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同步练习(全新权威精品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日、月)》同步练习(全新权威精品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6 13: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3.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第8课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1)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
(2)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 )灰。
(3)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 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4)但是为什么还有(héng é)____奔月的传说呢?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
错字:____ 改正:________
(2)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错字:____ 改正:_______
(3)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
错字:____ 改正:_______
3.根据课文,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________(走、坐、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____(照、侵、吹)入我的身子。
4.按照要求品读下列语句。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1)这段文字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的主观抒怀,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
(2)“甘愿”“飞向””化做”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1)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2)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3)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4)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5)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
排序:_____________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现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_。他的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月》虽然风格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7.在《月》中,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品屋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妲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8.第一篇文章题为《日》,但作者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月》一文中,作者是抓住月亮什么样的特点来写的?请你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描写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妲娥奔月”的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写作的时间上,《日》《月》两篇短文仅相差一天,请你结合两篇短文,深入体会作品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览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陕北的山
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淳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客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淳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选自200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3.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 (l)yáng (2)cuō (3)皓 (4)姮娥
2.(1)仆一扑 侵一浸 直一值 (2)莫一寞 (3)同一圆 篮一蓝
3.立 侵
4.(1)拟物身体力行,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蛾(2)为给人问带来光和热,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5.(2)(4)(1)(5)(3)
6(1)巴金 李尧棠 芾甘 文学家 《家》 《春》 《秋》 《雾》 《雨》 《电》 (2)希望 信念
7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8.凶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9(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卜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人
(2)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对光和热的追求,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10.作者抓住月亮冰冷的特点来写的,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11.因为妲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2.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在两篇文章中同时提到冷和热。这样也更能表现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13.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
14.(1)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2)因为陕北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
15.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16.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