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明月,穿越上下五千年,进入浩如烟海的诗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咏月诗词俯拾皆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月是乡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对故国的思念;“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人生失意之悲;……无数名篇佳作,或描绘明月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诗人们虽有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更多的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而《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盖全唐”,状景抒情,情景交融,实乃千古绝唱之情、立体之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春江花月夜》,聆听到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学习目标
1.注重诵读,赏析本诗第三部分,品味本段的景物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句中包含的手法及情感。
3.明晰本诗的行文主线索及艺术风格。
问题导学
1.诵读第一二部分,并思考: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2.试分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包含的情感。
3.“鸿雁”、“鱼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本诗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其主线索是什么?
5.试评价本诗的艺术风格。
配乐诵读第三段,本段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第四章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片悠悠远去的白云,喻游子离家远去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游子青枫浦上无法忍受的离愁;“谁家”“何处”二句为为互文
,意为今夜何处、谁家的游子与思妇分别在扁舟、明月楼上互起相思?可怜那个少妇,孤独一人,寂寞清凄,久立楼台,望月思人,愁思满怀。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牵出了不止一家、不止一处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试分析“可怜楼上月徘徊,……捣衣砧上拂还来。”中包含的情感。
【答案示例】这几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多情的明月似乎也为思妇伤心、怜悯,徘徊着不忍离她而去,然而此举更增添了思妇的思念与愁怅:月色如水,洒在梳妆台、门帘和捣衣砧上,更惹思念情思,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思妇的愁思也就无休无止、无法排遣了。
点拨精讲
悠悠远去的白云,正如崔颢《黄鹤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渲染了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相思情愁。“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正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以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羁旅客愁,一种相思,牵出了不止一家、不止一处的两地离愁别恨,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可怜”四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月在浮云游动,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第四章赏析
第五章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第五章赏析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小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望月互相思念,彼此却听不到对方的音信。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于是突发奇想:她希望自己能化作一缕月光,溶入月光里,飞流到亲人身边。此句与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鱼龙”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此处采用运典手法。化用了“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鱼龙、鸿雁本是月下景物,此处成了互传音讯的载体:思妇希望委托鸿雁、鱼龙为自己捎信给远方的人。可惜善于长飞的鸿雁飞不出铺天盖地的月光;鱼儿也只能在跳跃中激起几个小水纹,无法将音讯传达天的另一方。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将思妇细腻的心理描写、无限愁思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
点拨精讲
一种思恋,两处闲愁。思妇与游子互相思念,却无法见面,欲传书信,却无法实现。思妇于是突发奇想:希望化身月光,照耀着对方,又希望委托鸿雁、鱼龙,为自己捎信给远方的亲人。可惜鸿雁飞不出铺天盖地的月华;鱼儿也只能在跳跃中激起几朵小水花,无法将音讯传达。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将思妇细腻的心理描写、无限愁思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
第五章赏析
第六章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妇因思成梦,梦中潭边闲步,只见纷谢繁花,春天已经逝去的一半,想到自己红颜将逝,可怜美好的青春韶华,就这样在无限的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眼前夜已将尽,月已西沉,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可怜两人碣石潇湘两处飞,天南海北。惟得无奈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有几个游子能趁月而归?明月余晖,带着悲欢离合的激荡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却情未了,更让人无穷回味!
思考:第三段中,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思妇与游子相思之情?
【答案示例】借助了白云、明月、高楼、鸿雁、落花、海雾、春梦、流水、斜月等意象来渲染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氛围,从而烘托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点拨精讲
点拨精讲
思考:纵观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其主线索是什么?
升起
月
高照
西斜
坠落
本诗题旨主要写了五个景物: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月为主线索,紧扣月下的春、江、花、夜,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江面
花林
夜晚
海雾
(一)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二)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三)大量采用手法。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徘徊”二字,一是月在浮云游动,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采用运典,化用了“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以浪漫主义手法,将思妇细腻的心理描写、无限愁思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
(四)想象奇特。愿逐月华流照君,愿借鸿雁、鱼龙传音信。
艺术特色
月之色----春江花月
月之思----宇宙人生
完
美
融
合
月之情----思妇游子
课堂小结
(景)
(理)
(情)
(2018?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中秋月(晏殊)
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①十轮: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十轮。②素娥:即嫦娥。后面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宫
思考:“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示例】描绘了一幅中秋梧桐明月图。作者通过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他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的情景。从而表达出了作者在中秋之夜,身在异乡,无法与亲人团圆的哀怨与忧愁的心境,及凄怆的游子心情。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