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一单元6《芣苢》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一单元6《芣苢》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0 21: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6《芣苢》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B.《致云雀》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都是他的代表作。
2.
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
?
?
?
?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而思矣?
?
?
?
?
?
?
?
?
?
?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
?
?
?
?
?
?
自言本是京城女
D.而耻学于师?
?
?
?
?
?
?
?
?
?
?
?
?
?
?
学于余
3.
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
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
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贏得了德方的信任。
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
7.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_______________,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_______________,能够与世界各民族_______________,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特立独行
?
?
?
激浊扬清
?
?
?
并行不悖
B.特立独行
?
?
?
激浊扬清
?
?
?
并驾齐驱
C.抱残守缺
?
?
?
革故鼎新
?
?
?
并驾齐驱
D.抱残守缺
?
?
?
革故鼎新
?
?
?
并行不悖?
8.
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
A.欲收/新麦/继陈谷
B.三夜/阴霪/败场圃
C.多博/村酤/劳苦/辛
D.闭廪/归来/真了事
二、
古诗词鉴赏?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②博:求取。③酤: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采采芣苢,薄采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1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豉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空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2)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答】
B项,“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错误,雪莱是英国诗人。
2.
【答案】
D
【解答】
A项,乎:相当于“于”,比/介词,对。
B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项,言:发语词,无实义/动词,说。
D项,于:均为介词,向。
故选D。
3.
【答案】
B
【解答】
②句意为:一片一片摘下来。掇:拾取。
④句意为: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偿:补偿。
⑥句意为: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怜:赞扬。
故选B。
4.
【答案】
B
【解答】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
5.
【答案】
C
【解答】
A.成分残缺,“具有”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保密性好”后面加“的优点”;
B.语序不当,前面主语是“德国各方”,后面变成了“案例”,前后主语不一致,当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时,第一个分句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可把“尽管”移到句首;
C.正确;
D.搭配不当,“扩大”不能与“研究”搭配,可把“扩大”改为“加强”;
6.
【答案】
D
【解答】
段意: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通读语段,可知第一空应填的句子与“但”前面的语句为转折关系,故①句应为首句;
由⑤句中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及第三空后的句子可知第三空应填⑤句;
由③句内容与⑤句内容形成并列关系,可推知第二空应填③句;
②句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一句联系紧密,故第四空填②句;
④句是对⑤句的举例说明,可作为尾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③⑤②④。
7.
【答案】
C
【解答】
第一空,特立独行: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品德高尚。抱残守缺:意思是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根据语境,“抱残守缺”更恰当。
第二空,激浊扬清:原来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现在比喻发扬好的,去除坏的。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根据语境,“革故鼎新”更合适。
第三空,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根据语境,“并驾齐驱”更合适。
故选C。
8.
【答案】
C
【解答】
C项,“劳苦辛”为一个词,中间不断开,应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9.
【答案】
(1)C
(2)对外孙的感激,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欢乐。
【解答】
(1)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可知,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麦收劳动的艰辛和劳苦,侧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2)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写了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字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出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内心的满足,这两联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欢乐。
10.
【答案】
(1)B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答】
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
此句写的是应试的举子们都在认真地答题,奋笔疾书,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将这样的声音用春蚕吃桑叶的声音来描摹,形象生动而且非常地贴切。以动衬静,恰恰写出了考场的庄严安静肃穆。字里行间中也寄托了自己对应试举子殷切的希望,也相信此次考试必将为国家选拔出栋梁之才。
11.
【答案】
(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的景象。
【解答】
(1)“赋”: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
“比”: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一般称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明喻、隐喻、借喻。
“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
对照“赋比兴”之间的区别: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此物联想到彼物,这首诗都没有,只是叙述了采车前子的事,所以应是“赋”。
(2)“怎样具体表现”这样的问题,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技巧。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3)《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12.
【答案】
(1)A
(2)①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春景图。②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③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答】
(1)A项,“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的说法不当。诗中“先师”指孔子。前两句陈述孔子的遗训,即作为一个士人,应该以追求“道”为终极目标,不应该为贫穷而担忧,真正担忧的应是难以追求和实践的对“道”的要求。诗人立志躬耕,并非“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而是诗人觉得孔子的遗训可记而不可及,孔子的理想、精神难以企及,这也是诗人一种自谦的说法。
(2)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指孕育着新的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野,秀苗茁壮日日新。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
13.
【答案】
(1)D
(2)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解答】
D.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答案:(1)D(2)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