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庖丁解牛
庄
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反复诵读,读准文章中的字音;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体会寓言的寓意;
4、了解写作特色。
学习目标
庄子,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将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称为“老庄哲学”。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却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
走进作者
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该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长于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走进作者
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汉初开始的。
从广义上来说,道家思想是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是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不如儒家和墨家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了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
相传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其家族本是楚王之后,吴起变法之后,庄子一家避乱迁至宋国蒙地,生活穷困潦倒。庄子自幼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中,物质生活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子那幼小的心灵已过早地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天资聪颖的庄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另外,因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庄子在耳濡目染中读了许多书。因此庄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辨,这是庄子成为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根本的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死亡的气息时时缠绕着生存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为了提醒人们要“贵生”“重生”,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便写下了这篇富有哲理的美文。
背景介绍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这个寓言故事是通过厨师丁分解牛的故事来谈养生的道理。它说明世上的事物不管有多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应对自如。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技艺的典型。
题目解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层次结构
把“解牛”改为“杀牛”“割牛”“宰牛”,好不好?为什么?
“杀”字平白无奇,而且让人觉得很残忍。割”字让人觉得庖丁动作笨拙,速度缓慢。“宰”字让人觉得解剖牛这一难事与“杀鸡”等小事一样,极其平凡简单,无技巧与奥妙可言。“解”字体现庖丁熟悉牛的结构。
文本研究
第一段是如何写庖丁解牛之“神”的?
(1)写解牛的动作。手、肩、足、膝并用,触、倚、履、踦相互配合,动作利落自如,协调潇洒,具有舞蹈化的特点。
(2)写解牛发出的声音。通过拟声词“砉”“騞”描写富有音乐美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写得出神入化。
文本研究
第二段中专门写文惠君话语的有何作用?
结构上:借文惠君的提问过渡到下文。
内容上: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展现了庖丁技艺的高超。
文本研究
重点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分析。
①层层推进。作者把庖丁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层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以神遇”的“道”。
②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来比喻养生之道。
③善用对比。庖丁与良庖、族庖对比,不同层次的厨师用刀情况不同,以此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文本研究
本文通过对庖丁的行动和语言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庖丁形象。试对其形象特点加以分析,并思考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形象特点:
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十分热爱,努力地钻研本职业的专业技术,达到极高的境界。
②善于总结规律,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使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③虽然有极高的水平,但不骄傲,对待工作仍十分认真、谨慎。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描写,来阐述养生之道。
文本研究
谈一谈你从《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中所获得的启示。
(1)庖丁的解牛之境界实在令人称道,但是这高超的技术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他不断刻苦实践和努力探索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懂得实践出真知,要反复实践,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遇到困难时,他谨慎小心,勇敢大胆地面对,因而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颗战胜困难的心。
(3)技能的娴熟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熟能生巧。
文本研究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中心思想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3.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艺术特色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解牛的动作,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合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庖丁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艺术特色
3.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等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声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声响,读起来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艺术特色
【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同“响”,响声)
2.技盖至此乎(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同“隙”,空隙)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割肢体)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免除)(《荆轲刺秦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师说》)
月既不解饮(能,会)(《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2.为
怵然为戒(作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视为止(介词,因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跟,同)(《桃花源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童趣》)
由也为之(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愿为小相焉(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2.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吾见其难为(古义:此处指很难下刀。今义:使人为难。)
4.因其固然(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5.虽然,每至于族(古义:尽管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良庖岁更刀(每年)
族庖月更刀(每月)
2.名词作动词
足之所履(踩)
3.形容词作名词
而刀刃者无厚(厚度)
4.形容词作动词
善刀而藏之(揩拭)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如土委地(“委”后省略“于”)
怵然为戒(“为”后省略“之”)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后均省略“之”)
2.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状语后置句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应为“其于游刃恢恢乎必有余地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应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4.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断)
文言知识
1.下列各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解析:D项,连词,表修饰。A、B、C三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D
课堂练习
2.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如土委地
C.视为止
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D
解析:A项,判断句。B项,省略句,在“委”后省略了“于”。C项,省略句,在“为”后省略了“之”。
课堂练习
B
3.对下列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以“触、倚、履、踦”四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其解牛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其技艺的高超。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引出庖丁对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日益精进。
D.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已达到极高妙的境界,他不是凭感官的知觉来解牛的,而是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的。
解析:“从正面表现了”错,应为“从侧面表现了”。
课堂练习
4.请以庄子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课堂练习
答案: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户。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时注意主题、修辞手法和结构模式的一致性。仔细分析例句可知,主题为“寂寞中作出伟大贡献”,修辞手法为“比喻”,结构模式为“转折”,由此结合庄子的事例仿写即可。
课堂练习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