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课件 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永久的悔》课件 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6 13: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代表作:《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写作背景
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上又颠簸了一天后,终于回到了一别八年未曾回过的故乡。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到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时,他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
母亲的死,犹如睛天霹雳,对他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六岁因家景贫困,寄养在山西叔父家中长大。)成了他终生悔恨的事。
60年后,1994年,报社的编辑前来约稿,并且出了题目是“永久的悔”他看后说,我早想写了,这就是这 篇文章来源。
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唾手可得(tuò) 立锥之地(zhuī) 轮廓(k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 耕耘(gēng yún) 恃而不恐(shì) 俯拾皆是(fǔ) 简陋(lòu) 够呛(qià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望九之年:接近九十的年纪。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这里形容后悔的事太多。也可说 “俯拾即是”。
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迫不得已).也可说”背井离乡”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用于“无立锥之地”)。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生活。
2、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
一、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这个“悔”字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章围绕哪个字展开?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理清课文层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听朗读,完成下面的作业:
作者“永久的悔”是: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作者“永久的悔”原因是: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 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一个“悔”字贯穿文章始终
一、(1-2)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三、(10-11)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首尾呼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文章结构
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
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
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作者“永久的悔”是: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呢

白的
黄的
红的
“白的、黄的、红的”就成了本文另一引线,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着笔点呢 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更能便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懊悔!
文章说;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看一看,想一想
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6岁时,季羡林离开家乡,到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从此以后,就离开了母亲,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但都是由于回家奔丧,留的时间也都很短暂。那时,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季羡林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回到老家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会泪流不止。
我读过季老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我读了很多很多遍,每次读的时候,那种痛的感觉永远新鲜。我们山东有句老话,说“儿子长得特别像妈”,所以我问季老:“你长得像母亲吗?”没有想到季老说:“不知道,我母亲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一张照片都没有?”“没有,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有照片?”“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了。特别有一点,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我曾经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的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摘自《倪萍“聊天”手记:我与季羡林先生聊〈永久的悔〉》
看一看,想一想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一、作者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请说说你的感受?
二、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家境贫穷、缺食少吃?
三、本文题为《永久的悔》,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自己吃的经历。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用原文回答)具体都有哪些吃的呢
文中母亲在第七段,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爱、母爱!母爱的伟大
也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四、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 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1)母亲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都贡献给了这个家和子女。
(2)母亲一辈子过着穷苦的生活,母亲的养育之恩我们做子女的永远也报答不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3)母亲那惆怅、失望、悲伤的样子,永久地定格儿子的心中。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明确:树想安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刮得它乱晃,子女想奉养亲人而亲人却不在了。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
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_____,什么_____,什么_____,什么_____,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的“红的”。
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
动物也知报母恩,
那么,人呢?
母亲,节日快乐
游 子 吟
(唐) 孟 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相通之处:都表现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母爱的伟大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
孔子还说:“侍奉父母,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课后作业:
看视频,卧冰求鲤.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尽孝心?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那????

课后练笔:
1、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2、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