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3-16 11:0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2012年中考复习研讨
一、试题特点
与近两年相比,试题难度保持稳定,试题结构适度微调。
知识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知识点分布保持稳定。
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图文并茂,贴近学生,很多试题源于教材。
试题突出对实验探究教学的考查,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
二、关于复习的几点建议
1、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及正确表达能力。
电热器



两用
气筒
例、如图是探究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体压强变化的实验装置。此装置所用的仪器或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有:
图13
仪器或实验过程 物理知识
1
2
3
例、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甲所示,会看到正立______的_____(“实”或“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_____的_____(“实”或“虚”)像。
例1 自行车刹车时,压力越大就停得越快。用学过的物理解释:(1)_____;(2)_______。
例2 可以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摩擦力的:( )
A.自行车锁由于雨淋不好用,加润滑油
例 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远近反映出音叉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因此相互吸引或推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C、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采用控制钢尺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
D、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如图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变大
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从而使测力计受到的拉力变大
复习要求
二、关于复习的几点建议
2、在复习中,注意不要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完全割裂开复习,要将各部分知识在某些共同背景下不失时机地进行综合。
例、水加热的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的?_______。沸腾时会观察到_________,这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
例、 用绳子把一个铁锁悬挂起来。把铁锁拿近自己鼻子的位置A,稳定后松手,头不动。铁锁摆去又摆回来。由A经B向C运动的过程中,动能______,势能_______。经过一次摆动后铁锁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再次回到A位置,在摆动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________。
例 打夯时,夯锤被人高高抛起又下落,砸在工作面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夯锤上抛时,人做了功
B.夯锤下落时动能变大,势能变小
C.夯锤砸到地上,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由于工作面的阻碍,夯锤失去惯性,最终停下
E.根据工作面的凹陷情况判断,夯锤落到工作面时,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F.夯锤的下落是由于重力的
作用
二、关于复习的几点建议
2、在复习中,注意不要将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完全割裂开复习,要将各部分知识在某些共同背景下不失时机地进行综合。
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综合意识。
3、做题切忌“一贯制”,习题练习要像作战部署一样统筹规划。
4、复习的六字原则:
准确——落实——高效
二、关于复习的几点建议
关于复习的六字原则
准确
落实
高效
知识点要求掌握的深度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认识到学生是人,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人,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
提高准确、落实的效率;
45分钟课堂、课外(自习课+家庭复习)三个方面,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提高课堂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
8.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
C.燃放烟花 D.粉碎废纸
9.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
B.大多数铁矿石中的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强温室效应
D.太阳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
10.下列做法符合科学常识的是
A.与灯泡串联的开关安装在火线上
B.稀释浓硫酸时,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C.用金属容器盛装食物,放在微波炉中加热
D.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时,手不接触笔尾金属体
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都是绝缘体 B.有一定熔点的固体都是晶体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12.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做法进行的下列分析,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雨天汽车低速行驶,是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较大
B.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是由于二者反应降低肥效
C.用力向后划桨,船向前运动,是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用食醋除水垢,是由于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能与酸反应
1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14.从图5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
B.乙实验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丙实验利用杠杆提起砝码的过程中省力但费距离,说明使用机械可能省功
D.丁实验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
教材
next
15.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6.8℃
B.成年人的手掌厚度约为10 cm
C.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 kg
D.成年人脉搏跳动的时间间隔约为0.2 s
16.超市的购物小车被推开后,向前运动,最终停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对小车的推力越来越小
B.离开人手后的小车不受力的作用
C.刚离开手的小车相对于货架是运动的
D.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17.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炽灯仍然能发光 B.电动机仍然能转动
C.电饭锅仍然能煮饭 D.电熨斗仍然能熨衣服
18.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一组是
①汽车行驶时,司机系着安全带
②火车进站前,撤去动力,仍能进站
③上岸后的鸭子,振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
④比赛中,运动员将冰壶推出,冰壶在冰面上继续向前运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9.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图6所示为小明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实验
教材
next
20.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7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成倒立、放大
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
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21.在图8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在滑片P向右滑动过程中,各电表示数变化正确的是
A.A1、A3示数不变,A2、V示数变小
B.A1、V示数不变,A2、A3示数变大
C.A1、A2、V示数不变,A3示数变小
D.A2、V示数不变,A1示数变小,A3示数变大
实验
22.甲、乙两容器分别装有密度为ρ甲、ρ乙的液体。今有A、B两个实心小球,质量分别为mA、mB,体积分别为VA、VB密度分别为ρA、ρB。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A>ρB>ρ乙。,则
A.若VA=VB,将两球都放入甲容器中,静止时两球所受浮力相等
B.若VA=VB,将两球都放入乙容器中,静止时两球所受浮力之比为ρA:ρB
C.若mA=mB,将A、B两球分别放入乙、甲容器中,静止时两球所受浮力相等
D.若mA=mB,将A、B两球分别放入甲、乙容器中,静止时两球所受浮力之比为ρB:ρ乙
较难
答案
分析
返回特点
23.针对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及探究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为什么要使小车从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怎样的运动 回答: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机械能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
0.70
0.67
0.59
0.22
较难
实验
教材
next
24.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 请你在图10中用光学知识画图说明。若井中有水,井底青蛙的位置不变,由于__________________,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0.33
0.68
0.70
较难
next
教材
25.小明利用如图1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甲、乙两瓶中装有质量与初温相同的煤油,甲瓶中铜丝的电阻比乙瓶中镍铬合金丝的小。
(1)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
实验效果,小明选用煤油而不用水
做实验,主要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
高的快,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变化了10℃,镍铬合金丝消耗了3.5×10-3kW.h的电能,烧瓶中煤油的质量是_________kg。【已知c煤油=2.1×103J/(kg.℃),不计热损失】
0.51
0.24
0.69
较难
实验
26.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_。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4 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______m。
0.83
0.84
0.77
0.88
较易
27.201 1年3月1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冷却系统的故障,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___________ (选填“裂变”或“聚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
(2)下面是核能发电中能量转化的过程,请将其补充完整。
(3)“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请你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28.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 做如图12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
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_______。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
0.52
0.72
0.67
0.93
较易
32.身边处处有物理。参照事例将表格补充完整。
所选器材 主要实验过程和观察的现象 研究的物理问题
示例 空饮料瓶、水、锥子 用锥子在饮料瓶的不同高度处扎几个小孔,将水倒入瓶中。观察水流射出的远近 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1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电池、导线、小磁针    
0.79
0.73
实验
实验探究题
0.43
0.37
0.78
0.46
0.61
0.74
较难
实验
解析
0.84
0.76
0.88
0.69
0.78
0.09
较难
实验
实验设
计分析
较易
37.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31.8 t、密度为2.65×103kg/m3,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如图19所示),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2.12 m2。已知砖的密度为2.05×103kg/m3,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g取10 N/kg)
求:(1)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2)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0.46
0.76
0.78
0.61
38.图20是小明设计的调光电路图,他将粗细均匀的电阻丝AB通过 滑片P连入电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 V。闭合开关S后,滑片P从最左端A滑到最右端B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关系图像如图21所示。(电阻丝AB的阻值不随温度变化)
求:(1)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2)电阻丝AB的阻值;
(3)当AB连入电路的阻值
R1=2.5 Ω时,灯泡消
耗的功率为3.2 W,
此时灯丝的阻值为多少。
0.77
0.44
0.19
0.43
较难
解析
物理主观题难度分析
11年
0.62
0.58
0.51(0.61/0.43)
0.60
0.58
0.74
0.64(76.9)
题型 09年 10年
物理填空 0.71 0.77
物理实验 0.57 0.56
物理计算 0.48 0.54(0.58/0.48)
物理主观 0.60 0.62
理综主观
理综客观
市理综平均 0.606(72.7)0.62 ( 74.64 )


物理主观题难度分析
物理主观题(含综合题)总分值47分,其中:
较难题——难度系数低于0.4的试题有23.1、24.1、25.2、33.5、34.6、38.3,其分值占9分,占19.1%。
容易题——难度系数高于0.8的试题有26.1、26.3、26.4、27.3、34.1、34.3,其分值占6分,占12.8%。
中等题——难度系数位于0.4~0.8的试题占分值32分,占68.1%。
较难
返回特点
较易
近三年试题知识点分布情况
合计 力学 热学 光学 电学 声学 能源 科学探究
11年 71 28 8 5 22 4 4 1
10年 71 26.5 9 6 23.5 2 4
09年 69 24 10 5.5 20 4.5 1 4
项目




34小题创新设计电路错误剖析
设计意图关键在:首先保证灯泡正常发光(即UL=6V,并且其电压可测 );其次是,当UL=6V时能够通过测其它元件获知通过灯泡的电流。
(34小题)、图16是小明设计的测量一小灯泡额定功率的电路图。已知定值电阻R0=15 Ω,滑动变阻器R(20 Ω 1 A),电源电压为18 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 V、额定功率约为3 W。
(5)小明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红发现电流表已坏,她利用剩余器材和老师又给的两个开关S1、S2及导线,也完成了对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测量。请你在右侧的虚线框内画出小红完成实验设计的电路图。
34小题创新设计电路错误剖析
简评:原则上,能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但是,根据题已知条件R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源电压为18V,小灯泡电阻约为UL2/PL=12Ω。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特点,灯泡两端最小电压(18×12)/32=6.75V。
图1
34小题创新设计电路错误剖析
简评:原则上,能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而且在一些常见的资料中,该电路常出现。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电压表的“+”“-”接线柱需要调整,有些不符合设计意图。
图2
34小题创新设计电路错误剖析
简评:原则上,也能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但是不能确定灯泡何时正常发光,此时的电压不能测量。
图3
正确设计电路
创新设计电路试题剖析
08年35.小明为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阻值约为10 Ω),设计了图16所示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6V,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滑动变阻器标有“20 Ω 1A”字样。
(2)若电压表0~15V的量程损坏,为完成实验,请你使用原有器材重新设计一个串联电路,并将设计的电路图画在上面的虚线框内。
0.63
09年35.小明想测额定电压为2.5V,正常工作电流小于0.3A的小灯泡的电阻。
(1)图17是小明没有连接完的实物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补充完整。
(要求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2)连接好电路后,小明进行了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数据,请指出错误数据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次数 U/V I/A R/Ω
1 1.5 0.17
2 2.0 0.18
3 2.5 1.0
4 3 0.23
0.47
0.46
②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Ω。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想用原电路测量一段电阻丝Rx的阻值(约10Ω)。他用电阻丝替换了灯泡,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已损坏,将其拆除,不改变其他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小明也完成了实验。请简述实验步骤并写出计算Rx的最后表达式。(已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0)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Rx=______。
0.44
0.30
0.15
10年 3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②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③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 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个,三个定值电阻(5 Ω、10 Ω、15 Ω),两只滑动变阻器(20 Ω 2 A、50 Ω 1 A),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
(1)根据图15所示实物图在
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2)小明按图15正确连接电路后,
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
表指针超过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错误是 。
图15
+
-
0.6
3
A
3
V
15
0.82
0.52
(3)小明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电压的值如表一。分析数据可得出猜想 是正确的。
(4)小红在探究猜想③时,先将5 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并记下电流值;再分别改接10 Ω、15 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实验中,小红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
(5)小华在探究猜想③时,重新设计了电路,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3 V,得到了与表二相同的数据,也完成了实验探究。小华与小红的实验相比不同之处是: 。
【知识拓展】(1)小明实验时选择的是 Ω电阻。
(2)小红实验时选择的变阻器规格是_______。
电压U/V 1.2 1.6 2.0 2.4 2.8 电阻R/Ω 5 10 15
电流I/A 0.12 0.16 0.20 0.24 0.28 电流 I/A 0.30 0.15 0.10
0.82
0.56
0.28
0.79
0.48
表一
表二
创新设计电路试题剖析
1、试题背景主要为测灯泡的额定功率和测电阻,通常人为设置某一电流表或电压表出现故障,或者电表的某一量程毁坏,或者其它情景。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完成测量。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变化因素较复杂。
2、学生需要对电学各种元器件的特性熟悉。例如,滑动变阻器“20Ω 1A”、电流表和电压表等。⑴可以利用滑动变阻器的两端滑动,得到两个不同电阻值(0、20Ω)的接入状态;⑵电压表并联在电路的两个不同端口,(或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测出不同状态下的电流)。③有时可能会利用电源电压不变的原理。总之,能够灵活使用电表,连接电路。
3、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返回
试题源于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P41
人教版九年级P106
返回
试题源于教材
教科版8年级上P94
返回
试题源于教材
人教版8
上P38:
返回
试题源于教材
返回
人教版9年级P45
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谢谢大家!
yhqjys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