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秦献_??????é??????±??±?_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答案】D
【解析】“户籍相伍”_??????é???????????_”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故选D项。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且“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21·世纪*教育网
2、汉代实行编户齐民_(????°?)??????_,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21*cnjy*com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发赋役的重要功能
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
【答案】B
【解析】汉代_???è???????·é???°?_制度,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口数和垦田数登记造册,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故B项正确;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是对农民的管理制度,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只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故D项错误。【来源:21cnj*y.co*m】
3、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_?°????????§???????_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
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D.地方官吏的考核档案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律令图书”主要_???????????·????¤?_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是关于户籍、赋税等方面的文书档案,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关于户籍方面的文书,故排除。【版权所有:21教育】
4、开皇五年(585年),隋_????????¨??¨???è??_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
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_???é?????585_年”可知,此时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流动大,原有的赋役制度遭到了破坏,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的检查,并采用官民奖罚并举的方式,力求做到检查的准确和真实,以保证赋税的征收,故选D项。人口检查,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排除A项;B项是检查要达到的效果,不是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1*cnjy*com
5、随着唐宋时_??????????????????_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解析】奴婢_???é?¨?????????è?±_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项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A项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项错误;C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元代的户籍分_?±????????????????_“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_????????????????±?_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该措施可以加强对人民控制,但并不具有缓和土地兼并、遏制社会分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21教育网
7、明代户籍册称“黄册”,其编成后,抄成4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10年一修。“黄册”( )www.21-cn-jy.com
A.适应了摊丁入亩的需要 B.编制以里甲制为基础
C.分别按主户与客户编辑 D.分成黄籍和白籍两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册”编_??????é???????????_基础,故选B项。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故排除A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故排除C项;东晋的户籍分黄籍和白籍,故排除D项。
8、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称:“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这反映了( )
A.农民与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B.自耕农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
C.农民与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D.农村商品经济取得很大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密于_??°???è??????????·_口”可知政府重视土地税,而对于人丁税逐渐淡化,反映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
9、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_?????????????????±_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 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_???????±?????????±_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反映了地主阶级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乡、里、亭的官吏,“各级官吏”说法错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重视基层治理,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项错误。
10、据《汉书_?·????????????è?¨_》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啬夫职听讼,_???è???¨??????????_,“乡”具有替政府收赋税的职能,不是村民自治组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乡具有管理地方、收取赋税等职能,是地方政权机构,故B项正确;C、D两项都是乡的一个职能,不是对乡的全面概括,故排除。
11、“此法编十家为一_?????????????????·_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十家为一牌”_??????è???????????_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体现了民众的自我管理,故选B项。
12、公元596年,隋文_?????¤è???·?????§?_及军人收获时,按照贫富分为三等,各出粮若干,最多不超过一石,在当地筑仓储蓄,广积谷物,委托乡官管理,以备荒年。这一制度( )
A.发展了社会救济事业 B.体现了尊老养老传统
C.改革了基层组织形态 D.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
【答案】A
【解析】“在当地筑仓储蓄”“委_??????????????????_以备荒年”,说明民间有仓储,用以防备荒年,这利于社会救济事业,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养老、基层组织、户籍管理,故排除B、C、D三项。21·cn·jy·com
13、唐朝时期_??????????????????_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_??????????????????_对象是“病残、乞丐及贫民”,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对“病残、乞丐及贫民”的救助措施上升到法律文献层面,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属于仁政,但不能反映出“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排除B项;材料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但不能扩大为“完整”层次,排除D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4、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宋代人们受教_è???¨????é????????_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反映出社会财富充盈,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是儒学复兴、理学道德教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故C项错误;这一状况与民族矛盾尖锐无关,故D项错误。2·1·c·n·j·y
15、族田义庄是_?????????????????§_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 )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B.在古代社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 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
【答案】B
【解析】族田义庄只是个人的_???????????????è??_无法确立社会保障体系,故A项错误;族田义庄既反映出宗族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又有利于缓和宗族内部的土地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宗族内部仍然存在土地占有的不均,以及严格的等级差异,故C项错误;族田义庄是宗族救济灾民的来源,故D项错误。www-2-1-cnjy-com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北齐以来“豪党兼_????????·????§?è°?_,十亡六七”的情况,隋文帝进行了户籍管理改革。他制定了保闾制度,畿内以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正。畿外保上为里,设里正;里上为党,设党长。由保长、闾正、族正、里正、党长等办理均田、征税与户籍。开皇五年(585年),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户口检查。在检查中,奖励人民互相举发。这次检查的结果,得到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为了进一步防止户口隐漏,高颎又建“输(租赋)籍(户籍)之法”,即将百姓应纳租税,依照每户财产状况,分别规定税额,登记在册籍内。2-1-c-n-j-y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进行户籍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户籍改革的影响。
【答案】
(1)健全地方基层组织;清查人口;制定“输籍法”。
(2)加强了地方治理;使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民众赋税负担。21cnjy.com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制定了_???é??????????????_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户口检查”“建‘输(租赋)籍(户籍)之法’”等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得到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依照每户财产状况,分别规定税额,登记在册籍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地方治理、增加劳动力、减轻民众赋税负担等方面进行分析。
_21?????????è?????(www.21cnjy.com)_