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1 17: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一篇篇展示多姿多彩童年生活的课文。《儿童诗两首》是这个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本课与“口语交际·习作”中说写童年趣事紧密结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儿童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儿童诗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五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儿童诗,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了解儿童诗的大意,能够感受到儿童诗的语言美,并掌握了学习儿童诗的方法;说陌生则是因为五年级学生缺少关注儿童诗这种语言形式的意识,较少主动思考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对儿童诗的写法了解得也不多。以上这些正是教师确定教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学生自己学,哪些内容需要教师重点指导的依据,也是确定这篇课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另外,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打字有一定速度,具备一定的网络互动以及在线操作能力。教师应基于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及数字教育资源,有效支持学生学习。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应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及课标精神,本课教学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引领,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把理解内容与体会情感、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2.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及写法,激发学生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3.学习选材,运用收集的写作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重点: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及写法,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难点:
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过程:
明确任务,课前预学
《儿童诗两首》预学单
班级: 姓名: 座号: 、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朗读录音上传到QQ群“朗读录音”共享包,认真听听其他同学的朗读并在QQ群中点评交流,通过问卷星评选“朗读之星”。
二、《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从内容上看有什么不同?
1.《我想》主要写了 ;
2.《童年的水墨画》主要写了 。
观看微课视频《走近儿童诗》,回答下面问题:
1.我知道儿童诗的特点有 、 、 、 。
说说你从《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的哪些诗句中感受到儿童诗的特点?(提示:把你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说清楚。)



四、童趣拾贝:
(一)童年有太多趣事值得我们回忆,有太多场景值得我们收藏,请你选取最有意思的一个镜头以图片、视频或文字的形式上传到QQ群“童趣拾贝”共享包中。
(二)打开Q群“童趣拾贝”共享包,把素材包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说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 指向明确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和有效的课前预学是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将学习任务单与微课进阶练习有效整合,设计本课预学单。第一题,学生在Q群展示朗读录音,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朗读教学。因为要晒录音,学生已从“要我读”中解放出来,化为“我要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了解诗歌的大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第三题,《走近儿童诗》的微课视频紧扣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儿童诗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微课学习自主感受文中两首儿童诗的特点,从而了解学情,便于课堂中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教学重点。第四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孩子收集写作素材上传到QQ群,并在浏览同学的素材中得到启发,迸发灵感,有助于课中突破“尝试写儿童诗”这一教学难点。预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了课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全面了解学情的平台。】
二、看图猜文,激趣导入
(一)看图猜文
1.同学们,老师想邀请你们做个“看图猜文”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请你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猜出课文的题目。敢挑战吗?
2.课件分别出示《比尾巴》、《植物妈妈有办法》、《我想》的课文插图,最后出示与《童年的水墨画》相符的三幅图,分别指名猜出课文的题目。
(二)了解组诗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是由三首诗组成的。(课件逐一出示三幅图)请学生根据图说说它是由哪三首诗组成。
(三)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学生齐读课题《9*儿童诗两首》
【设计意图:以学生乐于参与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熟悉的课文插图猜出已学过的儿童诗题目,宛如老朋友相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以三幅图片,直观形象地将组诗这一儿童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化难为易,润物无声。】
检测预习,初识童诗
(一)反馈朗读情况
1.展示学生课前提交到QQ群的朗读录音截图和互评朗读的截图,教师点评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2.纠正易错读音:
(1) “啊”的变音:啊”的变音确实比较难,但是读好它,能增加诗的韵味。请学们把 “啊”的读音标注在书上,再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 悠啊(wa)悠 飞啊(ya)飞 长啊(nga)长 望啊(nga)望) 指名带读。
(2)齐读字音易错的词语:风筝(zheng)扑腾(tēng)。
3. “朗读之星”现场展示:
(1)公布“问卷星”投票评选出的两位“朗读之星”。
(2)请“朗读之星”现场朗读一小节。
(3)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说说“朗读之星”读得好在哪里?
(二)检测微课学习情况
指名结合课前《走近儿童诗》的微课学习说说儿童诗的特点有哪些?(教师相机板书:童诗特点、语言精炼、想象丰富、巧用修辞、童真童趣。)
(三)了解课文选材
1.《我想》、《童年的水墨画》主要写了什么?
2.《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板书:趣事 街头阅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3. 诗人写这三件事时是像我们平时写记叙文那样,把起因、经过、结果都具体写下来吗?
预设:诗人只选取每件趣事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来写。(板书:镜头)
教师小结:《童年的水墨画》选材很独特,它以童年的趣事为素材,而且每一首诗选取一个地点,聚焦一个镜头,特别有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预学情况的检测,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对学情有了进一步了解,明确学生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真正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便于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四、感悟特点,学习表达
(一)小组合作,感悟童诗特点: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组诗《童年的水墨画》,想一想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儿童诗的什么特点?划出相关诗句,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紧扣课文重点、学生困惑,顺学而导,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儿童诗的特点,再次会文、品读童诗,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汇报特点,学习捕捉镜头:
在小组代表汇报《童年的水墨画》的特点时,教师相机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想象画面,感受景美。
预设: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儿童诗巧用修辞的特点,把垂柳当作人来写,把山溪比作绿玉带。
师:这句诗描绘了镜头中优美的景色(板书:景),我也特别喜欢这句诗。我想美美地读一读,如果你也喜欢,可以轻声和我一起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指名回答
聚焦人物,感受童趣
预设:“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儿童诗巧用修辞的特点。把孩子们比作鸭群。
师:对,这句诗是对镜头中人物的描写。(板书:人)
3.紧扣“笑“字,体会快乐
预设:
诗中描写人的句子还有不少,例如:(课件出示以下诗句,且“笑”字变红)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儿童诗的什么特点?
(1)“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生:每一句里都有“笑”,看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非常快乐,我从这几句话中感受到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的特点。(板书:情)
师:就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他们的快乐吧!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第三句咱们一起读。
【设计意图:教师努力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层层递进,解决困惑,进一步感受儿童诗想象丰富、巧用修辞、语言精炼、充满童真童趣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抓住“笑”字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落实了课程标准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一阅读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发现《童年的水墨画》的独到之处——巧妙捕捉镜头中的人与景,在人景交融的镜头描写中体现儿童的快乐之情的写作特色,激发学生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师小结,揭示写作秘诀:
教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小结儿童诗的写作秘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用精炼的——语言,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看来,这些既是儿童诗的特点,也是儿童诗创作的秘诀(板书:写作秘诀)。而且诗中人景交融,处处洋溢着孩子们的快乐之情,真不愧为一首好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学习的梳理与总结,又是对之后的尝试创作童诗的铺垫与指导,学生掌握了儿童诗的写作秘诀,自然对尝试创作儿童诗充满信心。】
五、运用素材,尝试创作
(一)回味童趣:童年的水墨画何止是在街头、溪边、江上呀!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在你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哪些趣事场景给你留下最深的记忆?
(二)分享童趣:
1.指名分享:说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你聚焦了什么镜头?
2.概括小标题:学生分享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给自己分享的趣事概括小标题,如:校园嬉戏、花丛捕蝶、溪中捞鱼……
(三)尝试创作:
1.明确创作要求:童年有太多趣事值得我们回忆,有太多场景值得我们收藏,选取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趣事镜头或电脑桌面上“童趣拾贝”素材包中你最喜欢的素材,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一小节儿童诗。(课件出示创作要求)
2.尝试电脑创作:学生打开课前在电脑桌面中新建的以“座号+姓名”命名的word文档,输入文字尝试写一小节儿童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对课标精神:“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落实。在学生阅读儿童诗,感悟儿童诗特点,了解儿童诗写法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练说与练写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修改点评
1.读读改改:请你写好后认真读一读,修改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诗句。(提示:修改处请用蓝色字体标注。)修改好后将自己的作品提交到老师的主机上。
2.指导修改:教师从学生提交到主机的作品中,选取一份存在共性问题的作品,师生点评,指导修改。
3.合作修改:各小组从组员的作品中选一篇最喜欢的,小组合作在电脑上修改。(提示:修改处请用红色字体标注。)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小组合作,编写组诗。将修改好后的小组代表作品提交到老师的主机上。
4.展示点评:教师通过主机从各小组修改好的代表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赏,夸夸好在哪里。
5.作品上传:把各组修改后的优秀作品上传到“福建文明小博客”——“班级圈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设备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根据课标精神,结合儿童诗内容简短的特点及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打字速度的学情,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平台,便于学生在平台上创作诗歌、展示自我、相互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中“读一篇,改一篇”的局限,实现“读多篇,改多篇”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从作业超市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作业认真完成。)
1.童诗创作:课后继续修改润色自己课堂上写的一节儿童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尝试写组诗,并把作品上传到“福建文明小博客”——“班级圈圈”。
2.欣赏点评:邀请家长、老师、同学登录“福建文明小博客”——“班级圈圈”,欣赏、点评你创作的儿童诗。
3.推荐阅读:高洪波儿童诗集《狐狸,我喜欢你》。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发挥“福建文明小博客”网络平台的优势,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实现课外仍能进行生生互赏互评、师生交流点评,甚至邀请家长参与欣赏点评,以“线上”活动的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板书设计:
9* 儿童诗两首

语言精炼
童诗特点 想象丰富
(写作秘诀) 巧用修辞
童真童趣

街头阅读 人
选材:趣事 溪边钓鱼 景
(镜头) 江上戏水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