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教科书第64页例1,第65页课堂活动第1,4题,第67页练习十三第1,2,4题。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过程,积累发现、猜想、验证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探究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探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学具盒、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孩子们,请看(课件出示):屏幕上喜羊羊用积木在沙滩上留
下了这些痕迹,你能判断它们的形状吗? (课件显示把这些积木印在沙滩上的痕迹抽象为图形。)
教师:能举例说出在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方巾面是正方形。)
课件演示:黑板面和方巾面慢慢隐去,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 并闪烁过程。
教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基础,从学生年龄特点和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喜欢、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自然引入新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尤其是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从学生列举的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形象直观,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商定探究内容
教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大家想要知道的真多呀! 今天我们探究它们的特征,看看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好吗? (板书:边、角。)
探究长方形的特征(1)大胆猜想。
教师:孩子们,请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板书:4条边,4个角。)
教师: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大胆地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把学生的一些猜想记录到黑板上。)
学情预计1: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学情预计2:我猜它相对两条边相等、4个角相等。
学情预计3: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相等,4个角相等。
学情预计4:我猜它的上、下两条边就是对边相等,左、右对边相等,4个角相等。
学情预计5:我猜它的两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
教师:这么多猜想! 但是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啊! (2)启发思考。
教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想一想能验证吗? 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 (给学生商量的时间,再抽学生回答。)
学情预计:用“比一比”“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
[设计意图: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为此先让学生放飞思维,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纸的边和角,引起学生对“4条边、4个角”特点的关注,进行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验证猜想。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信封里都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小组操作。先组里讨论,想好用什么方法能找出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再做好分工,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小组合作、学具的使用等。
小组交流。
①认识边的特征。
教师:刚才孩子们讨论得这么热闹,想不想说给大家听听。我们先来说说长方形边的特征。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哪个小组先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
学情预计1:用“量一量”的方法,用直尺量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教师:能说出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吗? (板书:量一量。) 教师:哪些小组也用了量一量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和他们的一样
吗?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情预计2:用“折一折”的方法。
教师:怎么折的,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 (学生上前面来折,
提示学生注意折法。)
教师:哦,明白了,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这两条边完全重合,所以相等。那另两条边呢? 我们一起来折一折,这两条边也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也相等。真聪明,看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具有相对关系的两条边,我们可以叫它们是一组对边。
引导学生边指长方形的边,边说:这是一组对边,这是另一组对边。
教师: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教师: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也可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教师:指这两条是对边吗? 我们一般把这两条边称为邻边,那它们相等吗?
教师讲授: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宽”。
再次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和宽,问长方形有几个长,有几个
宽?
②认识角的特征。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那角呢? 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
学情预计:用“比一比”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
现了它的4个角都是直角。(学生上台演示。)
③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 等,4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为了把两组对边区分开, 较长的一组边就叫做长,较短的一组边叫宽。用折、剪、拼图形的方式,将学生活动和课件直观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所得知识更加形象化。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思考、活动、探索的环境。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试验结论,让学生用眼看一看;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由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均等的学习、参与机会,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整个探究过程,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探索正方形的特征(1)操作活动。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找到了长方形的特点,那正方形的特点又会是什么呢? 同桌猜一猜,说一说。然后再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结果。
学情预计1:我是用量的方法知道了正方形的4条边是相等的。
学情预计2:我用折的方法知道正方形4条边是相等的,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它的角,发现了它的4个角都是直角。(学生上台演示。)
学情预计3:我用比的方法,就是剪下或撕下4个角进行比,大小一样。
多媒体再演示一遍,让学生再次完整感受用直尺量、比的方法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强化“量”“折”“比”操作过程,并将学生活动和课件直观演示相结合,学生所得知识更加形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到自主学习、探索成功的喜悦。]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孩子们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宽不变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
汇报: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一样长的时候,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教师:这样看来,长方形还包含了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它们到底特殊在哪里?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呢?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从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中,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知识、拓展深化
基础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第1题。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 条边相等。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第65页的第4题,先让学生用牙签摆,再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4题。第4题说每条边填的理由是什么?
拓展应用(多媒体出示)
喜羊羊身后藏着1个正方形,一条边长是6cm,另外3条边长是多少?
喜羊羊身后还藏着1个长方形,长是7cm,宽是5cm,另外一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一群小动物身后藏着1个图形,一条边是9cm,它可能是什么图
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让学生运用发现的结论去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 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应用特征进行识别和判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开放性的练习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四、总结回顾,体验收获
教师:孩子们这节课学习愉快吗?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什么? 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 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操作,无论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 们都会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既是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 又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回顾,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自我评价, 既建立学生信心又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