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
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
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
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
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教师先讲解釉色,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再来看看其他时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
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3.举一反三,欣赏作品。
根据讨论归纳的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二彩罐》、《三彩骆驼载人俑》等作品。
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感受。
4.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
请各位同学用线描的形式、简短的文字记录你今天的感受好吗?
5.评价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一些唐三彩的讲解员,谁的解说又生动又有专业水平呢?
随意选取一些唐三彩作品,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解说。
既让学生表达感受,又可评价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唐代工艺的辉煌,下节课我们将在浩瀚历史长河里领略更多古代陶艺的魅力。(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中国古代陶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收集古代陶艺的资料。
(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件导入。
听一小段音乐:埙乐《楚歌》。
猜一猜,这段音乐是用什么古老乐器演奏的?“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乐器?(埙乐找寻方法:百度mp3搜索楚歌中国民族音乐在线)
2.纹饰观察。
给同学们看一些陶器,请你给它们的花纹取个名字,好吗?
(漩涡纹、席子纹、鱼网纹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彩陶装饰纹样。
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
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
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在古代陶器中,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3.科学与艺术。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①猜猜原始人为什么要把瓶底做成这样的尖底?②两侧的环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③瓶子的口子为什么这么小?
总结先人智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4.比较与欣赏。
欣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
调查、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识积累。
怎样做个小鉴赏家呢?
①仔细观察一件陶器,并认真做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
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陶瓷鉴赏标准。
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从历代陶瓷的款式来判断。
6.鉴赏小试。
①出示名家陶瓷图片,学生分组观赏,交流对陶瓷的认识、鉴赏。
(培养学生自鉴自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