国家灭亡,原本拥有的物和人,都将拱手送人。
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lì),弃掷逦迤(lǐ 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铛、石、块、砾:都是名词作动词。当作铁锅、当作石头、当作土块、当作石子。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节奏铿锵,用夸张的手法,写尽秦皇的穷奢极侈,挥霍无度。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宫女之众
珍宝之富
奢靡生活
阿房宫
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述其来源→写其数量→惜其靡费
六国→秦
六国→秦
秦之专横
1、2段小结
第二段
阿房宫
建筑之盛
宫
宫女之众
人
珍宝之富
物
奢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奈何:怎么,为什么。
锱铢(zī 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用反问的方法斥责秦朝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庾(yǔ):露天的谷仓。
帛缕:丝绸衣服上的纱线。
九土:九州。泛指全国。
六个排比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群的奢华、宫内生活的靡费,揭露出秦王朝的奢糜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益:更加。
写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失去民心,引发民怒。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拔,攻占。这里译为“被攻占”。
一:数量词,一把。
可怜:可惜。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节奏短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与开篇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秦的土崩瓦解、迅速灭亡,收束有力。“可怜”二字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孔尚任《桃花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曹雪芹《红楼梦·好了歌注》
百姓
皇帝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将心比心
以民为本
秦始皇
百姓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剥削百姓
引起民怨
独夫
百姓
对立
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残暴无道
失去人心
的统治者
前鉴不远
前鉴仅仅指秦之鉴吗?
?
?
四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灭、族:都是使动用法。使……灭亡、灭族。
使:假使。 爱:爱护。
引出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不暇:来不及。
哀:哀叹。
鉴:以……为鉴。名词意动。
讽谏唐敬宗李湛吸取历史教训,勿重蹈覆辙。
《阿房宫赋》第四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
①指出秦与六国灭亡咎在自身
使六国各爱其人……
②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各爱其人”
秦正是没有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才导致“悲恨相续”,走向灭亡,杜牧就是要告诫唐朝统治者一定要吸取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小结与回顾
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精致
极高
地广
美人多
珍宝足
由描写转为议论
阿房宫内的美人珍宝
秦王骄奢
化作焦土
戒奢爱民
借古
讽今
人民不满
铺采摛文
体物言志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杜牧同时代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评价说:“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
杜牧的文和人一样,都有着
①为国为民的深沉忧患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王佐之才: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的人才。
从《阿房宫赋》中反映出的杜牧形象:
②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文采
③敢于直击时弊的谏诤精神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