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1.2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难点:
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六、全文分析
1、为什么齐宣王一见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怎样回答的?
明确:
齐宣王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通过武力施行“霸道”,所以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讨教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途径和方式。孟子借口孔子的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
2、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真的没有听说过“齐桓、晋文之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你怎么理解?
明确:
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而是看透了齐宣王想施行“霸道”的企图。主张“仁政”和“王道”的孟子对此心知肚明,他不能助齐宣王实现图谋,因而避而不谈“霸道”,巧妙地引出“王道”话题,成功地为下文向齐宣王提出自己的“王道”主张打下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谈话艺术。
3、孟子为什么不正面谈王道,而谈“以羊易牛”的事情?
明确:
(1)以齐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兴趣。
(2)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3)借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4、面对齐宣王的自我解嘲,孟子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明确:
“彼恶知之”,先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2)再引导齐宣王思考“牛羊何择焉”,激发齐宣王的好奇心,引起他的困惑。
(3)“是乃仁术也”,最后进一步明确、肯定齐宣王的仁爱之心,将齐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并上升为“君子远庖厨”的普遍规律。
5、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时,为什么不直接一语道破,而故意从“吃”“穿”“看”“听”等方面去发问?
明确:
(1)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之前,孟子两次发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是齐宣王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为了扭转僵局,孟子不等齐宣王回答,就调转笔锋,另辟蹊径,提出“大欲”的问题。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成就霸业,但为了舒缓气氛,迎合齐宣王,就欲擒故纵,故意以口体目耳之娱来揣度连用五个句子构成排比,用筛除法,巧妙地引出立志兴国、图霸天下这个“大欲”,使齐宣王因受到恭维而在心理上感到快慰。这样既把孟子的议论推进了一步,又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使论辩得以顺利进行,形成文章的顿挫。
6、最后一段中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明确:
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实施养民、教民的施政纲领。这就必须做到“制民之产”发展生产,“谨庠序之教”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首先论说恒产与恒心的关系,说明百姓无恒产必然行为不轨,反对不“制民之产”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论说“明君制民之产”的标准并以此对比齐国现状,说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够知礼义。最后论说“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使百姓有养有教。
7、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一大难点。请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
(1)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亲身经历说起,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之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而且,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王说孟子是“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2)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齐宣王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與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铺平了道路。
(3)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积极地表示自己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要“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七、中心思想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保民而王”。
八、写作特点
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上看,纵横恣肆,似乎散漫无羁,而实际上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实际上是有的从侧面讲,有的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
2.巧设比喻,说理生动。
有人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是说《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表面上看所用比喻似乎是信手拈来,而实际上是事先有周密的准备,才使说理生动、精到。在本文的论述中,孟子使用了“以羊易牛”和“挟太山以超北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句式整齐,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形成这种气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言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表现在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陈述事理,质疑辩难,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照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
九、补充资料?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十、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布置作业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齐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既突出了思想,又増强了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读起来气势磅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
请运用排比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要求:既具有形式美,又能突出思想,250字左右。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这句话是说规矩既有(????),也有规范性。既然(????)了规矩,便要有规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规范的形式书写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共识。书写汉字,除了有形,????①????,这样才能形神兼备,这也是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特点。但在信息化时代,????②????,认为只要会写汉字,笔画顺序错误、书写随意,并无大碍。殊不知,这样的看法是忽视了汉字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独特文化魅力,行不具,则神必失。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汉字的“形”赋予其“神”更深厚的意蕴,因此????③????。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如果对每个汉字寻根潮源,其中的笔画都有示意,表形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因此,书写规范对识字、读文、释意这一认知系列而言非常重要。汉字本身就是天地万物变化莫测的(????)。汉字形体犹如自然物象,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长有扁,有正有斜,有断有连,有高有低……我们不可断章取义,破形断字。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实用性
竖立
历久弥新
观照
B.工具性
竖立
经久不衰
观照
C.工具性
树立
历久弥新
写照
D.实用性
树立
经久不衰
写照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更有利于中文学习。
B.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规范汉字书写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C.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书写汉字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又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D.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开头和叙述的主题,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D;
3.①还应有神②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③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
4.示例:(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
解析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题思路】第一空,“实用性”指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特性。“工具性”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第一空所在的句子是对前一句孟子的话的解释。“规矩”指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从本来的意思上讲,“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说没有规和矩就不能画成方和圆的图形,所以这里强调的是“规矩”的工具性,应选“工具性”。第二空,“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竖立”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事物,而语境中修饰的是抽象事物“规矩”,应选“树立”。第三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也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指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衰减。两者都含有“经历时间久”的意思,但“历久弥新”强调“弥新”,而“经久不衰”则强调“不衰”。联系第三空所在的句子可知,选“历久弥新”更合适。第四空,“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写照”指对事物的描写刻画。语境指对天地万物的刻画,应选“写照”。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题思路】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该是“有利于中文学习”在前,“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在后,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句子内容,“有助于.…”和“有利于……”的主语应该都是“规范汉字书写”,“规范汉字书写”应该移至“不仅”之前,据此可排除B项。C项,“不仅…….……”搭配不当。故选D。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题思路】第①处,横线前说的是“形”,横线后说“这样才能形神兼备”,由此可推知应填“还应有神”。第②处,根据横线后“认为只要会写汉字……”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总括性的句子,表达当今存在对汉字书写的误解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文现代人对规范书写汉字的误解,以及下文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可知,此处应填“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之类的观点句。
4.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9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学习目标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走进作者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孟子的基本思想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背景介绍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题目解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层次结构
为什么齐宣王一见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怎样回答的?
齐宣王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通过武力施行“霸道”,所以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讨教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途径和方式。孟子借口孔子的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
文本研究
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真的没有听说过“齐桓、晋文之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你怎么理解?
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而是看透了齐宣王想施行“霸道”的企图。主张“仁政”和“王道”的孟子对此心知肚明,他不能助齐宣王实现图谋,因而避而不谈“霸道”,巧妙地引出“王道”话题,成功地为下文向齐宣王提出自己的“王道”主张打下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谈话艺术。
文本研究
孟子为什么不正面谈王道,而谈“以羊易牛”的事情?
(1)以齐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兴趣。
(2)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3)借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文本研究
面对齐宣王的自我解嘲,孟子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1)“彼恶知之”,先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2)再引导齐宣王思考“牛羊何择焉”,激发齐宣王的好奇心,引起他的困惑。
(3)“是乃仁术也”,最后进一步明确、肯定齐宣王的仁爱之心,将齐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并上升为“君子远庖厨”的普遍规律。
文本研究
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时,为什么不直接一语道破,而故意从“吃”“穿”“看”“听”等方面去发问?
(1)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之前,孟子两次发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是齐宣王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为了扭转僵局,孟子不等齐宣王回答,就调转笔锋,另辟蹊径,提出“大欲”的问题。
文本研究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成就霸业,但为了舒缓气氛,迎合齐宣王,就欲擒故纵,故意以口体目耳之娱来揣度连用五个句子构成排比,用筛除法,巧妙地引出立志兴国、图霸天下这个“大欲”,使齐宣王因受到恭维而在心理上感到快慰。这样既把孟子的议论推进了一步,又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使论辩得以顺利进行,形成文章的顿挫。
文本研究
最后一段中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实施养民、教民的施政纲领。这就必须做到“制民之产”发展生产,“谨庠序之教”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首先论说恒产与恒心的关系,说明百姓无恒产必然行为不轨,反对不“制民之产”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论说“明君制民之产”的标准并以此对比齐国现状,说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够知礼义。最后论说“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使百姓有养有教。
文本研究
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一大难点。请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
文本研究
(1)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亲身经历说起,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之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而且,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王说孟子是“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文本研究
(2)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齐宣王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與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铺平了道路。
文本研究
(3)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积极地表示自己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要“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文本研究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保民而王”。
中心思想
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2.巧设比喻,说理生动。
3.句式整齐,气势充沛。
艺术特色
1.环环相扣,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上看,纵横恣肆,似乎散漫无羁,而实际上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实际上是有的从侧面讲,有的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
艺术特色
2.巧设比喻,说理生动。
有人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这是说《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表面上看所用比喻似乎是信手拈来,而实际上是事先有周密的准备,才使说理生动、精到。在本文的论述中,孟子使用了“以羊易牛”和“挟太山以超北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艺术特色
3.句式整齐,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形成这种气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言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表现在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陈述事理,质疑辩难,咄咄逼人,还多使用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照状态,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
艺术特色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同“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
5.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
文言知识
【通假字】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表示陈述)
7.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
9.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头发花白)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师说》)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正义)(《孟子》)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2.诚
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愚公移山》)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3.爱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爱莲说》)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4.盖
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项脊轩志》)
枝枝相覆盖(遮蔽,掩盖)(《孔雀东南飞》)
英才盖世(胜过,超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因为)(《出师表》)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5.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清楚、明白)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静夜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喜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
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7.吾悟,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一步。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危士臣(使……处于险境)
朝秦楚(使……朝见)
以一服八(使……臣服)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2.形容词作名词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
轻暖不足于体与(轻软暖和的衣服)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
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3.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爱)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4.名词作动词
刑于寡妻(做榜样)
然后从而刑之(处罚)
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权,然后知轻重(称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省略句
臣闻之胡屹曰(“之”后面省略介词“于”)
将以衅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及陷于罪(“陷于罪”前面省略主语“其”)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后面省略兼语“之”)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4.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应为“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
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应为“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应为“牛之何”)
何以异(应为“以何异”)
夫子之谓也(应为“谓夫子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应为“然则不举一羽”)
舆薪之不见(应为“不见舆薪”)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5.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
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6.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
文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解析:A项,名词作动词,种植;B项,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天下;C项,名词作动词,做榜样;D项,“王”是名词,大王。
D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无以,则王乎
为长者折枝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申之以孝悌之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
解析:A项,同“已”,停止/同“肢”,肢体。B项,同“型”,典范、榜样/同“盍”,何不。C项,同“途”,道路/不是通假字。D项,同“斑”/同“诉”,诉说。
课堂练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D
课堂练习
解析: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项。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应区别于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B、D两项中作选择。④①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D项。
课堂练习
4.请根据文意续写两个句子,保持与前文结构上的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宣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
课堂练习
答案:不能腐蚀你纯净的心灵;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不能压低你高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你仍然坚守一脉正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注意横线前句子的特点,即模仿“……不能……你……,纵使……,你仍然……”的形式来进行仿写。
课堂练习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